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掌握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基于2021年4—12月开展的产卵场综合调查获取的鳀样品及其鱼卵密度数据,运用Garrison重心分布法阐释鳀产卵洄游分布特征及其主产卵期;通过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的构建,分析主产卵期内鳀卵密度与同步获取的海水表层温度(SST)、海水表层盐度(SSS)、海水表层叶绿素浓度(Chla)、浮游动物丰度(Fd)、浮游植物丰度(Fz)和深度(Depth)等6个环境因子,以及时间(月份,Month)和空间(经纬度、Lon和Lat)因子之间关系,并识别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海域内鳀产卵期较长,由4月持续至11月,5—8月为主产卵期,其中,5—6月为产卵盛期。鳀产卵场规模和位置时空变化明显,时空因子与鳀卵密度分布呈密切非线性相关(累积偏差解释率为48.1%),(SST, SSS) (18.7%)和Depth (5%)次之。鳀产卵期适温范围较广,产卵场分布表现出高温高盐(低温低盐)增效作用和高温低盐限制作用。产卵初期(4月),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较低,产卵重心位于海洋岛东南侧深水区;盛期(5月底—6月初)在SST主导下,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至年内最高值,核心产卵场位于石城岛–庄河河口一带海域;此后,随着辽南沿岸水系盐度的下降,高温低盐的抑制作用使SSS因素主导产卵鱼群避开沿岸海域,鳀产卵场迁移至外海深水区,7月后位于30~50 m等深线之间;9—10月鳀繁殖活动基本结束,10月鳀卵仅零星分布于调查海域,直至12月未有鳀卵采获。研究可为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研究及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超伦  王荣  孙松 《水产学报》2003,27(Z1):55-63
于2001年6月对南黄海鳀产卵场鳀的主要饵料生物--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分布及摄食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中华哲水蚤是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绝对优势种,在所有站位上均有分布,平均密度为244 ind·m-3,数量密度最大值高达1555 ind·m-3.中华哲水蚤的肠道色素含量平均为1.19ng·ind-1(0.21~4.14 ng·ind-1),与水体中叶绿素a的最大浓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中华哲水蚤种群具有一定的昼夜摄食节律,夜间的肠道色素含量明显高于白天.在A和B站中华哲水蚤的个体摄食率分别为76.9 ng·ind-1·d-1和39.6 ng·ind-1·d-1,分别相当于体碳含量的7.5%和3.9%.除了饵料来源和摄食强度等因素之外,捕食压力以及环境温度对中华哲水蚤种群的分布和发展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时空及环境因子对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斑鰶资源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作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近年来的优势种,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为研究其资源丰度的变动对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该海域夏、秋季斑(鰶)资源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斑(鰶)资源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斑(鰶)资源丰度秋季较高,夏季较低;其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以北的近岸海域.GAM分析表明,月份、水深、海水表层盐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对斑(鰶)资源丰度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斑(鰶)资源丰度随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0m水深范围内随水深增加呈下降趋势;一定盐度范围内,斑(鰶)资源丰度随表层盐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盐度达到17时其丰度达到最大.因此,在浮游植物丰度较高的低盐河口水域,斑(鰶)资源丰度较大,这与斑(鰶)的洄游习性、河口区受到淡水径流和海水运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黄海玉筋鱼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4年来,对黄海玉筋鱼渔场变动进行了全年跟踪调查。产卵期对沿海小型流动渔具及定置张网渔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繁殖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海35N°以北近海,存在着范围很广的玉筋鱼产卵场,主要产卵场有3处,各自相互隔离。本文主要以北部产卵场为重点,开展该鱼繁殖习性的研究。北部产卵场玉筋鱼产卵盛期为11月,Ⅳ~V期卵巢内相同卵径的频率分布十分集中,为明显的单峰型,属一次性产卵类型。1龄玉筋鱼95%以上性成熟,作为小型鱼种,个体绝对生殖力很高,纯重在1.8~13.8g、体长在90~200mm,个体绝对生殖力一般在0.60~4.20×104粒,个体生殖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玉筋鱼群体组成简单,生殖群体最高仅为3龄,以1~2龄为主,年度发生量有波动,但不大。过度利用剩余群体以及对幼鱼的破坏,已导致了北部及西部产卵场的发生量连年锐减,实现可持续利用这一资源也是该项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5.
黄海中南部鳀鱼各发育阶段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1999~2001年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消化道进行了分析。产卵场的鯷鱼仔稚鱼和越冬场的成鱼都是主要在白天摄食,胃饱满指数白天明显高于夜间。鯷鱼消化道中的食物团几乎全部由浮游动物组成。鯷鱼偏好的食物随鯷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1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体长11~2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叉长21~30mm的鯷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叉长41~80mm的鯷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叉长81~9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叉长91~10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叉长101~12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剌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域;叉长大于121mm的鯷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Song。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嘉陵江渠化对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影响,2019年3-4月,采用历史资料搜集、访问调查和实地勘察的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野外采集的样品。结果显示,原有60个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中,41个已经消失,14个存在但已经发生改变,只有5个基本未改变;从产卵场数量、类型和规模来看,均呈减少趋势,仍存在的主要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产卵场。共鉴定鱼卵1 362粒、鱼苗539尾,隶属2目2科12种。鱼卵仅3种,其中,鲤1039粒,占比76.28%;鲫312粒,占比22.91%;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11粒,占比0.81%。鱼苗11种,包括鲤、鲫、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峨眉鱊(Acheilognathus omeiensi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Hemiculter leucisculus)、短须颌须鮈(Gnathopogon imberb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粘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其中,兴凯鱊最多,有372尾,占比69.02%;其次为鲫59尾,占比10.95%;鲤57尾,占比10.58%;其他占比仅9.46%。研究表明,产卵场的改变主要集中在水文情势、河床底质和水生植物等方面,梯级水电站开发和采砂作业等导致河道变宽、水位上升、流速降低、卵石漫滩等生境消失、水生植物生物量减少,是原有产卵场消失或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湘江为我国家鱼三大产卵场之一,也是天然鱼苗繁殖基地。湘江鱼类资源的衰盛不仅关系到湘江本身的鱼产量,也关系到与之相连水域的鱼类资源。为此,我们于1989年上半年对湘江环境现状,湘江产卵场及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其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海中南部小黄鱼当年幼鱼生长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8年7~12月黄海中南部(120°12′~122°E,32°30′~35°N)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12月,小黄鱼当年幼鱼的体长月均增加13.22±5.65mm,体重月均增加4.34±0.65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3.76×10-5L2.8303,幂指数b接近于3,生长接近匀速。通过研究耳石的长度、重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发现耳石的长度和重量与体长、体重关系密切,在3种回归方式(Liner,Power,Quadratic)中,乘幂函数的相关性最好。采用7种生长方程对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进行拟合,从决定系数R2及残差平方和RSS的数值来看,VBGF(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LGF(Logistic生长方程),GGF(Gompertz生长方程)3种数学模型的拟合度较为接近,而Logarithmic,Inverse,Quadratic以及Cubic4种生长方程的拟合度较为接近且拟合效果明显好于VBGF,LGF,GGF。7种拟合模型中,Cubic生长方程对小黄鱼当年幼鱼生长的拟合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将Eggers现场胃含物法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以卤虫幼体为生物饵料,测定了渤海优势鱼种斑鰶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参数。结果表明,(1)斑鰶体重与空消化道重量的定量关系可用指数函数W=4.176 2 e0.765 2ESW加以定量描述,而其瞬时全消化道内含物量可用公式St =100×[SW-(lnW-1.429 4)/0.765 2]/W 计算得到;(2)全消化道内含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St= 3.524 3 e-0.142 3 t,瞬时排空率Rt = 0.142 3 gw.w./100g·h;(3)按Eggers公式可求得日摄食量Cd=10.796 9±3.802 5 gw.w./100 g·d=28.815 7±10.148 5 kJ/100g·d;(4)从斑鰶的平均日生长量实测值Gd = 0.949 5 gw.w./100g·d=3.113 5kJ/100g·d,可求得其生态转换效率Eg=8.79%(w.w.)=12.81%(kJ)。  相似文献   

10.
黄海中南部海域分布着石岛渔场、连青石渔场、大沙渔场等多个优质渔场,是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鱼类的越冬场、索饵场,也是多种洄游性经济鱼类进入黄渤海沿岸产卵场的必由之路。特殊的地理、水文环境形成了黄海中南部丰富的渔业资源,也使黄海中南部海域成为了渔业开发利用的热点海域。近年来黄海中南部海洋捕捞业随着捕捞船只的增多,捕捞渔获量亦呈现超负荷势态,使得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迹象。虽然每年进行伏季休渔期对渔业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和恢复作用,但衰退迹象依旧明显[2]。以黄海中南部主要捕捞对象小黄鱼为例,过度捕捞作用下,黄海中南部小黄鱼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日益加剧,个体生长速度加快,性早熟提前,食物种类营养级逐渐降低,相对资源量、单位补充量减少,生长型捕捞过度的态势严峻[6]。黄海中南部高强度捕捞压力背景下,如何对生产船只科学管理,有效保护渔业资源,进而使渔业资源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一直是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渔业科研部门所关注的问题。笔者分析辽宁省黄海中南部(图1)海洋捕捞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有关渔业管理部门在不断完善渔业管理制度,有效改善黄海中部渔业捕捞现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黎婷婷  周敏华  王超  方舟 《水产学报》2023,47(8):089306-089306
为了探究个体发育和食性对金乌贼角质颚形态的影响。实验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地标点法对2018年11月—2019年3月在黄海南部采集的金乌贼角质颚进行形态分析,共对138对金乌贼的上、下颚分别定义了27个地标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发育阶段的金乌贼上、下颚的大小、形态及异速生长模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同性别的上颚形态存在显著差异。②未成熟期的金乌贼角质颚的喙部较弯曲和尖锐,亚成熟期的角质颚头盖和翼部变宽,喙部也较尖锐,而成熟期的角质颚喙部短钝,侧壁较尖长,下颚翼部宽大。研究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角质颚的发育机制可能是为更好地适应摄食对象变更,满足摄食需求做出的响应。这些与个体生长发育和摄食习性相关的表型可塑性反映了金乌贼角质颚的生长规律和金乌贼对食物资源的适应性利用。本研究通过分析金乌贼角质颚形态的生长变化,完善了金乌贼的基础生物学信息,为金乌贼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黄海大黄鱼洄游路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1,35(3):429-437
依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共12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海大黄鱼的洄游路线。结果显示,东黄海大黄鱼只有一个种群,两处越冬场。其中,外海越冬场主要位于30°00′N~32°00′N,124°00′E~126°00′E水域,近海越冬场位于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每年3-4月,外海越冬场鱼群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5月,这部分鱼群部分向西北进入吕泗渔场沿海产卵,另一部分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的岱衢洋、大衢洋、黄泽洋和大目洋等水域产卵;到了6月,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索饵场的大黄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近海越冬的大黄鱼群体,在春季产卵洄游中,部分北上在舟山渔场与外海来的鱼群汇合,进一步游向吕泗渔场和舟山群岛沿海产卵,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猫头洋、洞头洋、乐清湾、官井洋和东引岛等水域产卵,产卵后的群体在产卵场附近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相似文献   

13.
应用激光剥蚀(LA)-ICPMS技术对采集于黄海南部吕泗产卵场的产卵期蓝点马鲛耳石横截面从核心到边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耳石微结构分析比较各测定元素与钙的比值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变化。结果显示,测定的Li、Na、Mg、Fe、Co、Sr和Ba含量在耳石上均呈非均匀分布,但Ba:Ca比值从核心到边缘波动较大(2.13~5.05 μmol/mol),总体为核心(0~40 μm)部分高,核心向外(40~320 μm)部分快速下降,其余部分(320~1 440 μm)低。Ba:Ca比值在不同生活史阶段间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孵化阶段明显高于越冬和产卵阶段。相较其他元素,Ba元素更适合作为标志性元素重建蓝点马鲛生境履历。根据Ba:Ca比值重建了黄海南部蓝点马鲛的生境履历,结果发现它们在胚胎发育和孵化阶段生活在高Ba浓度生境,早期发育阶段游离近岸高Ba浓度生境,随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则会长期处于Ba浓度稍低的生境进行越冬和产卵洄游。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水温(18 ± 1) ℃和(28 ± 1) ℃下,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以20 mg/kg鱼体重连续口灌斑点叉尾鮰5 d,于停药后第1、3、5、7、9、12、15、24、30、40 天分别将斑点叉尾鮰处死后取肌肉(加皮)、肝脏、肾脏3种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斑点叉尾鮰组织中强力霉素。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消除速度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不同水温下相同组织,相同水温下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高水温时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消除快,表明水温对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物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强力霉素残留的消除速度随水温降低而减慢;与其他组织相比,强力霉素在肝脏中的消除最慢。因此,若将肝脏作为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残留的靶组织计算休药期,在(18 ± 1) ℃和(28 ± 1) ℃时,按欧盟和中国规定的动物组织中强力霉素在肝脏中最高残留限量300 μg/kg计算,从食品安全角度来分析,建议休药期分别为55 d和30 d。若按强力霉素在可食组织肌肉(加皮)中最高残留限量300 μg/kg计算休药期,建议休药期分别为22 d和19 d。本研究旨为不同水温条件下制定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980s, when the spawning grounds in the northwestern shelf (NWS) of the Black Sea were lingering with the effects of eutrophication and of an exotic invasive ctenophore, a series of basin‐wide international ichthyoplankton surveys pointed out an increase in the anchovies spawning in the southern half of the Black Sea. Later, with the help of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efforts, several key littoral ecosystem components within the anchovy's historical spawning grounds showed signs of recovery. However, the fate of the spawning stock anchovy in the south remained unanswered.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southern Black Sea after two decades, an ichthyoplankton survey adopting the same methodology as previously used was undertaken during the peak spawning season of the Black Sea anchovy (BSa).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of eggs was by far greater than for any of the surveys conducted previously. A wide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eggs indicate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vagrants which had drifted away from the known spawning grounds. In contrast, the increased reproductive activity in the south signifies existence of a growing, non‐migrating southern BS stock. This stock seems to utilize the coastal hydrographic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rim current facilitating escape (loophole) from gelatinous predators such as Mnemiopsis leidyi and Aurelia aurata.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4年和2016-2018年5-8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33.3°N~35.6°N,119.0°E~122.0°E)进行的产卵场大面调查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水温、表层盐度、水深及流速等数据开展了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产卵场生境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数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检验模型的拟合度。结果表明,不同月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产卵场适宜的环境因子范围相似,但各环境因子所占比重有较大变化。通过交叉验证发现,5月、7月利用几何平均法拟合的栖息地适宜性效果较好,6月、8月算数平均法拟合的效果好。短吻红舌鳎适宜的产卵场分布存在月间变化,5月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的南部,6-8月有逐步北移的趋势,且随着产卵群体产卵量的增大,其适宜产卵的生境范围也逐步扩大。本研究表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的产卵场生境适宜性及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近年来引起斑点叉尾鮰暴发高致死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为了对防治该病提供技术储备,本研究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XH.SM.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形态特征。电镜观察显示,XH.SM.1为两端钝圆的短杆状细菌,菌体平均长度(1.73±0.35)μm,平均直径(0.43±0.04)μm。全基因组测序得到XH.SM.1基因组大小为4.56 Mb,GC含量为66.60%,编码4087个基因。将基因组序列上传NCBI,得到登录号:PYBO01000001.1。通过与VFDB数据库比对,预测得到3个可信度较高的毒力基因。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XH.SM.1与10株完成图水平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较好的共线性。ARDB数据库预测和基因组岛分析,共同发现XH.SM.1基因组中含有许多耐药基因。泛基因组分析显示XH.SM.1呈现开放性(open)结果,这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环境常在的条件致病菌的表型相吻合,说明其适应环境和与外界进行遗传物质交流的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8.
黄海中南部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波  金显仕  戴芳群 《水产学报》2011,35(8):1199-1207
利用2006年1月—2009年7月在黄海中南部进行的7个月的底拖网调查,采集了体长在18~525 mm范围的细纹狮子鱼样品3 005尾。通过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以及营养级计算等方法,研究了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周年变化和体长变化。结果表明,除3月份外,细纹狮子鱼是各月份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要种类;目前脊腹褐虾仍是细纹狮子鱼的优势饵料生物,而方氏云鳚替代鳀成为其优势饵料生物。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和摄食强度都有显著的周年变化和体长变化,体长是导致细纹狮子鱼摄食习性周年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体长增加,细纹狮子鱼发生了3次显著的食性转换,体长在50 mm从底栖动物食性转换为广食性;大于100 mm转换为底层虾食性;大于350 mm转换为虾/鱼食性。不同体长的细纹狮子鱼归属不同的营养功能群,因此,细纹狮子鱼在不同月份的黄海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的营养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吕昊  叶元土  易皓明  孙飞  石瑶瑶  吕斌  周伟  蒋蓉 《水产学报》2021,45(11):1871-1885
为研究饲料中海带酶解提取物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肝脏转录组表达的影响,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 g/kg (S,对照组)、0.3 g/kg (KP3)、0.5 g/kg (KP5)、1.0 g/kg (KP10)、1.5 g/kg (KP15)、2.0 g/kg(KP20)的海带酶解提取物,以初始体质量为(51.18±1.14) g的斑点叉尾鮰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60 d。结果显示:① 与对照组(S)相比,饲料添加海带酶解提取物对斑点叉尾鮰的存活率(SR)没有显著影响,特定生长率(SGR)提高了1.20%~5.39%,饲料系数(FCR)降低了−0.83%~9.09%;分别以SGR和FCR为目标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海带酶解提取物在饲料中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98和0.96 g/kg;KP10~KP20组肥满度(CF)和脏体比(VSI)显著降低,KP10组肝体比(HSI)显著降低;各组全鱼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② KP3组肠道皱襞高度,KP5组肠道皱襞高度、宽度、肌层厚度,KP10组的皱襞宽度均显著高于S组。③选取S组与KP10组鱼肝脏提取总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表达显著下调的基因数有81个,显著上调的有199个;GO功能分类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DEGs)被注释到DNA转录、金属离子结合、膜及膜组成成分等条目上;KEGG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到细胞增殖与分化、激素调控、脂类代谢、糖类代谢以及生长因子代谢等相关的12个显著差异代谢通路。研究表明,日粮添加海带酶解提取物可以促进斑点叉尾鮰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加强肝脏的糖脂代谢能力,适宜添加量为0.96~0.98 g/kg。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d the formation of annuli by marginal observations on otoliths of gunnel (Pholis fangi) in the Yellow Sea to validate the age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to derive the growth equation covering from larval to adult stages. Gunnels, ranging from 46 to 173 mm in total length, were collected by a bag net fishery from the western coastal waters off Korea from November 1998 to October 1999. Marginal observ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lucent zone (annual mark) on adult otolith was formed during the winter, whereas the opaque zone was formed during the summer. However, a translucent zone was formed between May and June in juvenile otoliths. This false ring was formed when the fish transited from the inshore pelagic life of larvae to the offshore bottom life of juveniles. The observed maximum age was 58 months. Using observed length-at-monthly age, growth in length was expressed by von Bertalanffy growth curve; Lt = 144.0 (1 − e−0.11 (t+0.43)). P. fangi spawned in winter recruit to inshore, and grow quickly in the nursery habitats in spring. Gunnel inhabit the bottom offshore area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and reappear inshore thereaf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