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明显;农业劳动力比重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二元经济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城乡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与地高度的紧张关系是三农问题背后的两个主要的矛盾。农村剩余劳动的解决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两大矛盾。文章通过对江西现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农村劳动人口转移的趋势和对农村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分析江西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赵福春 《山东农业》2003,(12):49-5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在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的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关发展全局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  相似文献   

4.
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少,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东部地区得以改革开放之先机,经济发展快,非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农业劳动力不仅剩余少,甚至还需要大量外来农业劳动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经济占的比重大,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而且由于农业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农民增收困难,人均纯收入长期处在较低水平。2000年新疆农村从业劳动力35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314万人,占88.8%;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283万人,占从业劳动力总数的79.9%,占第一产……  相似文献   

5.
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1农村仍有大量劳动力可以转移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量问题,在学术界没有太多的争论。但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究竟是多少,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有着不同的结论,其中戴园晨、陈东琪、杜鹰、韩俊等人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目前为1.5亿的数据较有代表性,且为多数文章转用。因此,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总量上是供过于求的,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1.2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经济长期分割,人为地分割了劳动力要素市场,国家只…  相似文献   

6.
据《经济日报》报道,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该比重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个别国家如美国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但这些国家受本国经济、  相似文献   

7.
杨艳威  聂应德 《甘肃农业》2008,(1):57-58,6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条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也关系到非农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从“二元”经济原理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以及与此带动起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当前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一个大问题,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突出任务。人口数量多,耕地面积少,工业化水平低,二元结构明显,导致人地矛盾显著,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这是河南的基本省情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统计数据,2005—2013年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经统计软件分析得出,近年来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广大农民已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也成为农村经济突破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此同时,如何安置和充分发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对江苏省洪泽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就农广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要求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向非农化转移。通过对我国20多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实证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绩效尚显较低。因此,为了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再配置效率,我国应该在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化以及发展城市服务业等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于瀛 《农业展望》2012,8(1):30-3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收入稳步提升,然而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增速依然相对较慢,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和农业与非农成本是约束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即农户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人数越多,农业与非农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因此政府通过采取必要措施,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进而促进农业技术革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压缩农民转移就业成本.扩大城镇就业率等是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时代的产物与体制的结果,当前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歧视性意义;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当前应该提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分别引入了技术学派的"定额法"和经济学派的边际生产率法,探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的计算方法与农村失业现实及失业率的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问题,对我国13个典型农业省区开展农户调研;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剖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自身对劳动力需求数量和劳动强度与各个时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4月份下半月至10月份下半月是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的高峰期,13省区全年农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劳动强度呈驼峰型分布,相关系数为0.86,劳动力需求数量与劳动强度显著正相关;各地区农业生产最大劳动力需求月份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方差异。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剩余与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紧缺并存,农闲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湖北城镇绝大多数是以农业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为载体发展起来的,而城镇发展又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规模效益提高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这种城乡共荣、互动的发展格局又必然会使湖北城镇化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1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政策调动困境湖北省农业人口4292.72万人,占总人口72.03%。农业劳动力1781.7万人,占全省劳动力的59.93%。耕地328.296万hm2,人均0.83亩,户均5.93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在不断实现现代化生产的过程中"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及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与关注。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分析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从农村教育这一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隐含实现条件出发,提出农村教育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因素,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转型、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非农产业等要求的不适应性;根据农村教育的瓶颈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揭新华 《世界农业》2002,(10):29-30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致上有以下几条途径。一、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新职业的积极性二战前,日本农业长期具有“多劳多肥农业”之称,即主要采取多投劳…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本探讨了我国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以及制度、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才能克服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不仅仅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二元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居住环境恶劣、人力资源的制约以及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