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峰 《蜜蜂杂志》1998,(8):20-20
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常见危害蜂群和毁害巢脾的有大蜡螟(Galariamelonela.L.)和小蜡螟(Achroriagrisela.F.)二种。蜡螟的幼虫又称巢虫、绵虫、隧道虫。它危害巢脾,破坏蜂巢、穿蛀隧道,伤害蜜蜂幼虫和蜂蛹,造成“白头蛹”。...  相似文献   

2.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5,25(7):27-27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000~3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蜂场中巢…  相似文献   

3.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 000~3 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文信 《中国蜂业》2002,53(4):11-11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繁殖很快 ,卵和幼虫生活力都很强。巢虫在晚春、夏季、初秋都在巢内活动 :穿钻巢脾 ,蛀食蜡质和蜜汁 ,在巢脾上穿蛀隧道 ,吐丝作茧 ,毁坏巢脾和幼虫。意蜂受害较浅 ,中蜂一被侵害 ,常常是整群飞逃 ,或群势日渐衰败。巢虫是蜜蜂的重要敌害之一。防治方法1 蜂场的蜂蜡或巢脾须严密保管 ,不可随处堆放或丢弃。2 经常清扫箱底 ,修补箱缝。3 被害的巢脾可在阳光下透视 ,查出隧道 ,用镊子取出巢虫 ;如虫小不易夹出 ,或不易发现 ,可在阳光下多晒一会儿 ,使巢虫自动爬出再杀死。4 蜂箱内多余的巢脾应抽出妥善保管。蜡蛾和…  相似文献   

5.
刘茹馥 《蜜蜂杂志》2002,(10):22-22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 ,生活在蜂巢内 ,在巢脾上穿隧道 ,纵横吐丝作茧 ,蛀食巢脾 ,使蜂王产的卵无法孵化 ,甚至使蜂群全军覆没。库存的巢脾会成箱地被巢虫蛀食而空。巢虫发生的季节各地不同 ,但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 ,应予以特别注意防范。1 堵严蜂箱四壁的缝隙 ,使蜡蛾 (蜡螟的成虫  相似文献   

6.
正巢虫~([1,2])是蜡螟的幼虫,属鳞翅目、螟蛾科。蜡螟分大蜡螟和小蜡螟。两者都是中蜂的主要敌害,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死亡。受巢虫危害的蜂群,群势较弱,繁不起蜂,生产力下降或消失,给蜂农造成极大的损失。巢虫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3])。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白色,  相似文献   

7.
巢虫又叫“绵虫”,是蜡螟幼虫,属螟蛾科。常见的有大蜡螟(Galleroa mellinella L)和小蜡螟(Achrois grisella Fabr)两种。一般出现于3—4月,晚上出来活动,雌雄蛾夜间交尾后,产卵于蜂箱的缝隙处或箱底的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先在蜡屑中生活,约二、三天后就上脾,若蜂群强大,蜡螟幼虫无法上脾。幼虫老熟后,以蜜蜂巢脾、蜂蜡为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8.
巢虫是蜂群中主要的敌害之一,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危害更为严重。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繁殖快,卵和幼虫生活力很强,危害性极大。巢虫一般危害弱蜂群,并在巢房底部吐丝,在巢脾中打隧道蛀坏巢脾,造成蜂蛹死亡。受害的蜂群轻者出现秋衰,重者整群蜂外逃。为此,要做好有...  相似文献   

9.
陈德霞 《蜜蜂杂志》2020,40(2):26-27
1巢虫巢虫是严重危害养蜂业的害虫之一,尤其对中蜂影响大,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2种。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北方地区小蜡螟发病较多,小蜡螟雌螟长9~11 mm,寿命可达25~30 d。白天隐藏于蜂箱、巢脾缝隙或箱外隐蔽处,夜间在巢内活动,常在箱底蜡屑中产卵。1只雌螟每分钟可产卵60~80粒,一生总产卵量200~1600粒。卵于1周后孵化成幼虫(巢虫),1~3 d爬上巢脾后,食量猛增,蛀食巢脾、蜜粉,钻隧道毁坏巢脾,咬伤、咬死幼虫,致使蛹不能封盖,造成所谓的"白头蛹"。  相似文献   

10.
徐子成 《蜜蜂杂志》2014,34(10):26-26
<正>以前曾有养蜂人说:"中蜂怕巢虫,意蜂怕螨"。其实,意蜂也怕巢虫。不论是养中蜂还是意蜂,莫把空余蜂脾、赘脾留作巢虫的培养基。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有2种,一种是大蜡螟,它的幼虫长约2 cm;另一种是小蜡螟,它的幼虫长不足1 cm。它们的成虫都是灰白色,昼伏夜出,喜欢在空余的蜂脾、刮下的赘脾和箱内的蜡屑及副盖上产卵,幼虫以食蜡为生。幼虫化蛹时能黏附在蜂房和蜂箱内壁四周的木板上,吐丝做茧,把箱壁的木板  相似文献   

11.
正巢虫是蜂群的主要敌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为害,特别是炎热的夏季为害更为严重。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常见的有成虫和幼虫2种。成巢虫体长3cm左右,幼巢虫2cm左右。巢虫繁殖快,卵和幼虫生活力很强,危害性极大。主要危害弱蜂群,并在巢房底部吐丝作茧,在巢脾中打隧道蛀坏巢脾和在巢脾上蛀食蜡  相似文献   

12.
减少蜡屑,避免巢虫的危害●龚德春巢虫是蜡螟的幼虫,一年四季可在蜂箱里繁殖,气温越高,繁殖越快。巢虫幼龄时在箱底或箱缝中的蜡屑里生活2~3天,才能上脾危害巢脾,将巢房底穿成“隧道”,并吐丝结茧,毁坏巢脾,严重时可将大部分巢脾变成废渣,箱内吐丝作茧,使箱...  相似文献   

13.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生活在蜂巢中,在巢脾上穿行,吐丝作茧,蛀食巢脾,卵、幼虫无法孵化,影响蜂群的正常生活。贮存的巢脾也会成箱被巢虫蛀食而空。巢虫发生的季节各地不同,春秋季节危害较为严重,应特别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14.
大小蜡螟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蜡螟Gallerie mellonella、小蜡螟Achroia grisella是中蜂巢箱内经常发生的两种食蜡害虫。大蜡螟在蜂巢中蛀食巢脾。危害骚扰蜂群,轻则使蜂  相似文献   

15.
正1冤案之一:"危害中蜂的是(有)小蜡螟"许多人把生活在中蜂箱中的2种螟蛾科的幼虫,即大蜡螟、小蜡螟,统称为"巢虫"。虽然是同科昆虫,但它们是2个完全独立的物种(大、小蜡螟是名称,不是指虫体的大、小。当然,大蜡螟的成熟幼虫,是要比小蜡螟的成熟幼虫大得多。它们的关系,就好比黄牛和水牛、意蜂和中蜂)。2种蜡螟不但名称不一致(大蜡螟的拉丁学名是Galleria mellonella Zinne,小蜡螟的拉丁学名是  相似文献   

16.
蜡螟属鳞翅目,蜡螟科,其幼虫又称巢虫。蜡螟又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大蜡螟的幼虫体长在2厘米以上;而小蜡螟幼虫体长则不超过2厘米。大蜡螟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小蜡螟是为害蜂群的一种常见虫害,中蜂比意蜂受害严重。小蜡螟的幼虫蛀食巢脾,潜入蜜蜂子脾底部,穿成隧道,吐丝作茧,毁坏巢脾,杀害蜜蜂的幼虫和蛹,常使蜂蛹封盖被咬开,出现“白头蛹”。受害严重的蜂群,群势下降,有的由于内勤蜂清巢不及,受扰弃巢逃亡。小蜡螟的发生与蜂群的饲养管理、饲料、  相似文献   

18.
用好巢门塑料隔王片可解决养中蜂的三个难题:一、预防巢虫巢虫难防治,市面上有的防治药物,重了伤蜂,轻了无效,很难把握。用巢门塑料隔王片,大蜡螟进不了箱。将巢门开在有巢脾的一侧,便于工蜂守卫,小蜡螟也进不去,加之蜂多于脾,基本可以防巢虫发生。蜡螟无法从巢门进入,不能在脾上产卵,就不用担心巢虫危害了。  相似文献   

19.
大蜡螟是东方蜜蜂的主要敌害之一,是造成蜂群飞逃的主要原因。为了弄清饲料营养对大蜡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用5种不同的饲料(中蜂不带花粉巢脾、中蜂带花粉巢脾、人工饲料、意蜂带花粉巢脾、意蜂不带花粉巢脾)饲喂大蜡螟幼虫,通过定期测定幼虫体长,以确定饲料营养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蜡螟幼虫在不同饲料中平均增长长度分别为:3.25 mm、10 mm、4 mm、11.25 mm、3.66 mm,在带花粉的中、意蜂巢脾两组中大蜡螟幼虫生长最快,人工饲料组、不带花粉的中意蜂巢脾组中大蜡螟幼虫生长最慢。说明有花粉的巢脾有利于大蜡螟幼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巢虫(大蜡螟,又称绵虫)是与中蜂囊状幼虫病并列的2大中蜂病敌害之一。巢虫在中蜂蜂巢中隔内蛀食巢脾,使大批蜂蛹"白头"死亡,成为"白头蛹"。被巢虫危害的蜂群,轻者采蜜、育子能力下降,群势受到严重削弱;重则停止产卵,继而全群飞逃[1]。为防治巢虫对中蜂的危害,自1996年以来,我们在贵州省中蜂主产县、黔东南州中蜂野桂花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