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970s~2000s玉米主栽品种灌浆与脱水速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70s推广玉米单交种,标志着我国利用玉米杂种优势育种从选育双交种转向选育单交种为主的阶段。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的灌浆与脱水速率随着年代的更替所呈现的变化规律尚未引起关注。试验于2013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以1970s~2000s大面积推广的14份单交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各个时期的子粒、苞叶、穗轴含水量进行分析,计算和分析子粒、穗轴和苞叶的脱水速率及子粒灌浆速率。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审定的新品种子粒灌浆速率快于以前的老品种;新品种的子粒百粒干重高于老品种;新品种的穗轴、苞叶和子粒的含水量均高于老品种。穗轴脱水速率则老品种明显快于新品种;子粒、苞叶脱水速率在不同年代品种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旱地冬小麦周年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在灌浆特性及干物质运转方面主要表现是:灌浆持续天数延长3~5d,单茎总绿叶面积及生物产量提高,合成源扩大。同时表现出了较高的移动量和转换率。  相似文献   

3.
旱地周年覆膜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勇  樊廷录 《麦类作物》1999,19(4):35-37
旱地冬小麦周年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在灌浆特性及干物质运转方面主要表现是:灌浆持续天数延长3 ̄5d,单茎总绿叶面积及生产产量提高,合成源扩大,同时表现出了较高的移动量和转换率。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磷素分配及子粒植酸磷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玉米各营养器官磷素分配与子粒植酸磷浓度及其积累量存在基因型差异,郑单958和浚单20相对植酸磷浓度低,分别为1.57、1.59 g/kg。子粒中植酸磷占总磷的比例平均值为56%,其中,永玉2号最高,约为62%;浚单20和郑单958较低,约为49%。不同基因型玉米各部位磷浓度、积累量与子粒植酸磷浓度完熟期存在相关性,其上部叶、下部叶、苞叶、穗轴、子粒的磷浓度和茎秆、上部叶、下部叶、苞叶、穗轴、子粒的磷积累量与子粒的植酸磷积累量均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5.
不同海拔高度对玉米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通过不同海拔高度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了海拔高度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随海拔高度增加,子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提高,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品种间表现出相对稳定性.植株茎、叶品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有规律的变化.随海拔高度增加,灌浆期延迟1~2 d,株高和茎粗减小.海拔高度对玉米子粒品质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生产上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重视海拔高度对玉米品质的调控作用,以改善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小麦不同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转运的差异,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西农979为供试品种,于小麦的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对其叶、叶鞘、茎、穗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重及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成熟时,不同器官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叶鞘>颖壳>茎>穗轴,氮积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鞘>叶>茎>颖壳>穗轴,即氮在籽粒中分配和积累量最大,叶是最大的氮素“源器官”。在不同生育阶段,拔节至抽穗期的氮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最大。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籽粒氮收获指数达到68.48%,而叶对籽粒的氮转运贡献率达到54.52%;拔节至抽穗期氮素吸收比例占全生育期的48.07%,故而底施氮肥与拔节期追氮的比例控制在5∶5为好。  相似文献   

7.
在池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壤土、粘土、砂土三种质地土壤对高油玉米碳氮积累和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玉米叶、茎、鞘等营养器官贮藏物质再运转量和再运转率及营养器官物质总运转量和运转率以砂土最高,成熟期子粒重及光合同化物输入子粒量和光合同化量对子粒重的贡献率均表现为粘土>壤土>砂土。成熟期子粒氮素含量主要来源于灌浆期子粒氮素吸收,子粒氮素总量和子粒氮素吸收量表现为粘土>壤土>砂土,各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转移率叶>鞘>茎。三种质地土壤对高油玉米子粒产量、淀粉、蛋白质和油分产量的影响均表现为粘土>壤土>砂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器官氮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茎鞘>颍壳+穗轴,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植株氮素积累;地上部器官磷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颖壳+穗轴>茎鞘,有机肥还田促进了磷素向地上部分配,秸秆还田影响不如有机肥明显;地上部器官钾含量表现为:茎鞘>叶片>颖壳+穗轴>籽粒,有机肥还田可显著促进植株对钾素的吸收.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深耕+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养分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密植高产条件下玉米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其产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先玉335为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玉米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积累变化与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春玉米叶、鞘、茎中可溶性糖的平均百分含量均是茎秆>叶鞘>叶片。雌穗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平均百分含量为子粒>苞叶>穗轴。密度主要通过影响穗数来影响产量,在提高密度的基础上,提高穗数、稳定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玉米饲用栽培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试验于2001~2002年对三个不同类型5个玉米品种饲用栽培的物质生产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科青1号>中单9409>东陵白>科多8号>掖单13,由于含水率不同,鲜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科青1号>科多8号>中单9409>东陵白>掖单13,子粒产量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中单94∞与普通玉米品种掖单13无显著差异,但均大于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干物质分配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以茎鞘较多,而粮饲兼用型及普通型玉米品种以子粒较多.  相似文献   

11.
旱作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旱作春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内蒙古自治区呼盟岭北、赤峰巴林左旗(林东)两个典型旱作区设置试验,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的积累规律及其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影响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期间均呈“S”型曲线变化。高产优化栽培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出苗至拔节(出苗后30d内)为指数增长期;拔节至乳熟期(出苗后31~65d)为直线增长期;乳熟末至完熟期(出苗后65~80d)为缓慢增长期。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对春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的趋势与此基本一致。生产上,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氮、磷、钾肥适量配合施用,可延缓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速度的下降,促进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大,实现春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旱作马铃薯干物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6,(5):282-288
在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以不同氮磷钾组合施肥方式为主要试验因子进行田间试验,对全生育期马铃薯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养分含量进行测定,探究氮磷钾肥不同配施方式下干物质与养分吸收累积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马铃薯单株干物质累积呈"慢-快-慢-快-慢"的增长模式;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块茎叶地上茎地下茎根;各处理单株干物质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_2P_2K(214-6-7 kg/667m~2)有机肥(2 t/667m~2)N_2P_2K(014-6-0 kg/667m~2)N_2P_0K(214-0-7 kg/667m~2)N_0P_2K(20-6-7 kg/667m~2)N_0P_0K_0(0-0-0 kg/667m~2);不同处理马铃薯干物质总累积量均呈"S"形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方程。各处理生产1 000 kg马铃薯块茎所需氮(N)、磷(P_2O_5)、钾(K_2O)养分量分别在3.89~6.67,1.40~1.55和6.89~10.83 kg,生产1 000 kg马铃薯块茎所需三要素(N:P_2O_5:K_2O)比例平均为1:0.30:1.6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直接播种雨养为主的旱作水稻的硅肥最佳施用量并揭示硅肥增加产量的机制。【方法】以绥粳18为材料进行两年大田试验,设计0、15、30、45、60和75 kg/hm 2的有效硅用量(用Si0、Si15、Si30、Si45、Si60和Si75表示),研究不同硅肥用量对旱作水稻生理指标、干物质转运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加硅肥显著增加了旱作水稻的产量,二次回归方程分析表明施用有效硅量47.68 kg/hm 2可获得最大理论产量,当有效硅用量为30~47.68 kg/hm 2时,硅肥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协调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延缓了后期叶片的衰老,每穗粒数提高了23.62%~24.63%,千粒重提高了8.94%~10.08%,优化了穗粒结构进而增产38.42%~110.20%;有效硅施用量为47.68~75 kg/hm 2时,生育后期加快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转移,加速了叶片衰老,不利于籽粒的持续性灌浆,影响了每平方米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影响产量。【结论】对于绥粳18而言,适宜吉林省中部地区旱作水稻高产高效的最佳有效硅肥施用量为30~47.68 kg/hm 2。  相似文献   

14.
定西市是全国马铃薯种植大市,属典型旱作农业区,由于多年来忽视微肥的配合施用,导致马铃薯种植中施肥不平衡,产量低且不稳现象愈加严重。为探讨氨基酸水溶肥在旱作马铃薯种植中的使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氨基酸水溶肥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配施处理全株鲜重最大值较单施氨基酸水溶肥处理最大值增加35.00%~60.23%,较单施复合肥处理最大值增加11.70%~42.87%。以配合施用处理A5+H(水溶肥拌种+水溶肥喷施2次+混合肥1 471 kg/hm~2)的地上、地下及全株干物质积累量为最高,地上茎叶、地下块茎和全株干物质最大值分别达99.50,252.00和321.78 g/株。配合施用处理较单施水溶肥和单施复合肥处理增产幅度分别在25.80%~79.45%和10.72%~57.98%,最高产量亦表现在A5+H处理中,产量达到52 960 kg/hm~2,分别较单施水溶肥处理和单施复合肥处理增产23 453和19 437 kg/hm~2,且与单施处理均呈现极显著差异。综合来看,氨基酸水溶肥和氮磷钾肥配施,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地上茎叶和块茎的鲜重、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铃薯》2018,(2):108-113
马铃薯干腐病(Fusarium spp.)是国内外重要的贮藏期马铃薯病害,近年来内蒙古发生严重,一般可造成损失20%~30%,但目前仍然没有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有效方法。2014~2015年通过薯块药剂喷雾进行了杀菌剂10%抑霉唑可溶性液剂、75%抑霉唑硫酸盐可溶粒剂、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干腐病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10%抑霉唑可溶性液剂100 m L/t薯块、10%/抑霉唑可溶性液剂150 m L/t薯块和75%抑霉唑硫酸盐可溶粒剂20 g/t薯块出库时防效分别为68.5%,79.2%和70.6%,出库后2周防效分别65.4%,74.1%和65.4%,均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可作为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有效药剂应用。  相似文献   

16.
旱地施用锌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明确旱地施用锌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京9428和普通冬小麦品种轮选987为试材,进行了四个锌肥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施用锌肥使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多,但施锌肥过量,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各产量构成因素受锌影响较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轮选987低锌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多,中锌处理的穗数最多,高锌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减少,最终以低锌和中锌水平产量显著提高,增产达23.8%,与灌溉条件下产量水平相当。京9428施用锌肥使产量有提高的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京9428不适宜在旱地上种植,旱地上种植轮选987要配以适量锌肥以提高产量,建议锌肥施用量以11.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小麦器官间干物质分配动态的定量模拟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干物质分配是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中的关键成分。本文根据对大量试验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建立了小麦一生中各器官分配指数随生育进程连续变化的动态关系,并以收获指数作为遗传参数调节不同品种穗部的分配比例,从而预测不同品种各器官的物质增长动态。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符合度,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  相似文献   

18.
干燥花是指新鲜花材经过保色护形、仪器干燥等相应处理后得到的具有观赏性价值的花卉产品。保色是干燥花制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干燥花成品的美观性和保存时间的持久性。该文研究了最近15年来我国干燥花的保色工艺,分析比较了不同种类自然花材的保色方法,以期为我国干燥花保色技术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秆炭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效义  张伟明  孟军  杨旭  赵倩雯  陈温福 《玉米科学》2016,24(1):117-122,129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秸秆炭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 t/hm2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可延长玉米的生长时期和旺盛生长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玉米灌浆后期干物质的积累和子粒干重的增加,与单施化肥相比,产量提高了6.06%;40 t/hm2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玉米干物质积累,降低行粒数,产量降低13.88%。适量的生物炭与肥料配施可促进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优于单施化肥;过量的生物炭用量会抑制玉米生长,导致产量下降。在北方棕壤常规施肥条件下,适量配施生物炭增产效果明显,可用于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20.
Analysis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Hybrid Ric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ix middle-season indica hybrid rice combinations,including five super hybrid rice combinations with the high yield about 10.5 t/ha and a check hybrid rice combination Shanyou 63 with a yield potential about 9.5 t/ha,were used as materials to study the dry matter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The super hybrid rice showed a high ability in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accumulation and its yield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The advantage period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in the super hybrid rice was mainly at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stages compared with the check.The grain yield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efore the elongation stage while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from the elongation to maturity stages in super hybrid rice.There were more dry matter in vegetative organs at the heading stage in the super hybrid rice but its contribution to yield (apparent conversion percentage) was averagely 4.3 percent point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heck.For crop growth rate (CGR),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super hybrid rice was at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especially after flowering.Moreover,as the rising of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leaf area duration (LAD),CGR enhanced.The total LAD and the mean of LAD per day of super hybrid rice was about 14.79% and 10.31%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heck,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igh yield of super hybrid rice mostly comes from the products of photosynthesis after heading,which is shown by the increased CGR at middle and later stages.It is suggested that LAD character might be used to better explain the advantage in the dry matter production of super hybrid rice than L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