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优质强筋春小麦新品种—宁春5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春51号(原代号永1623)是宁夏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用永3002(永良15/永060)和宁春4号杂交,经连续多年北育南繁,系谱法定向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0年12月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宁审麦2010002). 1特征特性 宁春51号幼苗直立,叶色中绿,茎秆细韧,叶片窄而上举,株型紧凑,株高85 cm.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穗长9 cm左右,小穗排列适中,每穗小穗数14~16个,每小穗着粒3~4粒,穗粒数30~35粒.籽粒小,卵圆形,千粒重43.0g,红色、硬质、饱满. 宁春51号为春性,生育期94~98 d,比宁春4号早熟2~4 d,属中熟品种.分蘖成穗率中等,中抗条锈、叶锈、白粉病.  相似文献   

2.
新春39号(原代号SD09-6)是由石河子大学麦类作物研究所2002年以埃及优质春小麦品种NS64为母本,新春8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用系谱法选择,经南繁加代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新审麦2012年03号). 1 特征特性 该品种春性,中早熟,生育期91~93 d,与对照品种新春6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发育快,长势强而稳健,叶色浅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株高80~82 cm,茎秆柔韧,抗倒伏能力较强.株型较紧凑,茎秆、叶片蜡质较重;主茎和分蘖穗发育均衡,抽穗期一致,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颖,穗长8~10 cm,每穗小穗数15~18个,不育小穗少,每穗粒数38~47粒.籽粒饱满,长圆形,白粒,角质,千粒重41~45 g,落粒性中等,容重790g·L-1左右.  相似文献   

3.
兰兴庆 《杂交水稻》2007,22(4):43-45
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对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该组合产量构成因子中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高产栽培技术要主攻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在足穗、大穗的基础上增加粒重,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5年度辽宁省审定的10个水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每穗粒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和每穴穗数对产量产生的直接效应较大,因子分析表明:成穗率、每穴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取得累计贡献率62.37%,表明上述因子是影响产量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5.
云粳优1号     
云粳优1号(曾用名滇粳优1号)是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以银条粳×合系34号细长粒型粳稻新品种。其突出特点是稻米品质好,籽粒细长,垩白粒率低。200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云南省通过审定的第一个细长粒型粳稻品种。特征特性:云粳优1号为中偏矮秆旱熟中间型中粳。株高92.6cm,秆稍细,弹性好,株形较好,剑叶角度大,分蘖力强,穗层整齐。穗长19.2cm,穗总粒数98粒,穗实粒数72粒,千粒重25.5g,籽粒细长,壳色浅黄,不落粒,全生育期180d左右。耐肥力和抗倒伏性较强,熟色好。2003年稻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梁30号(原系谱号9996-8-1)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生产上具有持久抗条锈性的小麦品种holdfast为母本,抗病高产品种中梁22号为父本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0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披垂,叶深绿色;穗长7.18 cm,穗纺锤型,白色,顶芒,颖方肩;籽粒红色、卵圆形、粉质、饱满;每穗结实小穗14.96个,穗粒数30.77粒;千粒重38.83 g,容重779.0 g/L;株高平均105.7 cm,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生长整齐;抗旱,耐瘠性强,丰产稳产性好,抗寒性好于中梁22号;早熟,平均生育期272.7 d.  相似文献   

7.
漯麦9号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培育的半冬性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6年和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区试,平均每hm2产8127kg、8076kg,增产显著,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7。漯麦9号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矮秆(77cm)、中大穗(穗长9~13cm)、产量三要素协调(穗数480万~570万/hm^2、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2~55g),茎秆坚韧、高抗倒伏,子粒半硬质且硬质率较高,既高产又稳产.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高肥水地块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8.
对粳稻新品种新稻19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河南省11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稻19号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变异系数较大,均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其中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沿黄地区超级粳稻选育应注重选择较大穗型并兼顾有效穗数多的品种较易达到超高产育种目标。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皖稻54号     
韩鹏 《作物研究》2004,18(4):243
品种来源:皖稻54号,原系号88-93,1988年由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农科所配组,其组合为88-22邀83-486×(泗稻8号×苏引粳1号)妖×T1003,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1993年引进后代材料,通过优中选优,系统选育而成。199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全生育期156.2d,在淮北地区150d。株高105.6cm,根系发达,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耐肥抗倒,株型紧凑,主茎叶片14片,叶片宽厚挺举,叶色浓绿,成熟时秆青籽黄。平均每穗总粒数173.2粒,结实率77.2%,千粒重26.1g。米质较优,整精粒率6…  相似文献   

10.
《北方水稻》2006,(1):80
花粳8号是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于1996年以294为母本、盐粳10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后代按系谱法进行选育而成。2004年完成全部育种程序,于2005年1月经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花粳8号。该品种属多穗数型丰产品种。在辽宁全生育期为163d,比对照辽粳294晚熟1~2d,属中晚熟品种。抗低温、耐盐碱,出苗快而整齐,秧苗健壮,根系发达,移栽后发根力强,返青快,分蘖力强,低位蘖成穗率高,抗早衰,灌浆速度快,籽粒饱满,结实率高。株高105.4cm,主茎16片叶,叶色较深,株型紧凑。平均每穴16.3穗,半紧穗型,稍弯,穗长15.8cm,每穗着粒105.5个,结实率8…  相似文献   

11.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受品种遗传特性、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RVA(快速粘度仪)谱特征值是评价稻米食味品质优劣的重要理化指标。为探究不同海拔地区苟当1号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在贵州省从江县242~857 m的海拔范围内选取了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点种植苟当1号,对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主要理化指标进行差异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苟当1号的蛋白质含量在5.23%~7.07%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1%~2.87%之间,海拔高度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VA谱特征值多重比较表明,回复值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崩解值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消减值随海拔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此外,不同海拔的土壤基本成分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速效氮含量与崩解值呈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回复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苟当1号在从江地区242~857 m的海拔范围内种植,蒸煮食味品质随海拔升高而变优。  相似文献   

12.
在西南稻区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实施了水稻农民习惯施肥技术与空白试验(不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技术具有如下不足:一是水稻投入产出率低;二是肥料利用率低;三是大面积水稻产量不高,单产仅520.9 kg/667 m~2;四是水稻生产穗数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提高水稻产量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施肥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杂交稻再生稻经济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我省当前再生稻发展需要,在大田生产中,采用12个杂优组合对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穗和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提高栽培水平,可显著增加再生穗从而达到再生稻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于2013-2014连续两年对云南主要水稻种植区的水稻病毒病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为害云南水稻的病毒病主要有水稻条纹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矮缩病和水稻齿叶矮缩病。其中,条纹叶枯病是当前为害云南水稻最严重的病毒病,部分田块最高发病率可达15.0%;其次是水稻矮缩病,调查田块最高发病率达10.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平均发病率达5.3%;水稻齿叶矮缩病只在局部地区发生且发病率都不高。对云南当前发生较普遍的RSV不同分离物RNA3基因间隔区(IR3)及RNA4基因间隔区(IR4)开展了分子变异分析。根据不同RSV分离物IR3、IR4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所分析的RSV分离物均可被划分为两个组,部分云南分离物和云南以外的中国、日本、韩国分离物聚在Ⅰ组,其余绝大多数云南分离物单独聚在Ⅱ组。不同RSV分离物的IR3和IR4长度差异较大,按每10个核苷酸的长度差异进行划分,均可划分为A、B、C三种不同的类型。部分RSV云南分离物IR3、IR4中有17-21nt的序列与其水稻、小麦和大麦等寄主的部分序列相同,这可能是病毒在进化过程中与寄主植物发生了重组。云南RSV分离物的IR3、IR4分子变异较大,可能与其特殊的地理、生态条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贵州地方水稻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1对SSR引物对74份贵州"禾"水稻品种及6份国际上常用的典型籼稻和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共检测到9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2~9个,平均4.381个;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935,变幅为0·2793~1.8732;期望杂合度为0.5145,范围在0.0988~0.8313;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4~0.98。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682处可将"禾"品种分为4大类,大部分材料被聚类到典型粳稻的附近,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主坐标分析结果与UPGMA聚类结果基本吻合。SSR检测结果表明,贵州省水稻地方品种——"禾"的多样性程度较低,且大多数属于粳稻。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条件、水稻种植水平、病虫草鼠害等方面分析了黔北水稻产量限制因素,系统地开展了高效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适宜黔北水稻实现高效的途径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并明确不同生态区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实现水稻生态种植提供方法。【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五优稻4号、鄂早18及甬优538为试验材料,在北方单季稻、南方早稻及单季稻三种种植类型中设置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处理及不覆膜处理,研究不同生态区水稻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对土壤温度、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1)增温效果:北方覆膜水稻增温效果更好,增温效应主要集中在生育前期,特别是在移栽到穗分化期这段时间。与对照相比,土壤日平均增温2.76℃;2)生育期变化:南北方覆膜水稻均缩短了水稻生育期,北方覆膜水稻提前7 d成熟,南方两种种植方式覆膜处理均提前3 d;3)叶龄:无论南北方覆膜均能促进水稻叶片生长,增加出叶速率,在生育前期北方覆膜水稻的出叶数比对照多0.6~0.9叶;4)株高:南北方覆膜水稻均降低水稻株高,北方覆膜水稻显著降低了5.7cm;5)茎蘖数:北方单季稻覆膜处理促进了水稻分蘖的早发快长,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有效茎蘖数35.7万个/hm2;6)干物质积累量:北方覆膜水稻在穗分化期、齐穗期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南方覆膜早稻在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大于对照;南方单季稻在齐穗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小于对照;7)增产效果:南北方覆膜水稻都有显著增产效果,北方增产效果更好,增产达到了8.7%,南方早稻增产7.9%,南方单季稻增产4.1%;8)稻米品质:北方覆膜水稻显著提高了糙米率、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南方单季稻覆膜处理显著提高了整精米率,南方早稻也得到相同结果,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模式在两个生态区均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对于稻米品质,北方覆膜水稻提高了稻米加工品质,而食味品质下降,南方覆膜水稻提高了加工品质,而外观品质变劣;将南北覆膜水稻进行比较发现,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模式对北方水稻有更好的促进生长作用及增产效果,并且降低了水稻覆膜生产中塑料薄膜对环境的污染,为水稻绿色优质生产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抗稻瘟病恢复系黔恢101选育及安优101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已经成为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含有广谱抗性基因pi9的DW808为供体亲本,导入区域适应性好的受体亲本R894;经过分子标记检测、田间自然鉴定、人工接种鉴定,选育出中抗稻瘟病的恢复系黔恢101;其组合安优101于2017年参加贵州省水稻区域试验,2019年通过贵州省审定。  相似文献   

19.
香米品质与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江永香稻”与、香稻80-66”两个香稻品种,在香稻产地与非产地同时进行大田试验,对其稻米、灌溉水与土壤中的11种微量元素含量与稻米品质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同一品种稻米品质与不同品种稻米品质存在明显差异;江永香米的Zn,Mn,Cr含量均比普通稻米及香稻80-66的含量高,香稻80-66香米中Zn含量也较普通稻米高。香米产地香米香味长期不退化,可能与灌溉水中Zn元素含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施用赤霉素两季增产的机理和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头季稻齐穗后15天施用赤霉素既可增加头季稻产量,又可增加再生稻产量,增产的原因是头季稻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再生稻的有效穗的提高。外源赤霉素改变了内源激素的含量和相互间的平衡,延缓了根叶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