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蚕桑产业是平利县的传统产业,截止目前,已有桑园5060mh^2,其中密植丰产桑园1400hm^2,投产桑树3500万株。2005年养蚕发种44256张,产鲜茧1300t。由于农民鲜茧收入低,从而导致产量、质量、效益“三低”的蚕业局面。加之养蚕劳动强度大,蚕室、蚕具建设投资较大,传统上蔟营茧方法茧质得不到提高和外出打工人员猛增,已严重制约着蚕农增收和蚕桑产业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推行“桑园管理规范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饲养省力化、营茧蔟具优良化”综合技术体系建设,提高单位面积桑产茧量,提升蚕茧质量,增加养蚕效益,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桑园速生丰产和桑叶收获、养蚕省力化,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降低蚕桑劳动强度,2020年,在淳安县汾口小蚕共育专业合作社宋祁蚕桑基地进行大蚕杂交桑条桑省力化育和常规片叶育对比试验,经试验得知,杂交桑条桑省力化育除盒蚕种产茧量、盒蚕种产值分别比嫁接桑片叶育低10.7%和9.7%;但是每667 m2桑园多养蚕种18.7%,多产茧5.9%,产值多7.1%,用工量少32.2%,净收入多25.8%,有效地降低农户采桑、养蚕的劳动强度,对现代蚕桑产业实现省工节本、提高效益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姚县实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楚雄综合试验站大姚县蚕桑生产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来,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团队成员从桑园管理、消毒防病、科学饲养、省力化养蚕器械推广应用到入户服务零距离指导蚕农,实现了示范园区蚕桑生产高产高效,带动了全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提高了科技人员和蚕农的蚕桑生产管理及生产技术水平。高产高效养蚕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大姚县蚕桑生产的发展,2010—2015年桑园面积以年均394.2 hm~2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14.47%;蚕种饲养量以年均4 702.3盒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25.55%;蚕茧产值以年均803.83万元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50.94%。全县的桑、蚕良种推广率达95%以上,小蚕共育率达99%,统一消毒防病率达99%,纸板方格蔟普及率达74%。  相似文献   

4.
德清县《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按照实施方案总体部署,以省级蚕桑产业技术团队为依托,重点示范小蚕工厂化养蚕关键性技术,加强成熟技术的示范应用. 项目实施基地,设在德清县高财蚕桑专业合作社.高财蚕桑合作社于2010年成立.2014年,建立小蚕专用桑园20010 m2,种植强桑1号桑品种.2016年,提升改造小蚕专用桑园及社员承包的桑园6.67 hm2,配套改造小蚕规模共育室120 m2,进行"新品种试验、小蚕规模共育、省力化养蚕、蚕茧收烘返利"模式的推广,带动新安镇和周边地区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曾平 《蚕学通讯》2014,(3):61-61
正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积极化解土地、劳动力等制约黔江蚕业发展的资源矛盾,实现黔江蚕业增产方式由主要依靠扩大桑园面积向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增加养蚕数量和效益的转型升级。2012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渝西北综合试验站引进"强桑1号"新桑品种在黔江区濯水镇等试验基地进行推广试验3.3hm2取得成功。2013年,在阿蓬江镇、濯水镇、太极乡、石家镇、黑溪镇等乡镇推广试验13.3hm2又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湖州市作为我国蚕桑老区,随着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速,依靠零星分散和传统的操作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产业的稳定与发展。为探索稳定提升湖州市蚕桑产业之路,进行了"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条桑育"(1~3龄采用人工饲料育,4~5龄采用条桑育)省力化养蚕模式的应用示范。3年的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该模式2018年每667 m~2桑园年养蚕成本与盒种成本大幅降低,分别比2015年降低17.75%与53.02%,特别是大蚕盒种用工减少了66.67%,全年蚕种饲养批次与饲养量增加,每667 m~2桑园产值提高,与应用示范前的2015年相比,2018年每667 m~2桑园蚕茧产值增加4 017元达到7 377元,增长119.55%,且同样的桑园面积,由于技术熟化度及应用面逐年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8年每667 m~2桑园蚕茧产值比2016年示范初增加2 847元,增长62.85%。"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条桑育"省力化养蚕模式的应用示范为全年多批次养蚕、扩大规模提升效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常山县是浙江西部的一个山区县,土地资源与气候条件适宜种桑养蚕.历史上,常山蚕桑规模较大,1994年时,桑园面积达到15 000亩,养蚕20 000多张,农民茧款收入1 200万元.20世纪90年代末,因茧价过低,桑园受毁严重,桑园面积一度萎缩于千亩之下.近几年来,随着种桑养蚕效益的提高,农户开始恢复发展蚕桑生产,新种桑园1 000多亩.为引导新种桑地区蚕桑生产健康稳步发展,笔者认为下列几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果桑、香蒜等7个高效经济作物品种与蚕桑产业效益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栽桑养蚕由于用工多、投入大、利润低,在高效经济作物品种多的玉林市老蚕区桑园面积逐渐萎缩,但仍具有一次投资后持续收益时间长、短期效益快(每批蚕饲养不到1个月即可售茧获得收入)、适应性广的特点。建议采取加快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实行产业转移、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冬季桑园短期套种经济作物模式、开发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措施促进玉林市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蚕桑是资中县的传统产业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我县枇把、塔罗果血橙、不知火等水果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加之蚕茧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蚕农弃桑、毁桑、有桑不养蚕的现象极为严重,蚕业发展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镇巴栽桑养蚕面临劳动力紧张,养蚕区域规模缩减,桑园荒芜、毁损严重,应加强桑园管理和现有养蚕人员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小蚕联户共育和省力化养蚕技术,走"强村大户"道路,推动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小蚕共育商品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优良化,桑园管理规范化,在提高茧质,减轻劳动强度上下功夫,凸现养蚕效益和桑园生产效益。开展桑园复合经营和蚕桑综合利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推行提质增效技术 引导蚕农高产创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部署,宝鸡市把蚕桑作为特色产业来抓,把蚕桑产业作为千阳县发展地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蚕业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市农业局协同千阳县蚕桑站强力推广优质桑园高产管理技术,推行蚕病防治、大棚省力化养蚕技术,使蚕桑产业形成了产前服务  相似文献   

13.
太湖县是安徽省蚕桑重点县,蚕桑基地布局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太湖县蚕桑产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受重视程度不够,项目资金投入少;茧丝价格波动大,种桑养蚕风险高;省力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低,蚕农积极性不高;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针对太湖县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建议:提高对蚕桑产业的认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降低种桑养蚕风险;强化桑园标准化管理,着重推广省力化技术;开展综合利用,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利民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南部县属省级贫困县,蚕桑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肖家乡既是南部县的老蚕区,又是全县精准扶贫的重点乡镇,过去全乡桑园面积大,养蚕农户众多,近十多年时间,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桑园损毁或弃桑不养现象普遍,长时间的不管理造成桑园低产。当前正值农村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针对我乡贫困户多、桑园多低产的实情,加快对低产桑园的丰产改造,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增加农户养蚕量和蚕桑收入,是推进我乡蚕桑产业扶贫脱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推进南漳县蚕桑产业发展,2017年改造旧桑园1867hm2,新栽桑园1000hm2,5年内桑园面积达到5333hm2,建设小蚕共育室15个,面积达720m2,养蚕大棚20个面积达9000m2,推广方格蔟使用,提高蚕茧质量,惠及5个蚕桑产业镇,78个专业村,4948养蚕农户.产茧量达到5000t,农业产值达到2亿元.  相似文献   

16.
徐霞  田时铭 《蚕学通讯》2013,(1):46-47,49
蚕桑产业是铜梁县农村一大传统特色产业,自古至今,仍是“桑-蚕-茧”为主模式。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元化发展等影响,蚕桑业比较效益降低,严重影响到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要使铜梁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单一模式为多元化发展,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条桑育的定义、优点、饲养批次的制订、条桑育桑园的管理与剪伐、条桑喂蚕的技术要点及条桑育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养蚕效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兰桂莲 《广西蚕业》2007,44(2):73-76
根据宜州市近年蚕业大发展的状况,提出了巩固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加大力度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普及消毒防病技术,有效地控制蚕病;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和加强小蚕共育质量的管理: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及加强蚕桑生态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宜州市桑蚕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和效益型发展,实现桑蚕业不断巩固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蚕桑生产是种养结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季节性很强的行业,再加上先进设施的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下是阻碍蚕桑生产发展的最大难点之一.现代蚕业生产要求规模化经营,为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省力化培桑、养蚕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近年来,我们在省力化培桑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初步筛选出桑园地膜覆盖方法,2001年分别在诸暨市、新昌县部分镇乡重点蚕区进行示范应用,蚕农普遍反映该方法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易、适应性广、物耗成本低,既增产桑叶又省工省力节本等优点,是一项经济实用的省力化培桑技术.现将地膜覆盖的省力化原理及其基本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邹庙村是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栽桑养蚕示范村,2013—2020年该村连续6年桑园面积、养蚕量、产茧量呈现阶梯式增长,推动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做法是:以技术服务坚定蚕农发展生产的信心;推广省力化技术降低栽桑养蚕的劳动强度;对低产桑园进行全面改良提高生产效益;培养专业大户积极发挥生产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