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鸭传染性浆膜炎俗称鸭疫巴氏杆菌病、包心病。现为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等幼禽。多见于2—4周龄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雏鸭感染鸭疫里默氏菌后,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为特征,死亡率高低与鸭群饲养管理水平、卫生条件好坏或混合感染程度有关。现将一起半番鸭发生...  相似文献   

2.
邓华荣 《兽医导刊》2007,(12):43-4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1~6周龄鸭,临床特征为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以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为主要病变.  相似文献   

3.
对90只11日龄鸭通过颈部皮下人工接种鸭疫里氏杆菌,分别在感染后12h、24h、36h、48h、60h、72h剖杀,观察其动态病理变化。结果表明,鸭在感染24h后就开始出现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并持续整个病理过程。组织学病变主要为肝脏、心脏、脾脏、气囊等表面增厚,有大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中有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凝固性坏死,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脑膜水肿充血。证实了鸭疫里氏杆菌主要侵害浆膜和肝脏,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和肝坏死。  相似文献   

4.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浆液性传染病(尤其是雏鸭)。它主要临床表现为困倦不食,眼和鼻孔有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表现为斜颈,病理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经感染后死亡率高,病鸭消瘦,淘汰率高,是当前养鸭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是主要侵害2-5周龄幼鸭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群体发病率达90%以上,易复发且难以扑灭,在发病鸭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以扭头、抽搐、脑膜出血、充血、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尤以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索性肝周炎和纤维素性气囊炎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8周龄的雏禽,多发生于雏鸭,其他禽类少发。其特征是内脏浆膜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形成所谓“四炎”,即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笔者曾诊治一起因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的雏鹅,运用中西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危害2-8周龄的小鸭,其特征是引起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  相似文献   

8.
鸭传染性浆膜炎亦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慢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2~8周龄雏鸭最易感,是目前危害建宁县养鸭业的一种主要疾病。患鸭主要表现为腿软不愿走、眼鼻分泌物增多、共济失调、头颈震颤、腹泻等症状。剖检见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和纤维素性肝周炎。耐过鸭生长迟缓、增重缓慢。  相似文献   

9.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危害2-8周龄的小鸭,其特征是引起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默氏菌病俗称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包心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雏鸭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火鸡等多种幼禽。多见于2~4周龄的雏鸭,呈急性居多,慢性较少。雏鸭感染该病后,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三炎”为临床特征。现将一起快大肉鸭发生鸭疫里默氏菌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