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毛白杨优良外生菌根菌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毛白杨外生菌根菌生态学特性和共生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与毛白杨有良好共生关系的外个菌根菌的研究表明,硬皮马勃能耐温,在碱笥条件下仍能生长,在中性基质中,均能与毛白杨形成菌根,并大幅度地提高毛白杨的生长量。但在碱性土壤中,仅有硬皮马勃能与毛白杨形成一定数量的菌根,并能明显地提高毛白杨的生长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改善菌木N、P的营养状况,接种效果随接种量的变化而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林木的菌根     
土壤中某些真菌通过其菌丝体包围林木根表或侵入根组织,与林木形成共生关系。这种共生体称菌根,与林木共生的真菌叫菌根菌。一、菌根的类型1.外生菌根:外生菌根是真菌菌丝在幼根表面形成菌套,包围着根部,由菌套长出菌丝侵入根外皮层的细胞间隙,这种菌根无根毛,由包围根部的真菌菌丝  相似文献   

3.
外生菌根是自然界中土壤真菌与高等植物共生的现象。外生菌根真菌不侵入寄主植物细胞内部,但对木本植物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和保护作用。松科树种对外生菌根的依赖性极强,大多数松树能同许多种真菌形成外生菌根,甚至同一株树上也会共生有许多不同种的菌根真菌。就同一种松树来说,决定其形成不同共生菌根类型的主要因子是生态型和树木的年龄。另一方面,外生菌根真菌对松科树种的选择性则差异较大。广谱共生真菌能同松科许多树种形成菌根,而专性共生真菌则只能同少数几种松树形成菌根。外生菌根菌种的选择应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筛…  相似文献   

4.
对澳大利亚西澳州桉树人工林菌根类型及其形成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采用生物测定法 (Bioas saymeasurement)研究了桉树林地土壤菌根菌剂的接种潜力 .根系菌根检查和生物测定法试验均表明 ,在自然条件下桉树可以和不同真菌共生而形成三种类型的菌根 ,即外生菌根、VA菌根和混合菌根 ;林分成熟程度与菌根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与共生体的类型也有一定影响 .在幼林中 ,桉树根系主要与内囊霉菌共生形成VA菌根 ,而成熟林主要与担子菌共生形成外生菌根 ,混合菌根表现为一种中间类型 .在收集的林地土壤中移植的菌根诱饵植物 (三叶草和蓝桉 )分别检测出土壤中存在有一定量的VA菌根菌和外生菌根菌 ,但菌根菌繁殖体数量及接种潜力相对较小 ,并且也揭示了按树年龄对土壤菌剂的相对接种潜力影响较大 .本文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菌剂接种潜力进行了评价 ,并就引进优良菌根菌对桉树人工林生产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菌根(Mycor-rhiza)就是指土壤真菌与植物营养根形成的互惠共生体系。根据菌根形态学及解剖学特征的不同,菌根主要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 菌根可以扩大寄主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增加对磷素和其它矿物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菌  相似文献   

6.
菌根,就是土壤中真菌与根的木栓化幼嫩部分形成的共生联合体.形成菌根的真菌叫做菌根菌.菌根能促进寄主的生长,在有效磷低的土壤中,它能成倍地促进植物的生长.菌根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外生型菌根.真菌的菌丝包在幼根的外面或侵入皮层细胞的间隙中,使根毛不发达,甚至没有而被菌丝所代替.如松、山毛榉、麻栎等;另一种叫内生型菌根.菌丝穿过细胞壁侵入细胞内,并同细胞原生质体混在一起,在表皮细  相似文献   

7.
毛白杨VA菌根与外生菌根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忠  马刊欣 《林业科学》1994,30(2):111-116
定期从毛白杨扦插育苗地挖取根样,并从中原地区的毛白杨人工林地采集细根(直径小于2mm)根样,观察统计VA菌根、外生菌根、混合菌根以及未受菌根菌侵染的1cm长根段的百分比。结果表明,在苗木的菌根侵染初期,VA菌根菌的侵染势较强,但优势很快被外生菌根菌取代,两种菌根菌间的负交互作用随苗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强。造林地种类和土壤的pH值对毛白杨两种菌根间的负交互作用关系有制约作用。在强碱性砂土地上,VA菌根的  相似文献   

8.
植物的根与真菌形成菌根,产生互利的共生作用。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菌根,而不只是根的本身。只有几个科的植物不能形成菌根。菌根一般有三种类型: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侵染根部的真菌对根的影响及其致病作用,现在还只对前两种类型作了研究。森林树种主要形成外生菌根,特别是松科、壳斗科、桦木科、桃金娘科和担子菌纲与子囊菌纲共生的菌根。真菌在根表面形成密集的菌丝覆盖层,并在皮层的细胞间隙生长。与没有菌根的根系比较,有  相似文献   

9.
菌根是高等植物吸收根与土壤真菌形成的联合共生体,它们从共生体中彼此受益、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真菌。林木菌根一般分为两大类:外生菌根与内生菌根。因为外生菌根是大部分森林树木的主要菌根类型,且  相似文献   

10.
菌根与造林     
菌根是某些真菌侵入陆生高等植物根端组织,建立的一种共生联合。真菌可由土壤中为植物吸收水分及矿质营养,后者以炭水化合物供应前者。因此菌根和植物的生存及成长紧密相关,尤其在严酷的环境中,涉及造林的成败和林木生长。现仅简明介绍菌根与造林的关系和如何试用于生产。菌根的识别: 菌根的存在及其质量既与树木的生命相关,欲加以瞭解,须从其特征谈起。多数树种自苗期即有菌根。某树种能和那些真菌共生,有一定范围或专性。菌根形成于根系中非木质化的纤细侧根末梢,可分为外生和内生两类。松、栎、杨、柳、桦、椴等根际可见外生菌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山东省省选12株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古树的38株无性系苗木资料,利用Fuzzy关系方程对苗高生长与7个形态性状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叶片长与苗高生长关系最密切。提出了应用形态性状估测苗高生长的GM(0,N)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宁夏仁存渡护岸林场引进的截叶毛白杨、毛新×毛白73两个无性系的1年生硬枝为材料,以新疆杨为对照进行硬枝扦插试验,采用ABT-1号生根粉对插穗进行处理,比较其扦插生根情况。结果表明:2个无性系的杨树及新疆杨采用不同处理时,插穗生根情况不同;ABT-1生根粉处理的截叶毛白杨插穗在500 mg·L-1浓度时愈伤组织形成率最大,达58.33%;毛新×毛白73枝条在600 mg·L-1浓度时愈伤组织形成率最大,为41.67%。未用ABT-1生根粉处理的截叶毛白杨、毛新×毛白73和新疆杨的生根率高于处理过的。不同品种的杨树扦插生根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新疆杨生根率高达82.14%,高于截叶毛白杨与毛新×毛白73的,更适合进行扦插扩繁。  相似文献   

13.
毛白杨种内过氧化物同工酶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了105份毛白杨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经三年重复,共获8种酶谱,表现了毛白杨种内遗传多型性。第一种酶谱是毛白杨种的主要酶谱型,占全部试材的85.7%,同属一种酶谱型的材料,其形态性别及生长习性都有明显差异,曾被定为新种、变种或变;不同酶谱材料的形态分歧应晚于酶分子水平的分歧。将8种酶谱的相似系数值进行聚类,第Ⅰ、Ⅱ、Ⅲ、Ⅳ类酶谱因发生较早可聚为一类,此类是毛白杨的主要类。第Ⅴ、Ⅵ、Ⅶ、Ⅷ种酶谱是近代毛白杨与派内几个种进行多元化、多地、多次杂交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4.
引进三倍体毛白杨8个无性系,通过对其生态适应性观测,证明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今后可推广栽植;通过育苗试验,选择出三倍体毛白杨嫁接繁育的最佳砧木、嫁接时间和嫁接方法;通过生长特性观测,掌握了三倍体毛白杨的物候期、速生性能和生长规律,提出了丰产栽培的关键管理时期。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8个毛白杨无性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蒸腾效率和气孔阻力等生理指标,反映出它们抗旱性上的差异。毛白杨无性系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其叶片形态特征和解剖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毛白杨各无性系单位面积日同化量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它们在12:00pm─2:00pm时,对逆境忍受能力的差异和时至4:00pm时叶细胞膨压恢复能力的差异。短时间内测定的净光合速率不能作为预测树木生长量大小的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毛白杨(Populut tomentosa Carr。)一年生插条苗的根原基形成时间、部位和分化的过程,以及培土措施对根原基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样品苗木基部的第一、二节,连续作切片镜检,在673张切片中,有104个根原基。根原基自6月中旬开始分化,至7月上旬期间分化快,数量多。分布于苗茎4个部位。苗木基部数量多,上部少。培土比不培土的苗木基部,根原基形成得早、数量多。  相似文献   

17.
杨树是西藏河谷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其中北京杨为传统的主栽品种.1994年引进毛白杨、中林诸杨和优胜杨进行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其成活率可达到70%左右,毛白杨的成活率可达到87%,与北京杨差异不大.在栽培措施相同的条件下,毛白杨的地径生长量、高生长量、光合速率、总叶面积和最大光合速率,分别比北京杨高14.2%,22.3%,24.6%,46.1%和62%.说明在该区引种毛白杨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对1年生毛白杨人工接种后,毛白杨与瘿瘤木纤维和导管分子长、宽、腔径、长宽比、壁厚与化学组成变异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各解剖参数(壁厚除外)在处理组接种处明显下降,上方木质部和接种处导管变小,下方受其影响较小.方差分析表明:处理组毛白杨木质部木纤维及导管分子差异极显著;对照组木质部木纤维和导管分子无明显变化;瘿瘤之间木纤维及导管分子的长、宽均差异显著,说明瘿瘤细胞分裂异常;与木质部相比,瘿瘤中木纤维和导管分子明显减小;毛白杨木质部和瘿瘤之间木纤维及导管分子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处理组毛白杨接种处冷水抽出物、热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含量增加,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含量最高.方差分析表明:处理组毛白杨化学组成变异极显著,对照组毛白杨各接种部位和瘿瘤之间化学组成均变化平稳.瘿瘤木质部中冷水抽出物、热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含量分别比提高了2.6~4.3,1.5~2.6,1.1~1.8倍,而纤维素含量下降了51%~99%,处理组毛白杨接种处木质素含量是瘿瘤的2.7倍,和其他接种部位相比,瘿瘤木质素含量略高.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改良药剂FR-1、FR-2及PF树脂处理马尾松、毛白杨后对木材阻燃、防腐、尺寸稳定及MOE/MOR的研究结果表明,FR-1处理的马尾松吸药量为34.5kg/m^3时,氧指数可达61%。FR-1处理的马尾松、毛白杨达到阻燃标准时,其用药理根据板材的厚度进行了初步确定,剂量范围为30-90kg/m^3。FR-1及FR-2在达到阻燃用药量的同时,处理后的马尾松、毛白杨耐腐试验的重量损失率小于或按拉10%。FR-1处理的马尾松、毛白杨、吸药量分别为75.6及93.5kg/m^3时,吸水至饱和时,木材抗湿胀率(antiswelling ef-ficacy,ASE)分别为30%、46%;PF树脂处理的马尾松、毛白杨 、吸药量分别为79.0%、63.8kg/m^3时,ASE分别为46.2%、41.4%。各处理对抗弯弹性模具(MOE)影响为,FR-1处理的马尾松,MOE差异不明显,FR-1处理的毛白杨,MOE增加幅度为6.1%,PF树脂处理的马尾松,毛白杨、MOE增加幅度分别为10.6%及17.9%。FR-1处理的马尾松、毛白杨对抗弯强度(MOR)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树皮形态与解剖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地区28种常见树种树皮及枝皮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4种裸子植物树皮的韧皮部均无典型韧皮纤维而有树脂细胞,在24种被子植物韧皮部中均有典型韧皮纤维。根据周皮与次生韧皮部是否交互排列,把被子植物分为两类,在这两类中又根据周皮层数与韧皮纤维排列各分成3个类型。另外,白皮松、红松在韧皮部树脂细胞层数明显,旱柳、国槐、刺槐、毛白杨、加杨的韧皮纤维束数与年龄大致相当,可作为树龄测定依据,但对许多其他类型,不太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