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发生比较普遍的种子病害,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等主要的小麦产区日趋严重,已经引起育种者的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小麦黑胚病发生的原因,详细介绍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菌及其侵染机制、影响小麦黑胚病的环境因素、小麦黑胚病的遗传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就栽培措施与气象因子两大主要环境因素对小麦黑胚病发病率的影响进行综述。栽培措施中,耕作方式和播量对黑胚率影响不大,播期对黑胚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土壤质地对黑胚率有一定的影响,灌溉和施肥与黑胚率关系密切。一般认为,黑胚率随灌水(施肥)次数与总量的增加而升高,但不同生育时期灌水(施肥)对黑胚率的影响效果不同,花后尤其是乳熟至面团期灌水(施肥)引起黑胚率升高。关于气象因子,多数研究认为乳熟至面团期的气象因子对黑胚率影响较大,并构建了气象因子对黑胚率影响的模型。降雨(天数与雨量)和湿度与黑胚率呈正相关关系,温度对黑胚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目前,国内关于气象因子与小麦黑胚率关系的报道很少,建议应用中感黑胚病小麦品系进行气象因子对黑胚率影响的研究,并建立气象因子对黑胚病发生影响效果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氮,磷肥和灌水对小麦黑胚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研究了氮肥、磷肥和灌水对小麦黑胚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尿素)和氮肥十磷肥(过磷酸钙)混施可降低小麦黑胚病粒率,单施磷肥的作用不明显;少2次灌水对黑胚病发生亦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建议生产上增施氮肥以减轻小麦黑胚病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4.
小麦黑胚病,又称小麦籽粒黑点病.是小麦籽粒常见病害,近年来在新疆春小麦上发生十分严重.黑胚粒可产生一种毒性,对人畜均有害.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小麦黑胚病的发生,对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麦黑点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各项试验小麦黑胚率的调查分析可知 ,土壤对小麦黑点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 ,以淤土黑胚率最高 ,两合土、砂姜黑土较低。在施用一定的P、K条件下 ,拔节期追施氮肥小麦黑胚率降低 ,且随总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孕穗期及其以后追肥小麦黑胚率增加 ,且随施氮次数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 ;尤其扬花期叶面喷施氮肥会较大幅度地提高黑胚率。扬花期喷施杀菌剂 ,以三唑酮效果较好而且稳定。小麦黑胚率随播期的推迟而提高 ,呈显著正相关 ;播量增加黑胚率提高 ,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麦种子黑胚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iessler是小麦种子黑胚病的主要致病菌。1987~1988年在鲁麦8号小麦抽穗、开花及籽粒发育各阶段自穗部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乳熟后期(花后20天)病菌开始侵染胚部,引起黑胚,随着籽粒成熟黑胚率相应增加。在此期间遇雨或田间相对湿度高(90%以上),易结露,则黑胚病加重。室温26~27℃下接种,病害潜育期为3~4天。大气中的链格孢菌是小麦种子黑胚病的侵染源。小花上残留的花药是病菌进入花内的途径之一。小麦黑胚病普遍发生,不同品种(品系)有差异。高肥水地种子黑胚率高于旱地,雨后收获的种子黑胚病亦较雨前收获的重。黑胚粒的粒重大于非黑胚粒。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小麦黑胚病病因及其黑变机制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与病菌侵染引起酶促褐变,导致小麦黑胚病症状产生,而褐变是小麦籽粒中酚类物质发生氧化形成褐色物质导致的。筛选不同的生理型与病理型感病材料是研究小麦黑胚病黑变机制的前提,采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研究方法能够进一步揭示小麦黑胚病的黑变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致病性及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小麦黑胚病病原分离、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小麦黑胚病是由多种的病原侵染所组成,确立了Alternaria consortiale(Thüm.)Hughes,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与Bipolarissorokiniana(Sacc et Sorokin)Shoems是引发新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前二者是本病主要病原成分,第三个虽然也可引起与前者同样症状的黑胚病,分离率却很低,仅占病原总分离率的7.0%~8.1%。A.consortiale可侵染小麦种粒且成为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优势病原菌。3种病原对麦粒的致病性表现有差异,A.consortiale与A.alternate对小麦苗期的致病力不显著,以B.sorokiniana最强;但进入小麦接穗期后却表现相反:B.sorokiniana对麦粒的致病力表现较弱,且其侵染期仅局限在小麦的抽穗期至乳熟期,而A.consortiale与A.alternate却明显地较强,其侵染致病期均出现在小麦的乳熟期至黄熟期。小麦黑胚病病原的侵染机制,表现在穗轴各部位首先发病,然后由病变处的菌丝体穿透过小穗的基部再过渡到胚尖,才使得小麦的胚也感染变黑。大田环境高温多湿,是引致小麦黑胚病高发的首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小麦黑胚籽粒营养品质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洛阳农科所提供的小麦品种,对黑胚籽粒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感病品种黑胚粒中Mg、Ca的含量高于健粒,中感及高感品种黑胚粒中K、Mg、Ca的含量低于健粒;黑胚粒中Fe、Mn、Zn、Cu的含量有的品种高于健粒,有的品种低于健粒。小麦黑胚病使籽粒内粗蛋白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与氨基酸总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小麦黑胚病发生与危害程度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小麦商品品质,其毒素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为此,我们进行不同药剂对小麦黑胚病防治试验,以期杜绝小麦黑胚病发生。1试验设计试验设在农五师农科所小麦试验田。参试小麦为感病的新春6号。试验设计为:处理122%麦叶净可湿性粉剂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