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荷斯坦奶牛受到双翅目昆虫侵袭时奶牛个体所表现的护身行为、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试验期间每日跟踪观察奶牛护身行为1 h,记录每5 min内侵袭奶牛的双翅目昆虫数目和奶牛的护身行为出现次数,定时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液中CD3+、CD4+、CD8+ T淋巴细胞和CD21+B淋巴细胞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奶牛护身行为随飞来昆虫的数量而变化;外周血液中的CD3+、CD4+、CD21+水平随双翅目昆虫数量的增多而降低;CD8+水平随双翅目昆虫数量的增多而升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证实双翅目昆虫活动期,双翅目昆虫的侵袭对荷斯坦奶牛护身行为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试验与观察双翅目昆虫的试验期同步,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别选择胎次(约4岁)和产奶量相近的泌乳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各4头健康荷斯坦奶牛,共12头试验奶牛。采用肉眼目测与摄像机摄像相结合的方法对侵袭奶牛的双翅目昆虫数目和奶牛的护身行为进行观察。每个试验期结束时采血。结果表明:7月、8月和9月是双翅目昆虫侵袭奶牛最为嚣张的时期,7月、8月和9月侵袭奶牛双翅目昆虫的个体数量(只/20min)显著高于6月和10月,极显著高于5月。随着气温的升高,牧场中活动的双翅目昆虫种类和数量也增多,并且在奶牛场主要活动的双翅目昆虫是蝇类中的家蝇和厩螫蝇。同时昆虫对奶牛的骚扰和叮咬引起护身行为的增多,主要造成摆尾、摆耳、颤动皮肤、甩头及抬腿次数的增多。吸血性厩螫蝇活动最活跃是在9月,由于厩螫蝇的吸血活动诱发奶牛心理应激,使奶牛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含量显著的高于其他月份。由此推测,奶牛受厩螫蝇的叮咬和吸血活动,可使奶牛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变化来抵抗感染。  相似文献   

3.
选取了年龄和胎次相同,产奶量相近的9头泌乳荷斯坦奶牛,并按不同泌乳阶段分为3组。于2008年5—10月间选择晴朗天气进行试验,每月观察9d、每天观察2h(12:00-14:00)。运用捕虫网捕捉活动于运动场的昆虫进行分类鉴定;用摄像机记录奶牛体表的昆虫数及奶牛的行为表现;运用POLAR-s610心率表记录试验期间奶牛心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牧场活动的双翅目昆虫种类和数量也增多。其中,家蝇和厩螫蝇占总数的70%~80%。昆虫对奶牛的骚扰和叮咬引起护身行为的增多,主要造成摆尾、摆耳、颤动皮肤、甩头及抬腿次数的增多。当昆虫侵袭奶牛时,引起心理应激,奶牛的心率普遍升高,增幅在20~40次/min。因此,可根据护身行为和心率变化来评价奶牛遭受昆虫应激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的目的是夏季内蒙古地区双翅目昆虫的活动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内分泌的影响。2009年5、6、7、8和9月份,分别选择胎次和泌乳量相近的不同泌乳期的健康的12头荷斯坦奶牛,用利拉法挤奶系统自动记录每天的产奶量,各月试验期结束后采集奶样和血样,分别进行奶成分分析和血清中激素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活动在奶牛场的双翅目昆虫种类有蝇、蚊和蠓。其中,蝇类最多,主要是家蝇和厩螫蝇。双翅目昆虫活动的嚣张期出现在7、8和9月份,每天的活动期为早上08:00—下午17:00时。家蝇的数量高峰出现在7、8和9月份,厩螫蝇的数量高峰则在9月份。双翅目昆虫的侵袭(特别是厩螫蝇的侵袭)显著影响奶牛的产奶量与奶质量,9月份奶牛的产量低于产奶量最高的6月33%(P0.05),乳脂率也显著低于6、7和8月份。奶牛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7月与8月显著高于6月与9月(P0.05);血清中ACTH的含量6月显著的高于7月、8月与9月,且7月显著低于8月;血清中Cor含量各月间无差异;血清中GH含量6月显著高于9月;血清中PRL含量6月显著高于7、8和9月份。这表明:双翅目昆虫的活动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内分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内蒙古地区侵袭牛的双翅目昆虫种类与数量及其与气候的相关性,并确定昆虫对牛体产生的护体行为反应与双翅目昆虫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内蒙古包头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通辽市各选取10头年龄相似、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牛,对当地气候,双翅目昆虫种类、数量以及牛引起护体行为进行测定与统计。结果表明:内蒙古主要牛产地气候的差异与双翅目昆虫的数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侵袭牛的双翅目昆虫种类主要是家蝇、厩螫蝇,部分地区存在大量的东方角蝇;双翅目昆虫的侵袭引起牛的护体行为反应,在护体行为中摆耳、颤动皮肤、踢腿、甩头均与侵袭牛体特定部位的昆虫数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牛的摆尾行为发生频率较高,但与昆虫数量无相关性(P〉0.05),形成习惯性摆厘.  相似文献   

6.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长阶段荷斯坦奶牛群异常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率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期为后续减少奶牛异常行为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实践。在长江以北地区选择5家不同规模的奶牛场进行实地调研。在每家牛场,分别选出1个断奶犊牛、育成牛、泌乳牛群进行观察,每天定时观测8次,每个牛群每次观测15 min,连续观测3 d,对有异常行为的奶牛进行记录统计。结果表明:异食、过度自我梳理、相互梳理、咳嗽和相互吮吸发生率,断奶犊牛极显著高于育成牛(P0.01),育成牛又极显著高于泌乳牛(P0.01);卷舌和蹭痒发生率断奶犊牛与育成牛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泌乳牛(P0.01);断奶犊牛、育成牛和泌乳牛之间的晃头及喊叫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荷斯坦奶牛部分异常行为发生率由断奶犊牛经育成牛到泌乳牛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寄生性双翅目昆虫侵袭对奶牛血液免疫的影响,2009年6月—11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随机选取基本状况一致的15头荷斯坦奶牛,观测昆虫侵袭奶牛的情况,采集寄生性双翅目昆虫并记录侵袭奶牛的昆虫数。同时尾静脉采血,采用红细胞黏附免疫功能检测、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和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指标包括,C3bRR、ICR及T淋巴细胞数。结果表明:在寄生性双翅目昆虫侵袭期间,奶牛的红细胞黏附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数明显下降,导致奶牛红细胞的免疫黏附活性和清除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能力下降,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8.
夏季飞来昆虫对放牧牛摆尾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选择黑毛和牛种牛4头作为实验牛。从2000年8月至10月,在0.8ha的实验牧草地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飞来昆虫消化的季节,飞来昆虫对放牧牛摆尾行为的影响可能存在个体飞来昆虫不仅引起牛的体表护理行为,还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应激。  相似文献   

9.
研究冷应激条件下荷斯坦奶牛和三河牛的维持行为和抗氧化性能的变化规律,为奶牛选育和冬季饲养管理提供参考。选取第2胎的荷斯坦奶牛和三河牛各12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对舍内(7℃~12℃)和舍外(-30℃~-16℃)荷斯坦奶牛和三河牛进行为期6d的行为观察和记录,在第7天早晨各组奶牛空腹进行尾部静脉采血测定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舍外冷应激环境条件下,荷斯坦奶牛和三河牛的卧息时间、反刍时间、排尿次数和排便次数显著性增加(P0.05),站立/游走时间和呼吸频率显著性降低(P0.05);同时血清T-SOD和CuZn-SOD的活力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多(P0.05);另外,奶牛品种之间的维持行为和抗氧化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但总体趋势是荷斯坦奶牛各项测定指标变化略大于三河牛。结果显示,冷应激能够显著改变荷斯坦奶牛与三河牛的躺卧息、反刍和站立/游走等维持行为和抗氧化性能,而三河牛比荷斯坦奶牛更能适应高寒天气。  相似文献   

10.
飞来昆虫多发生在夏季,为了减少放牧应激,有必要定量化地研究飞来昆虫对放牧牛体表护理行为的影响.本文研究证明飞来昆虫对放牧牛体表护理行为的影响随飞来昆虫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摆尾次数占总体表护理行为的50.6%~65.5%.由此可见,夏季飞来昆虫对放牧牛诱发的体表护理行为以摆尾行为为主,因此摆尾行为可作为把握牛体表上飞来昆虫数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