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初花期和鼓粒期干旱处理对早熟和晚熟大豆品种植株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叶面积变小,根系生长受阻,根系活力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增大,叶温升高,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都有所降低,因而减弱了大豆的光合生产能力,最终导致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不同微肥对大豆连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用5种微肥喷施连作3年大豆,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生长发育、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其结果为:5种微肥对大豆连作的产量及产量性状、生长发育、生理指标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不同微肥作为效果不同,其顺序为硼、锌、铜、钼、锰。  相似文献   

3.
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干物质积累量的大小及动态变化主要是由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它直接反映了大豆各生育时期的生长发育速度,光合能力的强弱和最终的籽粒产量。对于大豆干物质积累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Egli等、Beaver等、Anderson等的研究都指出,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类型的品种间存在差异;Mcblain等在研究早熟高产大豆生理和Gay等在研究品种改良中生理学方面的变化时都得出高产品种有较长的臌粒期;Egli和Leggett报道,豆荚的生长速度与产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对高产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的大小及动态变化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生物量和产量总和分别大于单作模式,甘蔗/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在生长期,间作甘蔗与单作相比总生物量干重增加35.44%,差异显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干重减少16.12%,但甘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增加21.5%.间作甘蔗叶绿素含量和间作大豆根瘤固氮活性分别提高39.7%和57.4%.在成熟期,甘蔗鲜重和干重产量分别提高20.99%和30.57%;大豆百粒重降低9.53%;间种甘蔗、大豆籽粒糖分含量分别提高0.8%和27.23%;间作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提高0.81%和1.73%.因此,甘蔗/大豆间作是一种增产、优质和生态友好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豆产量及籽粒脂肪含量均为可遗传性状.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育种油分含量在18.1%~20.0%时.油分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当油分含量达到20.1%以上时.油分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但是,育种经验提示:同时提高大豆产量和油分含量是可行的。大豆产量及籽粒油分含量的共同提高已经成为许多大豆遗传育种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本文针对亲本选配、杂交方式、选择方法与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系)选育的关系加以探讨.同时对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报道,为大豆遗传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含氯肥料的生产和使用,1987年在沈阳东陵粘壤质(?)壤上进行了氯对大豆营养生理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有关氯与大豆氮素营养的关系问题是试验的主要内容。盆(?)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高浓度氯(>500ppm)明显抑制根系对NO_3~-的吸收,不利于大豆体内氮素同化,降低蛋白质的合成速度及根瘤固氮活性,且明显降低大豆籽粒产量。而低量氯(>100ppm)对大豆根系的养分吸收、体内氮素代谢影响不大,有时还有促进作用,对大豆籽粒产量形成无不良影响。试验得出在大豆上施用含氯肥料,对氯适宜浓度应在100ppm以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壤和河潮土2种土壤的加Cd^2+盆栽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外源Cd^2+(0.00,0.25,0.50,2.50,5.00,10.0,20.0mg/kg)对大豆生长发育及镉分布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土壤加Cd^2+处理,对大豆株高具有抑制作用,河潮土加Cd^2+处理,大豆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均以添加0.25mg/kg时最高,添加Cd^2+≥0.50mg/kg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红壤加Cd^2+处理,对大豆生物产量有抑制作用,但添加0.25mg/kg时可促进籽粒的发育.(2)红壤加Cd^2+处理对大豆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胁迫作用大于添加相同Cd^2+处理的河潮土,红壤添加Cd^2+2.50mg/kg时,大豆株高、生物产量及荚果数等均显著低于对照,而河潮土加Cd^2+量则为10.0mg/kg,表明红壤对镉污染的环境容量比河潮土低.(3)大豆幼苗期根部Cd^2+含量高于地上部,而Cd^2+积累量则受生物产量的影响.在Cd^2+添加量相同的条件下,河潮土大豆地上部生物产量高于红壤,地上部Cd^2+积累量及转运率也高于红壤,河潮土Cd^2+的转运率为50.3%~80.4%,红壤则为45.5%~66.0%.大豆吸收转运到地上部的Cd^2+主要分布在茎和叶中,荚壳和籽粒中相对较少,大豆地上部各器官中Cd^2+含量的高低依次为茎、叶、荚壳、籽粒.  相似文献   

8.
对大豆种子精选分级栽培法不同子粒大小和粒径变幅植株的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性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粒大小和粒径变幅不影响大豆的生育进程;大豆前期生长发育与子粒大小和粒径变幅有关;分级种子子粒大小与产量无明显关联;种子粒径变幅与产量相关;混合种子产量明显低于分级种子。  相似文献   

9.
1993年481在大豆田里施用进行试验研究。施用的481是江西省级鉴定的FS版商标的新型复合植物激素。处理481与4份对照平行种植。试验结果表明,481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产量结果经方差分析,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 大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其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有极密切的关系。中外学者曾对此有关问题作过许多研究,但均是以春大豆为材料进行的。我们对夏大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水肥条件、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86~1989年在本所试验田进行。设水分和肥料两组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水分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每3、6、9、12、15天浇1次水。相当于土壤水势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