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通过2 a田间试验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对2018年晋南夏播大豆发生"症青"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地块相同管理模式下,5个品种2017年表现正常,2018年发生"症青"现象,减产严重,造成"症青"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开花结荚期持续高温。今后应针对性筛选花荚期耐高温大豆品种,改良种质资源,提高复播大豆的产量和面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大豆症青的施药预防策略,试验以16个不同开花期的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其中,主区是喷施杀虫剂(522.5 g/L氯氰·毒死蜱乳油),共3个处理(对照.不喷施杀虫剂;B1.每个品种的初花期喷施1次杀虫剂,盛荚期喷施1次杀虫剂;B2.统一在出苗后第40天喷施1次杀虫剂,第60天喷施1次杀虫剂),副区是16个不同大豆品种。分析了不喷施杀虫剂时不同大豆品种的症青严重程度和2种杀虫剂喷施方法对不同大豆品种单株有效荚、无效荚、无效荚比例、单株粒数、症青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不喷施杀虫剂)下的16个大豆品种均发生严重的症青现象,症青株率为90.0%~100.0%,单株无效荚比例为61.6%~93.4%;16个大豆品种间症青株率差异不显著,单株无效荚比例差异达到显著或者极显著水平;B1和B2处理均能降低大豆的单株无效荚比例和症青株率,增加单株粒数,减轻大豆的症青症状;B1和B2处理间对大豆症青的预防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相对于B1处理,B2处理更易操作。因此,在大豆生产中,分别在出苗后40、60 d各喷施1次杀虫剂,可显著减轻大豆症青症状。  相似文献   

3.
大豆症青发生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青是大豆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河南省每年各地大豆都有不同程度的症青,症青严重时可造成大豆绝收.研究表明,大豆每株开花一般在100朵以上,但通常只能结荚20~30个,其花荚脱落率为50%~70%,如果花荚落完,就会造成大豆症青.如何防止大豆花荚脱落、保花保果和增加粒数,是防止大豆症青的有效途径.目前,关于大豆症青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研究大豆症青发生原因及防止措施,以期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豆是落花落荚很严重的作物。因此,人们一直比较重视,通过降低落花落荚的程度来增加产量。但在预防落花落荚时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防止落花落荚的措施应当在开花期进行。其实不然,大豆的花荚脱落与植株生育前期的营养状况、群体结构等有密切关系。花荚脱落的预防要早着手进行,合理密植,根据需水、需肥规律来进行肥水管理,使植株稳健生长,降低因营养因素而造成的花荚脱落数量。花荚脱落是大豆生产中的普遍而又严重的问  相似文献   

5.
大豆倒青又称"青棵不实",属开花逆转现象。正常生长时本该进入成熟期的大豆,却表现为全株青绿,荚而不实,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能够诱导植株发生开花逆转的因素很多,如日长、温度、光质、光强、病原菌的侵染、化学物质、去除顶芽或侧芽等。造成大豆倒青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受品种、病虫危害、土壤质地及养分含量、花荚期气候条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原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现象逐年加重的趋势,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叶面喷施硼酸、高效氯氰菊酯对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的发生程度差异显著;与喷清水(对照)相比,从6~7叶期开始用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每周1次连续喷施5次,大豆"症青"株率(0.3%)和瘪荚率(10.81%)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22.2个和25.9个百分点,相对单株产量为对照的2.53倍;喷硼酸的大豆症青"株率(20.0%)和瘪荚率(31.44%)仅下降2.5个和5.27个百分点,相对单株产量为对照的1.26倍,不同大豆品种对喷施硼酸的反应不一致,周豆19喷施硼酸后"症青"株株率和瘪荚率升高,相对单株产量下降,其他品种则表现出单株产量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虫害,但造成危害的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同型巴蜗牛对花荚期大豆的为害及损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田间接虫的方法 ,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不同密度的同型巴蜗牛对花荚期秋大豆的为害及产量损失。结果表明 ,大豆叶片和幼荚是同型巴蜗牛为害的主要器官 ,形成大量的破叶是花荚期大豆受害的典型症状。大豆产量损失率与花荚期幼荚受害数、蜗牛密度、瘪粒率及百粒重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根据大豆产量损失率及防治费用等制订了花荚期秋大豆同型巴蜗牛的防治指标 :每百株 2 0头成贝 ,或者每株新被害幼荚0 .1 5个。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大豆品种中黄13花荚期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荚形成与花荚脱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采用五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施肥处理下.大豆花芽分化进程与花荚脱落以及豆荚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的花芽分化进程与绿复叶数之间有明显的同伸关系;不同处理下,大豆的花芽分化进程不同。花芽分化进程与植株干物质积累呈板显著正相关;大豆花荚主要分布于中上层。下层的花荚脱落率最高.为100%。中层为70%左右。上层为40%左右。不同处理时大豆花荚脱落率影响也不尽相同.种肥施用氮、磷、钾时减少花荚脱落有不同的影响。以磷素为最大。其次为钾。氮时花荚脱落基本无影响,追施氮肥时减少花荚脱落有明显作用;密度过大,明显增加花荚脱落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豆落花落荚现象的大面积频繁发生,轻者减产,重者造成绝收,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大豆落花落荚及荚而不实是影响大豆产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其发生落花落荚的原因,根据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期望对今后的大豆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大豆花荚脱落发生的主要原因1、品种选用不当。一般来说,偏晚熟品种和综合抗性较差的品种,容易出现落花落荚和秕粒、空粒现象。原因是偏晚熟品种其花期较长而不集中,灌浆期  相似文献   

11.
大豆开花落花及时空分布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大豆开花、落花全过程,分析不同品种开花、落花特点和规律,为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对6个品种的72株植株逐日(42 d)观察开花、落花及节位。【结果】材料开花过程呈现每天开花数量“少-多-少-极少”的变化规律,可分为初花、盛花、慢花、末花4个阶段:初花期阶段很短(3 d左右),每天开花量4朵以下,阶段开花量5.73朵,占总花量4.09%,开花集中在植株中部节位;盛花阶段每天开花多在5—12朵,持续时间较长(12—18 d),阶段花量108.75朵,占77.60%,开花由中部向上下两端延伸分布,其中以中部最多;慢花阶段每天开花1—5朵,持续时间在品种间有较大差异,阶段花量21.24朵,占15.16%,分布在植株各个节位;末花阶段每天只有部分植株开花,平均不足1朵,直至开花结束,阶段开花4.42朵,零星分布在植株上。初花期3 d后至终花期或终花期后落花普遍发生,落花节位遍及开花的所有节位,落花率为末花阶段(77.96%)>慢花阶段(65.54%)>初花阶段(51.76%)>盛花阶段(36.97%);每天平均落花3—9朵的不正常脱落高峰与该阶段阴雨寡照的气候有关。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最早开花部位为中部,随后向上部、下部扩展,开花3—7 d以后扩展到底部,9—15 d扩展到顶部。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最早开花部位是中下部(7—10节位),随后向下部、上部扩展,初花2—3 d后达到最下部,随后向上部扩展,初花24—26 d以后扩展到顶部。【结论】大豆不同开花阶段每天开花数量差异明显,开花节位、持续期有所不同,不同阶段花的脱落率也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菜用大豆品种生育阶段遗传差异对花荚脱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用大豆花荚脱落与各生育时期生育日数的遗传差异达极显著;花荚脱落率不仅与品种的开花阶段、结英阶段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并均有显著的回归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13.
大豆品种主要光合指标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大豆品种光合作用的差异,在田间条件下,选用5个大豆品种,利用LI- Cor 6400光合测定仪对其开花期和结荚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不同大豆品种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开花期,大豆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呈典型双峰曲线变化,在10:00、15:00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4.
通过3种灌水处理研究了菜用大豆品种毛豆292的鼓粒和需水特点.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始花期和鼓粒初期各灌水1次,能明显加快籽粒鼓粒速度,延长鼓粒持续期,促进籽粒饱满,增加标准荚数,提高鲜荚产量和标准荚产量.  相似文献   

15.
作物系数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合理进行灌溉和水分资源调配的重要参数。依据1991—2011年黑龙江10个典型农业气象站大豆农业气象观测记录,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大豆实际平均生育期,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和根层水分平衡原理,计算出了大豆作物系数,并进一步分析了大豆作物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黑龙江大豆平均播种时间推迟5 d,收获时间推迟10 d,平均生育期为5月1日到9月30日,生育期延长5 d。大豆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结荚期的作物系数最大,为0.96,其次是开花期,为0.75,苗期和成熟期最小,为0.32;三叶期、分枝期和鼓粒期作物系数分别为0.60,0.62和0.71,全生育期平均作物系数为0.61。大豆的水分敏感期为结荚期和开花期。  相似文献   

16.
开花后光照长度对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开花后光照长度对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及开花后各发育阶段长度与大豆化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光照长度对大豆化学品质有很大影响。光照长度的作用不仅涉及光合时间,而且与光周期本身的机制有关。长光照下大豆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上升,棕榈酸和油酸占脂肪的比例下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比例有所升高,硬脂酸含量存在处理间的显著差异,但与光照长度的关系复杂。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的光照处理均对大豆化学品质有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化学品质性状与花荚期和鼓粒期长度关系密切,较长的开花后阶段有利于脂肪含量和亚油酸比例的提高。品种遗传特性对大豆化学品质性状的影响大于光照长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中西部大豆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关中西部大豆生产提供参考。以大豆品种‘秦豆8号’为材料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探讨大豆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年际间表现分为3类,第一类的平均单产比第二类和第三类分别高1364.55 kg/hm 2和733.8 kg/hm 2,而生育期平均有效积温低于第三类59.18℃,且生育期平均有效降雨高于第二类22.42 mm;灾害性天气与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呈负相关,高温天数和9—10月降雨量与单产呈极显著负相关;大豆单产与花前有效积温、花后有效积温和花前有效降雨呈二次函数关系,且随着花后有效降雨增加不断下降。气象因子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存在影响,极端天气是决定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文心兰品种的花期及花形态结构特征,为其花期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百万金币文心兰为材料,对文心兰的花期和花形态结构进行调查。【结果】百万金币文心兰花期为2月下旬-11月下旬,盛花期在8-9月;花序平均长70.2cm,平均宽25.0cm,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花器官特征,如较大的唇瓣、明显的合蕊柱等。【结论】百万金币文心兰具有典型兰科植物的花期及花形态结构特征,且基本上周年开花,盛花期长,盛花率高。  相似文献   

19.
为给小麦耐渍品种选育以及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鄂麦006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包括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渍水均导致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不同的时期渍水其影响程度不一,其中开花期渍水影响最为严重,与对照及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渍水还导致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灌浆速率低于对照,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影响最为明显的也是开花期渍水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渍水均导致其旗叶光合作用降低,衰老加快,干物质积累减少,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开花期为小麦水分敏感期,这一时期渍水,小麦减产53.62%,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