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正我县桑园建设历史较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蚕桑生产的桑树基础主要是四边桑,八十年代中期四川提出四边桑、小桑园、间作桑"三结合"栽桑模式,各地才陆续发展小桑园或间作桑园,但主要分布在部分地区的少数农户,桑园面积总量不大,没有占据蚕桑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此,人们对桑园的建设关注不多,桑园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大力开展了蚕桑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培育,规模化、  相似文献   

2.
简述柳林县蚕桑生产现状及桑树资源现状。分析建设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栽培桑树的主要问题。结合山西蚕桑生产形势,提出建设柳林高产、优质、高效桑树栽培的技术模式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江苏蚕业》2017,(3):34-35
桑树栽培是蚕桑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出现了适应生产要求的新的栽培模式,为桑园管理水平、桑叶产量、质量的提高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本文对传统的桑树栽培模式进行了改革,适应了机械化、省力生产需要,减少劳动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成为整个蚕桑产业生存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浅谈密植丰产桑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密植桑园是以合理密植为前提,规范栽植为基础,肥培管理为中心,桑叶丰产为目标的低干型快速丰产桑园。高产密植桑园是蚕桑生产上的主要栽培形式,其对蚕农快速地产生养蚕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产密植桑园的栽培管理技术主要有:选栽优良桑品种,科学规范地合理密植,适时养成低干树形,加强桑园的常规管理,做好桑树病虫害的防治等。  相似文献   

5.
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与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江苏省高效生态桑园管理、桑园散养草鸡、桑叶粉饲养畜禽、叶果兼用桑树品种选育、家蚕蛹虫草栽培、桑基鱼塘生态基地建设等系列试验调查,探讨了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的五种典型模式与应用效果,为促进现代蚕桑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蚕桑生产与经营、蚕桑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研讨新方法,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无桑不养蚕.桑园建成后,如果不加强科学养护,就难以形成稳产高产桑园.即使在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人工饲料因多种因素,在农村生产中还难以替代桑树的种植价值.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转移,失管桑园日益增多,市场行情的不稳定,蚕桑综合效益不高,相当部分的蚕农对桑园管理不到位,重蚕轻桑.俗语说:"三分种七分管",没有高产桑就没有高产茧,就没有高经济效益,因此,桑园的科学养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丹阳市对饲料桑产业的探索,进行桑树草本化栽培、饲料化开发、多元化利用的尝试;构建了蚕桑产业转型的基本思路“桑树—饲料—禽畜—粪便—桑树”生产模式,探讨了桑叶作为禽畜饲料的可行性.丹阳市云阳镇田园圣树专业合作社按高产栽培标准栽植饲料桑20 hm2,饲养蛋鸡1.5万只,其中桑园散养蛋鸡5 000只,全年收获鲜桑饲料900 t,产蛋180万枚,产值近300万元.同时,介绍了饲料桑的品种、饲料桑栽培和特点、饲料桑栽培与收获等技术,这一模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中西部桑树栽培岗位专家胡兴明研究员的统一部署下,笔者于2010年10月开展了江西省桑树栽培现状调查。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江西重点蚕区,即修水县、永新县、东乡县、乐安县等基地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桑树分布、桑树栽培品种、桑树栽培结构、桑苗繁育、桑园管理、桑园产出水平、桑园间作套种(养)、桑树病虫草害防治、桑资源利用、桑园自然灾害。2011年10月完成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国家"东桑西移"项目支持下,陕南各蚕桑生产基地县高度重视蚕桑生产,大力扶持新建了一批密植丰产桑园,为蚕茧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由于陕南地区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再加之受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农户对桑园的肥水管理投入相对较低,使这部分密植丰产桑园无法充分实现高产叶量的目标,部分桑园甚至因为肥水管理跟不上而出现了树势早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正> 解放以来,我县蚕桑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两度起落的曲折道路。第一次是“文革”前期的1968年,桑园面积发展到2130亩,被陕西省确定为全省23个蚕桑基地县之一。后因“大锅饭”经营,责任无从落实,且桑园大多建在荒坡、荒沟等非耕地里,多年失管,桑树未老先衰,导致了蚕桑生产解放以来第一次受挫。八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11.
高产密植桑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产密植零园是以合理密植为前提,规范栽植为基础,肥培管理为中心,桑叶丰产为目标的低干型快速丰产桑园。高产密植桑园是蚕桑生产上的主要栽培形式,其对蚕农快速地产生养蚕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产密植桑园的栽培管理技术主要是:选栽优良桑品种,科学规范地合理密植,适时养成低干树形,加强桑园的常规管理,做好桑树病虫害的防治等。  相似文献   

12.
<正>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树栽培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对推动和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挖掘桑园的内涵增产潜力,充分利用桑园内空间与光照,探索桑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模式,我们进行了桑园立体栽培技术的研究,经过5年的试验与研究,突破了亩产桑叶3500公斤大关,且桑叶品质优良,为我国多次养蚕实行全年条桑育,大幅度增加夏蚕的饲养量,提供了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桑树萎缩病是威胁我国各地蚕桑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具有传播快、发病广、危害重、难防治等特点。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桑树萎缩病也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我县友邻东台、大丰等县相续发生,对我县直接产生威胁。如何做好桑树萎缩病防治工作、杜绝萎缩病在我县发生和蔓延,作为我们蚕桑生产发展新区,重点产苗县,显  相似文献   

14.
桑苗培育中几种传播性危险病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苗是发展桑园的基础,栽植优良桑树品种的无病苗木,是桑园迅速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浙江省的桐乡、海宁、湖州等地均已建立了优良桑品种苗繁育园区,这对发展蚕桑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半山区县,极大部分桑园都在低山和溪滩上,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不管山地、溪滩,只要因地制宜,加强桑园管理,都能获得高产。我县有二个蚕桑高产单位:莼湖公社的同山大队和甘坪公社的柴夹岙大队。同山大队的桑园在山坡上,50亩成林桑园,集中成片,1969年春栽植,亩栽桑树545株,中干养成,品种不纯。1973年亩产茧超双百,为203斤,1978年达到280.5斤,1979年由于强台风袭击,桑园受灾,亩产茧仍达266.3斤,每亩  相似文献   

16.
张伟 《北方蚕业》2014,(1):42-43
针对当地桑园春季管理中的"出扦"方法和目前蚕桑生产形势,经过多年小规模试验,提出在成龄桑树的部分枝条上嫁接果桑,春季扦去产叶条,以产桑果为主,夏秋季对果条进行修剪,以产叶为主,这种栽培新模式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淳安县是浙江省第四大产茧县、浙江省“蚕桑西进”工程的重点县之一。近三年来推广了优质高产的农桑系列新品种桑园3500hm2,且多数为大田连片种植,有力地促进了淳安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全县蚕桑区域规模扩大,优质高产新品种桑推广力度加大,布局相对集中成片,桑园套种种类增加,桑园小环境变化较大,新型病虫害不断增加,大面积暴发桑树病虫害和桑、蚕病虫害的交叉传播已成为一大隐患。如2004年春季在汾口镇鲁村发现2hm2的桑树生理性流汁病,2005年春季全县又有137.7hm2桑园受到此病的危害,给蚕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协。由于生理性流汁…  相似文献   

18.
周绍仁 《江苏蚕业》2000,22(3):44-46
随着蚕桑业发展,我县桑园由高干乔木零散式结构,逐步演变成现在成林化低干密植群体式结构。桑树虫害发生也由种群数量少、发生量小、危害程度轻,发展到现在种群数量多、发生量大、危害重。60~70年代,我县蚕农基本上没有桑树虫害防治习惯和经验。80年代随着桑园面积扩大,桑树虫害发生也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到蚕桑生产效益,到了非治不可程度,但当时大多是由蚕农自愿自由式防治。进入90年代,桑树害虫危害日趋猖蹶,给蚕桑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威胁到蚕桑生产发展,在政府和技术部门积极宣传组织推广下,桑树害虫统防统…  相似文献   

19.
桑树栽培技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编著农业出版社出版定价0.60元本书主要介绍桑树生长和发育,苗术繁育、新桑园建立,树形养成、施肥和管理、低产桑园改造,桑叶收获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对桑树品种、病虫害防治、桑树的自然灾害以及桑园机械化也作了阐述。桑树栽培与养蚕技术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编农业出版社出版定价0.69元本书在桑树栽培方面介绍以浙江省为主的品种选育、育苗、栽桑、施肥,收获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在养蚕方面介绍催青、饲养、蚕病防治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桑树按常规栽培方法,需要3—5年才能正式投产.为了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探讨桑园速成丰产栽培技术,我们从1981年冬季开始,在丹阳县横塘乡冷甲村建立新桑园,连续三年进行大面积密植速成丰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