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汤河水库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时空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4—12月及2008年4、8和10月,对汤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底栖动物18种,属于4门10科18属,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meisteri、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幼虫、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幼虫和大红德永摇蚊Tokunagay-usurika akamusi幼虫;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309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8.26 g/m2,密度和生物量均为2007年9月最低,2008年4月最高;环节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汤河水库下游最高,而节肢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上游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0.62,Pielou均匀性指数的平均值为0.31;底栖动物、环节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节肢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P<0.05);典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指示生物霍甫水丝蚓、刺铗长足摇蚊幼虫和大红德永摇蚊幼虫成为水库的优势种,说明水库底(水)质富营养化趋势严重;水库底层鱼类的渔产潜力估算为19.095万kg。  相似文献   

2.
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池塘水体污染状况与相关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备受关注。本文以亚热带丘陵区某典型小流域池塘为例,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对流域内15个池塘的底栖动物和水体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季节和水体污染程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内池塘中底栖动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2种,其中以节肢动物居多(14种),耐污性较强的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中华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为主要优势种。季节变化对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夏季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44 ind/m2和1.48 g/m2,显著低于冬季(分别为913 ind/m2和6.67 g/m2)(P<0.05)。不同底栖动物对水环境因子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黄色羽摇蚊生物量与温度(T)呈显著正相关,而霍甫水丝蚓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生物量则与水体总氮(...  相似文献   

3.
于2010-2011年对汤河水库和大伙房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河水库共鉴定底栖动物15种,分属于3门7科,平均密度为224.6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69g/m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克拉伯水丝蚓L.claparedianus;大伙房水库共鉴定底栖动物19种,分属于3门6科,平均密度为235.77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1.56g/m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克拉伯水丝蚓和苏氏尾腮蚓Branchiura sowerbyi;汤河水库底栖动物密度与活性磷、BOD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大伙房水库栖动物密度与BOD5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汤河水库底层鱼类的渔产潜力估算为11.59kg/(hm2·a),即全库每年可生产20 800 kg;大伙房水库底层鱼类的渔产潜力估算为32.11 kg/ (hn2 ·a),即全库每年可生产171 000 kg.水质生态评价结果表明,两座水库均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底栖动物生长发育情况,采用4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对底栖动物的密度及生物量进行分析,同时对水体中营养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底栖动物主要有3种底栖动物,分别为摇蚊幼虫(Chironomid)、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与螺狮(Bel-lamya quadrata).生长季各培养基中底栖动物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糖蜜、腐殖酸、肥料、对照组,底栖动物生物量分别为2.9966、2.1272、2.1489和0.9576 g/m2.采用理化分析对水体中营养因子进行分析评价,对照组中NO2--N含量最高,为(0.041±0.002)mg/L,对照组中营养物质较少,不适宜底栖动物及水生生物的生长;TN和TP含量分别为(1.455~2.493)和(0.391~0.665)mg/L,培养基中水体不流通造成水体营养化,水丝蚓耐污性极高,底栖动物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丝蚓、摇蚊幼虫、螺狮.对培养基中底栖动物密度与水体营养因子之间以及底栖动物密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底栖动物密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水体中营养因子含量与摇蚊幼虫、水丝蚓密度的相关性较大,呈负相关,与螺狮密度的相关性较小,TP含量与底栖动物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TN.该研究结果可为日后虾蟹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明珠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崇明明珠湖设置5个采样点调查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25种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是优势种,三者共占总密度和生物量的80.4%和72.8%。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在季节和空间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116.8 ind./m~2和3.53 g/m~2。密度在年份、季节和站点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仅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仅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丰富度指数无显著的年际、季节和空间差异。生物量与亚硝态氮、高锰酸盐指数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水深显著负相关、优势度指数与它们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与水深负相关,密度与水深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示明珠湖处于中污染状态,与10年前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2017年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对巢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性调查,共鉴定到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于3门6纲7科。巢湖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正颤蚓(Tubifex tubifex)、菱跗摇蚊(Clinotanypus sp.)、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ra)、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厚唇嫩丝蚓(Teneridrilus mastix)。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方面,西湖心最低(0.639),中庙最高(2.044)。群落密度方面,各采样点寡毛类总密度为183±30.7ind/m~2,占比高达49.9%;水生昆虫总密度为152±28.9ind/m~2,占比为41.4%。群落生物量方面,各采样点水生昆虫总生物量为1.0329±0.2888g/m~2,占比高达84.35%,占据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7.
太泊湖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现阶段太泊湖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时空分布,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对太泊湖底栖动物进行为期1周年的季度调查。7个采样点共记录底栖动物10属11种,现阶段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羽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占83.53%以上。密度和物种数在四季差异较大,密度高值在春季,为1 019.64 ind/m~2;冬季和秋季为437.5ind/m~2和287.5 ind/m~2;夏季为264.29 ind/m~2。生物量最高为夏季和冬季,为87.53 g/m~2和86.32 g/m~2、秋季和春季低,为47.26 g/m~2和35.41 g/m~2。多样性分析显示各指数绝对值低,采样点间采集到底栖动物数和物种数差异大。研究结果表明太泊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单一,生物总数四季差异明显,水质营养化严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大型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对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设计了沉积物-水微宇宙的实验,模拟太湖梅梁湾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的自然分布特征,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比较了有无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布的沉积物样品中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丝蚓组和对照组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无显著差异(P>O.05),可见太湖梅梁湾目前的水丝蚓生物量引起的生物扰动对表层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明显;实验中后期只在处理组中出现的206bp以及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的370 bpT-RFs都可能是Nitrosomonas属的氨氧化细菌,提示大型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的存在可能为氨氧化细菌提供了适合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上海市八区县共8条河道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河道的水质进行了生物评价。共鉴定出底栖动物44种,隶属3门19科33属,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为主要的优势种。上海市河道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为382 ind/m2,霍甫水丝蚓对其贡献率最大,其密度为214.1 ind/m2,占总密度的56.1%;年均生物量为24.62 g/m2,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其贡献率最大,其年均生物量为21.17 g/m2,占总生物量的86.0%。各季度底栖动物密度夏季冬季春季秋季,生物量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各个区县河道密度最高的是闸北区徐家宅,最低的是闵行区友谊河。生物量最高的是金山区勇敢河,最低的是闸北区徐家宅。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河道水质处于轻污染到重污染状态,其中,上海市八区县8条河道中只有崇明县琵鹭河处于轻污染,青浦区中横港、宝山区毛家塘、闵行区友谊河处于中污染,嘉定区瞿门河、奉贤区新陆港、金山区勇敢河、闸北区徐家宅处于重污染。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等多样性指数相比,BI生物指数和Goodnight修正指数(GBI)更适合评价上海河道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种底栖动物培养基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对池塘底质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积累量和底栖动物种类及其生物量的影响。3种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鸡粪、鸡粪与猪粪混合)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虾、蟹分别为6000、1000,8000、800,10000、300 ind./667 m2,虾放养规格为300-400尾/kg,蟹放养规格为120只/kg)按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9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低于鸡粪培养基和鸡粪与猪粪混合培养基组(P〈0.05),而底栖动物种类及总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组( P〈0.05);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高密度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组底质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克氏原螯虾中、低密度组(P〈0.05),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养殖密度水平对底栖动物种类则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克氏原螯虾与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密度分别为8000、800 ind./667 m2时的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天津市3座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7月、9月分别对天津市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的14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各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状况,并评价各水库的水质情况。[结果]所有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2种,其中水生昆虫6种,软体动物7种,甲壳类2种,寡毛类7种。于桥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11种、8种、10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2.43 ind./m2、50.09 g/m2;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于桥水库为轻-中度污染。北大港水库5月、7月、9月种类分别为5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8ind./m2、2.7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北大港水库为重度污染。尔王庄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3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4 ind./m2、0.2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尔王庄水库为中度污染。[结论]三座水库均受到了富营养化污染,污染程度为: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于桥水库。  相似文献   

12.
英那河水库渔业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2—2003年夏、秋、冬季和春季分别对扩建前的英那河水库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和渔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英那河水库属于富营养型,N∶P值达62.62,属于磷限制型水库;浮游植物共有151个种属,密度为2.5×10^7个/L,生物量为10.58 mg/L,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叶绿素a含量为15.31μg/L;浮游动物共见到83个种属,密度为992个/L,生物量为4.21 mg/L,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超微藻类的密度为(0.73-5.80)×107个/L;浮游细菌总数为2.57×10^7个/L,夏季最高,达5.78×10^7个/L;异氧菌密度平均为2.53×10^6个/L;底栖动物5种,密度平均为471个/m^2,生物量为1.21 g/m^2,以粗腹摇蚊幼虫和水丝蚓占优势;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种,鱼类39种,软体动物2种。此外,还对英那河水库的水质类型、营养状况和鱼产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朱四喜  郑盼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70-14473
分析了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潮间带断面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共36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8种,环节动物3种,纽虫动物2种,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3个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30845.0±6766.8)g/m2,总平均密度为(13496±3560)ind./m2。同时,定性采获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其中软体动物45种,节肢动物17种,脊索动物10种,腔肠动物5种,环节动物4种,棘皮动物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05~2.027、1.793~2.255和0.603~0.638。东极岛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状况正常,说明该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14.
于2010年5月对青海省黑河上游水生生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9种,其中硅藻门25种,占64.10%,绿藻门7种,占17.95%,蓝藻门6种,占15.39%,隐藻门1种,占2.56%;浮游植物数量为23.63 ~ 137.66万个/L,平均为91.30万个/L,生物量为0.1796~1.0841 mg/L,平均为0.7306mg/L.采集到浮游动物3类13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占38.46%,轮虫7种,占53.85%,桡足类1种,占7.69%;浮游动物数量为1.52~ 11.22个/L,平均为6.06个/L,生物量为0.0076~0.0957 mg/L,平均为0.0353 mg/L.采集到鱼类4种,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为新增补记录.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5247,香农-纳威生物多样性指数(H)为0.7887,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偏低.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广东省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55科80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两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5%,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7 420.92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3 929.93 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H)属中等水平,分布范围在1.657~4.226,平均为2.848;均匀度(J′)为0.390~0.721,平均为0.612;种类丰度(D)为2.062~4.234,平均为2.964。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刺参-对虾"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 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 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μ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4月,在云南大中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雉种群密度、空间分布模式及对自然生境因子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山黑颈长尾雉在其活动区的种群密度为0.156~0.500只/km2;经Poisson函数和z。检验,分布位点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预测结果相差较大(X2=139.51,P〈0.001),空间分布呈聚集型(s2/m=8.41);通过对生境特征的分析,发现黑颈长尾雉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Ei=0.22)、东坡(Ei=0.32)、距水源距离0—200m(Ei=0.03)和高海拔(Ei=0.16)等因子呈偏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