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为选育良种及为产业生产提供优质穗条,在腾冲红花油茶集中分布的滇西5县(区)开展优树选择。按照优树选择标准,经初选、复选、决选共选出优树50株,其平均单果重66.42g变幅39.7~99.9、鲜果出干籽率18.19%变幅14.1-25.2、种子出仁率69.35%变幅60,93~77.76、仁油率55.90%变幅50.89-62.68、果油率7.05%变幅5.2-10.2、果实产量3.53kg/m^2变幅1.55~8.47,优树间种实性状及果实产量差异仍然较大。利用优树无性系建立3个品比试验园,为长期保存优树种质、良种选育及开展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2012~2013年开展了油杉属油杉、江南油杉的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在49个调查区选出254株优树。这些优树综合表现好,树干通直圆满,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平均冠幅、平均枝下高分别为16.49 m、59.0 cm、3.24 m3、9.39 m和3.55 m。各优树10个表型性状差异明显,变异系数为:材积(156.51%)结实(64.09%)胸径(61.13%)枝下高(39.27%)树高(37.17%)冠幅(24.16%)分叉性(13.25%)整枝度(13.16%)圆满度(10.83%)通直度(6.62%)。种实性状千粒重、球果重量、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球果宽比值等指标差异也比较明显,种实主要性状指标千粒重和球果重量变异系数分别达到36.07%和31.66%。性状差异传递出的丰富的遗传信息,为油杉和江南油杉的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3.
太岳林区油松球果出种量及种子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油松球果按大、中、小分为三个等次,对太岳林区六个林场18个球果样本出种情况及种子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本区油松球果平均单果出种量为1.44g,平均出种率为4.20%;种子平均千粒重为46.5g,平均发芽率为95.4%,平均发芽势为61.8%;球果单果出种量、种子千粒重、发芽势指标均与球果大小有关,随大、中、小规格依次降低;球果出种率、种子发芽率指标与球果大小无关,在大、中、小球果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岑溪软枝油茶(Cenxi soft-branch Camellia oleifera)一代和二代优树筛选,选出优良单株98株,其中特优株36株,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36个特优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单果重、鲜出籽率和果油率3个主要性状指标上,2代优树显著优于1代优树,分别提高了21.01%、7.11%和5.11%,且2代优树中特优株的比例高达47.06%,能选育出优质良种的几率更大。鲜出籽率与干出籽率、果油率与干出籽率以及果油率与干出仁率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7.90%,对3个主成分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各特优树的综合得分,其中jp2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5.
影响杉木种子园良种产量的主要害虫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福建省洋口林场杉木种子园中常见的害虫有26种,隶属7目20科。其中杉木球果麦蛾、杉木扁长蝽和杉梢小卷蛾是影响良种产量的主要害虫。杉木球果麦蛾是中国新记录种,以幼虫危害球果的苞鳞、果轴及种子,使球果变色、干枯。杉木扁长蝽的危害及炭疽菌和散斑壳菌的侵染导致球果变色。10月受害果率达37.2%。测定结果表明,球果虫害及变色明显影响每百球果的鲜果重、种子重、千粒重及出籽率(平均下降26.9%—73.7%),但对种子的发芽率及涩籽率无显著影响,并提出以摘尽球果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汨罗市桃林国有林场一代去劣湿地松无性系种子园采集的31个无性系球果为材料,开展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的球果长、球果宽、单果鲜重、球果长宽比以及单果种子饱满数、单果饱满度、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厚差异极显著;其中单果出籽数与种子饱满度在0. 01水平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种子长、种子厚、单果鲜重、球果长、球果宽显著正相关。说明以千粒重可作为湿地松种子品质的主要参考指标,而以种子饱满度、单果出籽数可作为选择高产无性系的主要参考指标;用以上三个指标对湿地松无性系开展综合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对湿地松无性系进行再选择。以期为湿地松种子园优良无性系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长白松野生种群不同植株的果实与种子为材料,对其性状多样性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株的球果大小、种翅大小与特征、种皮特征、果鳞开裂程度等性状均存在差异或明显差异。各植株的平均出种率均值为1.1%,变化范围在0.28%~2.65%之间;各植株种子的成熟粒百分率的均值为82.7%,变化范围在56.5%~94.0%之间;种子千粒重变化范围在6.6~11.5 g之间,均值为8.3 g,株间差异极显著(F0.01=550**),主要由遗传差异所造成。长白松野生种群不同植株间的种实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红心杉(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广西重要的特色杉木种质资源,从挂果量、球果大小、苞鳞生长形态、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宽比和单果鲜重等方面,对广西融水县红心杉专营种子园中的39个无性系的结实特性及球果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心杉挂果量具有明显的大小年现象。苞鳞松张、苞鳞紧包和苞鳞反翘3种形态在不同无性系中分布均匀,同一无性系的球果苞鳞形态较稳定,多数无性系球果类型为中果苞鳞紧包型。母树树体大小与苞鳞生长形态有极显著的相关性,高大母树和矮小母树球果主要呈苞鳞紧包和反翘,中等母树球果主要呈苞鳞松张和紧包。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宽比和单果鲜重在不同无性系之间有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sy73和sy90球果体积较大,sy75和sy92球果体积较小,两者形状接近圆形,多数无性系球果体积中等呈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9.
对同一栽培地点的不同油松植株的种实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株间的球果颜色与大小、果鳞位置、出种率、种皮与种翅颜色、种子重量、发芽指标等性状均存在广泛的多样性。株间种子重量变动在41.11~64.73 g之间,均值为52.36 g,差异极显著(F0.01=595.56**);株间种子发芽率变动在65%~100%之间,差异显著。株间遗传差异是导致种子性状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优良红松坚果型优树的选择方法(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88-1998 年对长白山、小兴安岭和完达山地区天然红松林以及黑龙江省鹤岗地区人工红松林结实量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测定。根据调查和测定数据,对红松结实特征,包括结实量、球果长度、球果数量、出种率,种子千粒重、种子产量、种子大小、种子空实率、球果虫害率、结实指数等,进行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逐步回归,得出各项结实因子对结实量的贡献率,将球果长度、千粒重和出种率确定为优树选择的重要指标,然后采用加权系数法确定红松坚果型优树,并制订出天然红松林坚果型优树标准和红松人工林坚果优树标准。本项研究为建立红松坚果园选择优树提供了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福建柏开花与结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柏1年2次花期,春花期4~5月,果期当年10月,种子无生活力;秋花期9~10月,果期翌年10月.种子有生活力.有效花期在秋季。开花结实的生物学及物候学特性与适生区的地点、地类、海拔、温度等地理气候因子紧密相关,总体变异规律:秋花期、球果成熟期、种子散落期山区比半山区早,半山区比丘陵区早,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早,发芽率山区>半山区>丘陵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绥宁县福建柏种子园建设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交通和种质资源、技术支撑等建设条件的研究和市场前景的分析,提出福建柏种子园建设的必要性及种子园建设方案,阐述了福建柏种子园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修枝和间伐对福建柏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永元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68-70,74
对16年生福建柏人工林开展修枝、修枝+间伐试验,2年后调查结果表明:修枝、间伐对福建柏树高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修枝处理还是修枝+间伐处理,对福建柏胸径生长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修枝处理对于优化福建柏树体干形有着明显的作用,而间伐对树体干形的优化作用不大;修枝+间伐处理对单株材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修枝处理的单株材积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修枝+间伐处理对不同坡位福建柏生长差异明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以中、下坡生长量大,上坡生长量小;树体干形中坡较上坡、下坡好。综合结果表明,福建柏选择中、下坡种植,采取修枝+间伐处理,对提高其产量及干形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生长及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福建柏纯林中的福建柏生长量、林分物种多样性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3年生的福建柏木荷插花混交林与福建柏纯林相比,福建柏胸径、单株材积分别增加20.6%、53.2%,林分总蓄积量增加34.9%,差异达显著水平;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更加疏松透气,养分含量也更高。  相似文献   

15.
福建柏湿地松混交造林对林木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6年生福建柏湿地松(1∶1)混交林、福建柏纯林的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以及林下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混交林比纯林大12.6%、23.5%、63.8%,混交林总蓄积量比纯林大51.2%,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混交林和纯林林下植物丰富度一致,但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混交林大于纯林;混交林土壤与纯林土壤相比,土壤结构较好,土层疏松透水,持水能力强,土壤肥力较高。  相似文献   

16.
云杉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以系统揭示云杉全分布区天然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 ,以其全分布区 10个有代表性天然群体 ,每个群体 30个个体为试材 ,对针叶、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等 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讨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 :云杉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差异。云杉球果、针叶、种鳞、种翅和种子 5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19 14 %、2 6 4 6 %、13 5 8%、19 78%和 174 0 % ,种鳞性状稳定性较其他性状高。表型分化系数 (VST)的变幅为 2 0 9%~ 4 0 6 2 % ,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 30 99%。群体间变异 (30 99% )小于群体内变异 (6 9 0 1% )。 17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 ,球果长度、球果径、种鳞长度、种鳞宽度和种子千粒重为云杉易测定和重要的表型性状。云杉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 ,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 ,云杉群体可以划分为 5类  相似文献   

17.
福建柏初级种子园营建及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总结了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福建柏初级种子园的营建和管理技术措施,并对福建柏初级种子园营建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园产种量平均为10.93 kg.a-1.hm-2,效果比较明显,最后根据福建柏树种的特性,提出了福建柏初级种子园营建和管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地类杉木连栽地营建福建柏、杉木等树种块状混交林7处,面积67.8 hm2。经5~6年生幼林期调查,福建柏材积年平生长量在山区与杉木基本持平,在半山区和丘陵区大于杉木。福建柏材积年平生长量在山区杉木连栽地存在海拔高差异,其材积年平均生长量600 m>700 m>800 m。在海拔600 m杉木连栽地营建福建柏与杉木混交林,两个树种生产力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福建柏混交林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30年生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与福建柏纯林生长量、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分析,进行福建柏不同林分类型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和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中福建柏与福建柏纯林相比,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14.6%、13.9%、46.9%和19.2%、11.1%、45.9%,林分总蓄积量增加了70.4%和57.9%,而且生长量和蓄积量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混交林和纯林植物多样性指数接近。混交林土壤比纯林土壤疏松透气,持水性强,肥力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