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许昌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保护性耕作项目具有的优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农业机械使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许昌县是河南省产粮大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该项目,从开始的一个村2000亩,到现在的12个乡镇40万亩,从补贴实施到现在的自愿实施,一再到现在的大面积推广,我们总结出该项目具有以下优势。1.能实现四节、三增、二省、一保护"四节":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依托机械将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实施硬茬播种和施肥的耕作技术,其技术实质是依靠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少耕免耕,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风蚀和地表水分蒸发,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投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邹城市位于鲁西南,是一个农业大市,耕地面积114.4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0.9万亩。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陕西省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技术、免耕覆盖播种技术、秸秆饲草加工技术等为重点的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07年,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投入资金3400多万元,全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7万亩,玉米免耕播种面积达到560万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到1700万亩,已形成700万吨秸秆饲草加工能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重点禁烧区达到作物种植面积的60%。  相似文献   

4.
<正>阜城县从2004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几年来累计推广实施面积达37.07万亩,2009年度推广10万亩,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27.03%。小麦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幅度大都在5~10%,亩均降低作业成本30~40元,亩均增收节支1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5.
宁城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68万亩,其中旱地9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8%。气候特点是多风少雨,十年九旱。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利用率,是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同时,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目前发展旱地农业经济、有效、现实的办法。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采用的主要技术宁城县从1997年开始在典型旱作区八肯中乡进行了秸秆编织覆盖、免耕播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3年累计试验面积135亩。2002年又分别在八里罕、八肯…  相似文献   

6.
清原满族自治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起源于机碎茬整地技术.2002年该县出现了机碎茬原垄间耕作法,2004年开始探索保护性耕作试验模式,2007年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推广面积达到3万亩,设相应对比田,各生长期有观测记录,有测产报告及技术总结.试验区采用4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麦积区农机管理站在花牛镇、甘泉镇、马跑泉镇、中滩镇、新阳镇等5个乡镇33个村农户地块中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主要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播种、深松和病虫草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完成小麦保护性耕作少免耕施肥播种4.33万亩(对比试验田45亩),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349台,其中免耕播种机84台,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177台。  相似文献   

8.
在作物种植中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始于60年代的作物残茬覆盖,用开沟播种机播种,即先进行带状耕作,耕作成垄,让覆盖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9.
一、呼伦贝尔市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从2000年起,呼伦贝尔市充分考虑岭东、岭西农业特点,积极倡导、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努力探索适于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各旗市区陆续开展了以免耕播种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推广。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88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0%,其中:岭东四旗市实施530万亩,岭西地区实施350万亩;岭东以小型机具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豆类、杂粮;岭西以大型机具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项目是国家、省市区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的重点项目。近年来,新兖镇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工作重心,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16年,全镇实现保护性耕作面积1.3万余亩(1hm~2=15亩),覆盖率25%。  相似文献   

11.
试验处理方案包括浅松覆盖、压实覆盖、留茬覆盖、条带覆盖和留茬全覆盖,论文通过与传统耕作对照,旨在得出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出苗率、苗期土壤蓄水量及地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相应的最佳保护性耕作方式,为玉米高产提供条件。试验结果表明:5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均对玉米出苗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浅松影响最小,留茬全覆盖影响最大;各种处理对冬闲期到苗期内降水的储蓄量均大于对照,其中条带覆盖的效果最好;而各种处理下的苗期地温较对照组相比,除浅松覆盖处理外均偏低。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部在全国重点引进和推广的一项农机化实用技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或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或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节本增效,保护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兖州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05万hm(215.7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31.6%,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邹城市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24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5万亩。小麦、玉米多年来一直是邹城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模式的调整,已成为增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2007年起,邹城市引进了部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病虫草害防治等机械,并在部分镇街进行了机械化演示和推广,探索出了一条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路子。广大群众对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建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县是河北省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最早的县之一,主要开展一年两熟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从2000年初始时的18亩到2003年完成冬小麦免耕播种2.07万亩,并被列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2007年,实施面积达到了6.1万亩,小麦免耕播种机拥有量达到209台。据县农机推广站连续8年的试验测定和示范区调查,冬小麦保护性耕作一般较传统耕作减少作业工序2~3道,亩降低作业费20~40元;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1200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今年又喜获丰收。今年5月下旬以来,省农机技术推广站组织有关农机、农业、统计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17个市89个县市区377个点实收测产对比,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穗数36.95万穗粒数36.64个,亩产466.5kg;较传统耕作对比田亩增36.2kg,增产幅度达8.413%。全省保护性耕作小麦总计增产4.33亿公斤。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70-3万亩,是全国闻名的优质小麦、玉米产区。2005~2007年实施了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2008年又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截至2008年底,全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6.7万亩,辐射带动15.4万亩,累计推广各种保护性耕作机械463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分析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意义作用,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是泛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适宜东北辽河平原地区的最佳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秸秆残茬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地温及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率、地温及风蚀的影响不同;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含水率及地表温度较高,且地表粗糙度大、土壤风蚀量小;在所有处理中,留茬全覆盖模式的防治风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区别于以往的土地耕作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耕作模式,对于培肥地力、保护良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玉米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技术,即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农田地表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杂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深松技术。同时,介绍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指出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有效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水土流失、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最后,介绍了梨树县持续加力助推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减少水土风失、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大面积应用。近年来,我国把保护性耕作列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项目来抓,并在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