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稻塑盘秧抛霜与旱育秧抛栽相比,塑盘秧的秧苗素质,抛栽方法和空间利用上有比较多的优势,可增产1009.72kg/hm^2,节本增收1851.20元/hm^2。  相似文献   

2.
水稻抛栽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宏 《杂交水稻》1999,14(4):23-25
1995~1998年对水稻抛栽的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抛栽的适宜叶龄为3.5~4.5叶,抛栽密度早稻为30.0万~36.0万蔸/hm2、晚稻为33.0万~37.5万蔸/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早晚稻均以7∶3为宜,抛栽稻的立苗期为3~5d,大田抛栽水层深度以1.0~1.5cm为好。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抛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经数学模型选优,抛栽再土稻获得350kg/666.7m^2,两季产量(头季+再生季)970kg/666.7m^2,需抛栽2.35万苗/666.7m^2,氨基肥用量占74%(8.14kg/666.7m^2),促芽肥施尿素15.5kg/666.7m^2,留桩44cm,发苗肥尿素用量6.8kg/666.7m^2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4.
对两系晚杂培两优288进行了旱育抛栽密度、氮肥施用量及氮肥运筹比例等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培两优288在浙江常山旱育抛栽种植,抛栽密度以25~35苗/m^2为宜,纯氮用量应控制在150.00~168.75kg/hm^2;氮肥运筹要注意穗粒肥的施用,其中基肥、蘖肥、穗粒肥之比以3.5:3.5:3.0为宜。  相似文献   

5.
双晚杂交稻塑盘旱育秧不同抛栽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同时对株高、分蘖速度、分蘖数、成穗率及生育历期等均有明显的影响,以抛40穴/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方蔚航 《中国稻米》2008,14(2):67-68
笔者对超级稻国稻6号在前作为油菜的条件下开展了不同秧龄,不同抛栽密度及高产攻关的免耕抛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前作为油菜条件下,国稻6号在龙游种植的适宜秧龄为15~20d,适宜抛栽密度为1.5-2.0万丛/667m^2。并总结出了国稻6号油菜茬免耕抛栽的主要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优质高产的制种新方法———小苗抛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昆大 《杂交水稻》1998,13(6):36-37
1997年广西应用小苗抛栽制种474.67hm2,总产1189t,分别占制种总面积和总产的3.39%和3.47%。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有武鸣、田东、桂平等县市,其抛栽制种面积占90%以上。据各地验收结果,小苗抛栽比常规手插制种增产7%~51%,特别是早...  相似文献   

8.
水稻机械抛秧的优势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1996年引进水稻抛秧机开展机械抛秧,1998年机械抛秧面积已发展到1.17万hm2。经3年多点试验与大面积生产实践,基本明确了其主要优势及配套技术,为探索水稻移栽机械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机械抛秧技术的主要优势1.移栽速度快机械抛秧最直观的效果是抛栽速度快、工效高。据14个机抛示范方的观察统计,每台抛秧机平均作业人数为8.7人,平均每天(按8/J‘时计抛栽3.43hm‘;折每人每天抛栽O.394hm’,是人工抛秧每人每天O.183hm’的2.几倍。机械抛秧整个生产过程平均投工111.9个/hm’,比常规手抛节省32.l个。2抛栽质…  相似文献   

9.
吴爱明 《作物研究》2009,23(1):22-23
以岳优360为试验材料进行晚稻免耕抛栽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和经济效益。与翻耕抛秧比较,免耕抛秧栽培产量增加21kg/hm^2,纯收入增加643.5元/hm^2。免耕抛栽技术操作简单.省工节本,稳产增效,切实可行。同时探讨了该技术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稻软盘育秧抛秧栽培技术在我区试验、推广已达3a之久。1997年抛栽面积达4244.6hm2,其中早稻为3248.1hm2,双晚为996.5hm2。早稻抛秧平均产稻谷7.40t/hm2,比手插秧增685.5kg/hm2,增长10.2%。在临川市河埠乡河埠村连片抛秧41.3hm2(品种为协华2号),平均产稻谷9.37t/hm2,比旱床育秧手栽秧增产稻谷2.25t/hm2,增长31.6%。双晚抛秧平均产稻谷6.65t/hm2,比手工插秧增424.5kg/hm2,增长7.34%。抛秧稻具有“四省一增”…  相似文献   

11.
以常耕抛栽水稻为对照,从叶面积大小、剑叶光合速率与衰老、库的大小及源库比率等方面研究了免耕抛栽水稻的源库特性。结果表明,与常耕抛栽水稻相比,免耕抛栽水稻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干物质分配比率较大,抽穗后叶片衰老较慢,光合能力强,有利于干物质生产与积累,免耕抛栽水稻的粒叶比较高。因此,免耕抛栽水稻的源库协调能力较强,有利于获得比常耕抛栽水稻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寻找再生稻抛秧栽培高产稳产的实施方案,利用二次回归模型,设计优化技术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稻抛栽综合栽培技术是:每667m^2抛栽1.64万丛,头季施用氮素基肥比例为71%,头季稻齐穗后15d左右每667m^2施25kg尿素作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3-5d每667m^2施2kg尿素作促苗肥,留桩高度为46cm。  相似文献   

13.
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抛栽密度能提早够苗和增加有效穗。免耕抛栽密度以每公顷抛33.0万~34.5万蔸产量较高,与每公顷抛栽30.0万~31.5万蔸处理差异明显,而每公顷抛栽33.0万蔸与34.5万蔸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4个施氮水平下,比较了免耕抛栽水稻和常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果表明,在127.5~193.0 kg/hm2施氮水平内,结实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穗数、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总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植株高度、单茎茎鞘重和根系活力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免耕抛栽水稻193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127.5 kg/hm2施氮处理。常耕抛栽水稻的有效穗数高于免耕抛栽水稻,但免耕抛栽水稻的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和植株高度、单茎茎鞘重及根系活力和颖花茎流量比常耕抛栽水稻高,免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优于常耕抛栽水稻,免耕抛栽水稻平均比常耕抛栽水稻增产2.10%。  相似文献   

15.
水稻肥床塑盘旱育抛秧是一项先进的稻作技术 ,具有节水、节地、节本、节工、高产、适应机械化和产业化生产等十大优势 ,5年来的推广应用表明 ,一般单产在700kg/667m2左右 ,高产田块单产在800kg/667m2 以上 ,比肥床旱育手栽增产13.39% ,显示了比肥床旱育和塑盘湿润育秧抛栽更明显的增产优势。现根据江苏省东台市5年来的高产栽培实践 ,结合试验、示范资料 ,制定以下操作规程 ,供生产应用时参考。一、选址建床塑盘旱育秧要选择地势较高、耕作层深厚的旱地建立秧床 ,切忌选用上年种过水生作物的田块。每667m2…  相似文献   

16.
200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成穗率、有效穗数有显著的影响,以每公顷抛栽33.0万~34.5万蔸最好,不同的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早稻以每公顷抛栽33万蔸处理产量最高,晚稻以每公顷抛栽34.5万蔸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杂交晚稻免耕抛栽低产原因及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三定 《杂交水稻》2006,21(4):52-53
分析了杂交晚稻免耕抛栽产量较低的原因,即田土板结,立苗困难,禾苗根系浅;肥料易挥发,易流失,吸收利用率低;秧苗秧龄弹性小;基本苗、有效穗不足;抛栽不均匀;杂草、落粒谷发芽影响禾苗生长等。提出确保土壤的结构性能;科学合理施肥;保证抛栽的基本苗数;合理搭配早晚稻的熟期,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均匀抛栽;加强抛栽后的田间管理等措施,以提高杂交晚稻免耕抛栽田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稻免耕抛栽高桩再生集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杂交中稻免耕抛栽高桩再生栽培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为期2a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集成技术的关键在于:选用优良的再生稻组合;抛栽后撒施1次30%抛秧一次净进行田间除草;适宜的抛栽密度为21万丛/hm^2;在中稻收割前12d施用尿素150kg/hm^2,收割后再立即施用尿素150kg/hm^2;留桩高度以40cm(留倒2节)为宜。运用该集成技术种植,中稻加再生稻产量可达12~13t/hm^2,与双季稻全年产量水平相当,但再生稻米质更优,且省工省成本,可提高经济效益2876,4元/hm^2。  相似文献   

19.
两系杂交稻香两优 6 8旱直抛栽培的抛栽密度、抛栽叶龄与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 :对于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的田块 ,抛栽密度以 40 .0万~ 45 .0万株 /hm2 基本苗为宜 ,纯氮施用量以 15 0 .0~ 172 .5kg/hm2 为佳 ,以 3.5~ 4.5叶龄抛栽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沿江平原双季稻北缘生态区生态条件,以早籼稻浙辐203和晚粳稻镇稻18为供试材料,设置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4种栽培模式组配处理,通过对产量构成、生育特性、积温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粮食生产效率等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本生态区域的双季稻周年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周年抛栽模式有效积温利用率最高,达到108.7%,较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模式显著增产,分别增产5.5%、2.5%和7.21%,周年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4.6%、11.1%和1.6%。周年机插模式通过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周年粮食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提升了11.9%、43.6%和12.9%。综上,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抛栽模式实现了最佳经济效益,周年机插模式适宜于劳动力资源短缺背景下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