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杉木“小老树”的概念与特征 杉木“小老树”是指那些在人工造林后,长时期处于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的低产、低值林分。如17年生的杉木“小老树”,平均高不及一米,平均每株地上部分干重仅0.22公斤,平均每年干物质积累量为0.013公斤;而正常生长的12年生杉木林,平均树高7.10米,胸径10.6厘米,平均每株地上部分干重达18.07公斤,年平均生长量为1.8公斤。相比之下可见“小老树”的产量之低。再从干物质产量的分配比例来看,构成用材树木的经济产量是指树干部分,“小老树”的经济产量只占其生物产量的2/5,叶子的干重却占1/2;而正常生长的12年生杉木林,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3/5强,叶子的干重仅占1/5。据研究,随着杉木年龄的增长,其树干的重量比例是逐渐加大,17年生的杉木林经济产量约占总生物产量的4/5左右。相比之下亦可见杉木“小老树”经济价值之低。  相似文献   

2.
我场地处太湖之滨山区。解放前,这里是一片荒山。七子山更是个山高、风大、土薄、石多的穷山秃岭。过去一直认为七子山茅草还长不好,哪能长杉木?1966年前,曾试用块状整地栽植了一小块杉木,后来大部分成了“小老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们改块状整地为深沟条垦筑梯田的方法进行造林。经过连续几年苦战,共开挖土石十万多方,营造杉木林1110亩,目前,长势良好。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杉木造林,有如下几点体会:1.水平梯带、宽面深沟整地.各地经验证明,整地是成林成材的基础。我场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带垦开大穴整地造杉,因整地较浅,穴底石块没有撬清,结果,杉木根系发育不良,栽植二、三年后,生长迟缓。后来,为了根除这一“后遗  相似文献   

3.
采用比较分析法,以福建洋口8年生的一片杉木杂交试验林为参照物,确认因选地不当,导致遂昌引进洋口的21年生杉木无性系林分为小老树林。然后对遂昌杉木无性系试验林进行抽样,每系抽取3株样树,进行养分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福建南平同年大小的杉木人工林的养分吸收与利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福建洋口林场引种的无性系,生长远远低于福建省8年生杉木杂交子代试验林,是地道的小老树;同为福建南平的杉木良种,并且三地试验林的气候条件基本相似,只有土壤环境和植被存在较大不同。遂昌杉木小老树形成的内在机制是土壤缺磷少氮,导致杉木生长差,同时生长势弱的杉木根系吸收与枝叶利用养分能力就差,这种恶性循环是遂昌杉木小老树形成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4.
杉木是我场主要经营树种之一。解放后,在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积极营造了杉木林13000多亩,占全场造林面积的30%。但过去由于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我们对采用良种造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营造杉木所用的种子是从外地采购的,品种不纯,质量较差,造成杉木林分差异很大,在13000亩的杉木林中,生长较好的林分只有2000亩,占成林杉木面积的58%,大部分杉木林生长不良,或成“小老树”林分,生长量很低。而且同一林分中,个体之间差异也很大。1958年营造的杉木林,生长良好的平均胸径达20厘米,而差的不足10厘米,最好的也不过31厘米。1972年我省林木良种会议之后,场党支部广泛发动群众,针对我场杉木林生长情况,深刻的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全场职工一致认为,要迅速营造速生、高产、优质的杉木林,就一定要选用良种。搞不搞杉木良种选育,是关系到能不能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多、快、好、省地发展林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于是我们组织了领导、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杉木良种选育科研小组,开展了群众性的杉木良种选育活动。几年来,已取得初步成绩,改建了100亩母树林,选出优树17株,建立优树来穗圃 5亩,种子园定砧60亩。  相似文献   

5.
杉木是我场经营的速生树种之一,建场二十年来,先后营造杉木林八千九百三十四亩。栽植在土壤深厚肥沃,透气性强、排水良好的地方的杉木,生长绿郁郁葱葱。但在局部地方,由于土层较浅,瘠薄干燥,粘重坚实,渗水透气性差,杉木黄化,甚至形成小老树、枯死木。这类杉林有二千一百余亩,约占23.5%。我们对杉木黄化病的防治,已进行四年的调查研究,现谈谈黄化原因及我们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杉木是中庸树种,在气候温暖,空气湿润和肥沃的沙质壤土上生长比较迅速,而在气温高、空气湿度小及干旱贫瘠的粘质土壤上生长不良.过去在造林时,有的地方选地不当,经营较粗放,至使部分形成"小老树"林,不能成林成材.为了摸索使小老树林返老还童,复其长势的改造办法,于七二、七  相似文献   

7.
句容林场摇铃口部分近20年生杉木林由于年久失管,杂草丛生,茅草尤为茂密,杉木生长极为不良,形成矮小、多头、黄瘦的“小老树”。近几年来采用人工垦复、除草等改造措施,对促进杉木生长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这种办法花工多、成本高,第一年每亩需花15元左右的人工费,当年只能除去茅草80-90%,以后3-5年内,还需进行垦复间种,直至林木郁闭。我们为了探索在改造杉木“小老树”的过程中减少劳动力,降低成本的有效办法,进行了除草剂四氟丙酸钠灭草的试验。经过一年的观察,初步看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与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杉木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在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十多年来,我场营造杉木林17,000多亩。其中分布在平山、低山、山槽里的9,000多亩,长势旺盛,最高的达13米,一般的7米左右,最大胸径25厘米,一般10厘米左右,是我场经营的重点用材树种之一。过去,我地杉木稀少,种源奇缺,发展杉木靠外省调进种子。由于品种混杂、质量差,造林后,在同样土壤条件、营林措施下,个体优劣悬殊很大,证明了“有了优良品种,即不  相似文献   

9.
我场摇钤口护林站有一块杉木林,面积约30亩,1959年栽植后,一直没有进行管理,埋在草中,有时被群众与柴草一起割掉,因而根部萌蘖条丛生,又瘦又黄,平均只有尺把高,成了“小老虎”,有人说这块山地土质差,不适合杉木生长,主张淘汰重栽。1971年,我们批判了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在林业战线上推行的“重造轻管”、“造而不管”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大家提高了对林木抚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1972年,这个站的科研小组对12年生的“小老树”进行了管理,生长情况起了显著的变化。1972年树高生长量达20.7厘米,为管理前树高的50%。1973年平均高生长量竟达91.6厘米,两年的高生长量等于原来树高的2.7倍(表一)。  相似文献   

10.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的特有树种,我省也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它的特点是:干型通直,生长迅速,材质优良,病虫害少,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用材树种。我场自建立以来,营造了杉木林一万亩,目前大部分生长良好,长势比较旺盛。但  相似文献   

11.
<正>我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滹沱河沿岸。土壤多为河流冲积沙地,质地粗、肥力低。1964年曾营造大面积刺槐纯林。1975年以来,结合刺槐低质林改造,营造杨树丰产林2400余亩,主要树种是毛白杨,其次为北京杨、沙兰杨等。多年来,由于连续干旱少雨,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刺槐生长成“小老树”,毛白杨长势衰弱,北京杨感病严重,唯有沙兰杨生长良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前,我场采用加杨作主要造林树种。由于造林前没有细致整地,密度过大,造林后又缺乏抚育管理,因此树木生长不良,长势衰退,形成了“小老树”。经调查,11年生加杨林,平均树高仅3.5米,胸径4.6厘米;18年生的平均树高4.1米,胸径  相似文献   

13.
敖汉旗国营三义井林场的万亩速生丰产林苍翠挺拔、生长茂盛,给这个昔日“小老树”遍地的林场增添了勃勃生机。林场职工们说:“这是老场长张国臣同志带领我们栽起来的‘摇钱树’,是林场的绿色宝库,是林场的希望啊!” 1979年,张国臣同志担任这个场的场长。他看到建场三十年来营造的三十多万亩林有80%是“小老树”,  相似文献   

14.
我场杉木林生长良好,但也遭受了多种病虫的危害。为了保护森林资源,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同病虫害作斗争”的教导,我场三结合科研小组开展了对杉木林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取得初步成绩。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学大寨”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我县广大革命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在黄土岗上营造杉木林十二万亩,长势很好。但是,全县杉木林从幼林到成林,均遭到白蚁危害。轻者,啃食干皮,影响林木健康生长;重者,啃食树根,造成全株死亡。如新庙大队林场统计,七三年来,大树被吃死160多株,幼林被害后成片枯死,以致连年补栽,影响了造林绿化速度。为了迅速根治杉木蚁害,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同病虫害作斗争”的指示,采取人工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下,我场自一九六四年以来,营造了9000余亩杉木林。除采取一系列的造林技术措施外,我们还进行了幼林抚育的科学实验_1从而促进了杉木速生丰产。如一九六四年春造的一块杉木林,一九七三年冬调查,林木平均高10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公社为丘陵山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为了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生产。1972年在我们山区办起了苗圃,1973年改为林场。建场后,共营造了杉木林2880多亩,现在长势旺盛,形势喜人。在营造杉木林过程中,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领导、老农和知青参加的三结合科学实验小组,大搞科研活动。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逐步摸索杉木速生丰产的规律,并取得了初步收获(附表)。  相似文献   

18.
休宁县素有“徽杉之乡”美称,杉木人工栽培历史悠久,解放前以小面积扦杉造林为主,解放后,以实生苗和无性系苗造林为主。大面积的人工杉木林,一代林表现了良好的生产效率,而二代、三代连作后,同样的耕作方式却表现截然不同的效果:幼苗难成活、保存率低、年生长量小、长势衰弱、有的五年很难成林、林相极不整齐。为了了解影响杉木连作难成林的原因,我们积多年生产实践经验,除对大面积的生产区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外,并与市林业局、市林科所等单位联合,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五年春,我场在罗坑山林区刺杉湾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山营造杉木林50亩。次春,对其中地势较高、风力大、生长势差的10亩杉木幼林,株间混种短叶松,作对比试验。经过十余年的观察,现将生长情况调查小结如下。松、杉混交林中的杉木生长情况,较低  相似文献   

20.
我场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宜兴山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山岭系浙江天目山余脉,海拔250—300米,属中亚热带气候。为了探索杉木在我地发展的可能性,在1957年开始小面积栽植试验,1963年进行大面积营造,目前已发展到17000余亩。其中分布在平山、低山、山槽里的9000余亩长势旺盛,最高的已达13米,一般的在7米左右;最大的胸径25厘米,一般的10厘米左右。例如“林中”2.5亩的15年生杉木林,虽然间伐进行较迟,但由于加强了管理,已取小径材17立方米,林内蓄积量尚有23.5立方米,最大树高12米,最大胸径22厘米,实践证明,我场的自然条件虽不及杉木的中心产区,但通过人为的努力,掌握适地适树的原则,讲究造林技术,并切实加强管护,杉木成材是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