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红珍 《福建茶叶》2016,(3):156-157
为了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特色旅游的资源开发显得更加重要。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内容。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大有帮助,同时也可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大旅游"发展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时代的发展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国民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的旅游也得到了极大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形式下的旅游观光方式,希望能够参加更多具有特色、代表性的旅游,为此相关旅游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特色化旅游的探讨。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从旅游文化大背景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目前中国茶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并着重探讨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状况。  相似文献   

3.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信息智能服务和游客感知互动为特征的新兴旅游形态,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可以帮助相关人士准确把握茶区的旅游资源,对满足游客互动体验、提高产品开发效率、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推动茶区旅游产业的组织管理、资源共享、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品牌推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尔后选取了三类常用的传统开发模式,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王瑀 《福建茶叶》2016,(7):151-152
新兴的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对茶文化旅游进行规划。在旅游发展中弘杨传统茶文化,合理利用茶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茶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以安徽祁门为例,调研了安徽祁门旅游资源,重点对开发安徽祁门茶文化旅游业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茶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价值。在市场指导下,对开发安徽祁门茶文化旅游资源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产业之一,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潮州市凤凰镇为我国著名地理标志农产品凤凰单丛茶叶主产区,近年来以“茶”为媒,撬动茶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茶文化旅游开发。文章从凤凰镇茶旅融合现状入手,剖析茶文化旅游发展困境与短板,探索与论述其开发路径,以期为凤凰镇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文旅力量,助力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娟 《福建茶叶》2016,(8):135-136
本文通过对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不仅要建立网络互动平台,通过特色体验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卫英 《茶叶》2014,40(4):232-235
江苏是我国茶叶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地区,也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主要从实际出发对江苏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并结合江苏茶文化旅游资源特点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以及社会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风尚。茶乡旅游是将茶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进行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而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在充分发挥茶叶种植产地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为茶叶种植产地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对茶乡旅游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茶乡旅游资源开发与茶乡旅游发展策略做出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前,茶文化旅游在全国各地快速兴起,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结合贵州地区的自然概况与发展优势对当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最终以贵州省为例,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实践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东 《福建茶叶》2016,(10):152-153
茶文化旅游开发正是在人们庞大旅游需求和养生需求的背景下所进行的开发活动,茶业经济是现代农业高度发达的重要展现,而生态则是其充分尊重自然,尊重原生态。旅游则是其在充分了解市场、考虑需求的基础上,依托自然资源所做出的产业链条式开发。所以从当前人们的消费需求来看,将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融合发展,可行且必要。但当前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的开发思路,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融合程度不够,互动不足。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结合茶文化旅游开发与茶业经济的关系,提出促进两者融合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杜长淳 《福建茶叶》2016,(12):103-104
我国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随着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社会再一次掀起了“茶文化热”,在这样的背景下,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促使茶文化旅游应运而生,并在实现茶文化传播和旅游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对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和价值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与开发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淑云 《福建茶叶》2016,(3):168-169
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旅游项目,也是茶产业和旅游产业成功嫁接的典范。本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兴起的背景与发展成因进行了梳理,结合对茶文化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指出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还将现存的茶文化旅游的多种形式进行汇总和剖析,并佐以实地经验,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探讨,为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做出了预估,提出了进一步开发茶文化旅游经济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肖波 《福建茶叶》2016,(9):192-193
本文介绍了贵州茶文化资源概况,分析了贵州茶文化资源在旅游规划中的特点所在,提出开发与利用贵州茶文化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举措如下:塑造品牌形象,以品牌促进资源利用与开发;开发茶食产品,创新茶食旅游新品种;"环形"旅游结合"链形"旅游,打造区域联动的茶文化大旅游图景。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今文化旅游的主要阵地。本文以"大旅游"为理论视角,对当前我国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帮助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完善规划机制,加强融合力度,实现茶文化旅游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以丰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深受当代大众的喜爱,使其与旅游、饮食等多种文化融合丰富了当代茶文化的表现形式,茶文化旅游就是当前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本文从分析城乡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避免茶文化旅游开发忽略城市与乡村的地域、文化等差异,一味地跟风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罗云艳 《福建茶叶》2016,(7):145-146
乡村生态旅游从当地居民的利益出发,在茶文化的兴起下,乡村旅游经济带去了更多可发展的空间。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茶产业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丹东市茶产业衍生出得茶文化旅游,可以为丹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丹东地区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以乡村自热的资源为依托,开设一系列的旅游活动,有利于培养当地人发展第三产业意识。尽管丹东市的生态旅游开展得不错,但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太高,长期下去会错过生态旅游发展的时机。因此,本文将从茶文化旅游兴起出发,讨论分析茶文化旅游对丹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云南旅游业与茶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云南旅游产业的二次发展提供了契机,增添了云南旅游业的生机和活力。在充分挖掘和开发云南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我们分析了开发和保护云南茶文化资源的可行性,认识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化优势,构建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空间,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当然想要从根本上有效开发茶乡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中,实现其最佳发展效果,就必须对整个茶叶产业资源进行基础应用的同时,寻找到其中一些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因此,在整个茶叶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其不仅完善了活动类型,同时也实现了消费的综合性参与和实质性融入。本文拟从茶乡全域旅游开发的背景分析入手,结合智慧旅游开发的具体内容要求,通过分析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相应优势,从而探究智慧旅游背景下的茶乡全域旅游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9.
将茶文化作为重要载体的茶文化旅游内涵更加深邃,当前,国内茶文化旅游盛行,与其相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开发模式方面也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高文化品位茶文化旅游产品也逐渐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对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极大的发展动力。而深度旅游理念则展现了游客渴望参与并体验文化旅游等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因而,应当以深度旅游理念为基础,注重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直到今天,茶叶、茶文化仍然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境内种植茶叶的地区较多,观光茶园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在当前茶叶观光旅游兴起并受到越来越多游客关注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发观光茶园旅游资源,并对观光茶园进行科学管理,成为了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当前观光茶园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出发,尝试对观光茶园旅游资源的相关开发与管理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希望对相关的行业从业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