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山西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成效与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包括临汾市昕水河流域和忻州市县川河流域两个项目区 ,总面积 185 7 0km2 ,截至 2 0 0 2年共完成治理面积 2 85 3km2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健全机构 ,规范建设管理 ;二是集中连片 ,规范化治理 ;三是推行三项制度 ,实施专业队治理 ;四是注重推广先进技术 ,提高治理的科技含量 ;五是加强资金管理 ,采取报账制 ;六是制定优惠政策 ,提高治理成效 ;七是多渠道筹资 ,多方面协调 ,落实配套资金。  相似文献   

2.
自 2 0 0 1年启动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以 11条重点支流的综合治理、3个示范区建设、治沟骨干工程、重点小流域、沙棘资源建设、黄土高原世行贷款项目等为主体项目 ,坚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搞好示范、提高水平的原则 ,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黄河特色的、能形成广泛影响的、效益显著的、示范作用强的生态环境建设标志性工程 ,真正实现了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一般治理向示范治理的转变。近期工作重点是 :加强计划管理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发展主导产业 ,加强监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土保持》2006,(9):F0003-F0003
近3年来,临汾市按照水利部建设“三大亮点”工程的工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把坝系工程建设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按照“成片连线,上规模,出精品”的思路,已形成以骨干坝为主体。  相似文献   

4.
揭皮沟流域属渭河上的一级支沟。多年来共建各类坝库56座。建坝密度为0.51座/km~2。骨干坝与淤地坝配置比例为1:2.7。结果表明:通过坝系建设,防洪能力提高,可防御2%频率的洪水。坝系工程初步实现了流域水沙的利用平衡。同时,保收面积和保收能力逐年增加。以往研究表明,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中,淤地坝对于入黄泥沙减少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他措施;造林的贡献率居第2位,梯田的贡献率居第3位,种草的贡献率则最小。黄土高原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40%~60%,为淤地坝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今后尚可新建控制性的治沟骨干工程2万多座,新建淤地坝13万座,涉及七省(区)32条主要支流。据初步预测,可累计拦蓄泥沙259亿 m~3,新增坝地3333km~2,加上已有坝地,将达到6667km~2,届时坝地成为黄土高原区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5.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支流治理项目于2001年启动实施,截至2004年底,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 586.53km2,新建治沟骨干工程277座。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在前期工作、项目管理、规模治理、科技推广、产业调整、机制创新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原有水土保持项目基础上,于2001年3月正式推出和启动的一项流域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工程主要包括通过黄河委员会下达投资而开展的水土保持项目。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是黄河流域历史上准备时间最长、前期工作最充分、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最严格的水土保持工程项目。自项目启动实施起,就积极试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实行中央资金拨付报账制,推广专业队施工,既加快工程进度,又提高了工程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制,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投入效益、巩固治理成果、完善后续管理、确保建设投资、制止项目立项随意性和盲目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存在认识落后、制度不健全、市场不规范、方法不成熟、技术体系不完善、人员素质较差、收费偏低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境内,属黄土高原沟壑区。示范区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严格项目管理,突破关键技术,根据其泥沙主要来自沟谷的特点,创新工程建设模式,实现了保塬固沟、生态整治目标;以径流利用为重点,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了林果业的快速发展;以实用技术为主,开展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得到较大实惠。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打造出了具有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域特色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9.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湟水流域西宁项目区小流域建设项目是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批立项的湟水流域重点支流治理项目。项目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于推动西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小流域治理积累了经验,并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0.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正逐步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实行“三制”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加强资质管理是实施监理制的基础 ,施工阶段监理是实施监理制的重点 ,应逐步实行全过程监理。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举世瞩目。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流域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达到1.3万km^2,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工程质量和效益有了很大提高。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应把多沙、粗沙区的综合治理放在突出位置,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开发利用水资源,为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改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海是长江的发源地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也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 ,长江源区水土流失严重 ,草场退化、沙化面积逐年扩大 ,自然灾害频繁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为此 ,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 ,积极探索长江源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黄自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450003)NewAdvanc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WorkintheYellowRiverBasin¥HuangZiqiang(YellowRiverC...  相似文献   

14.
临汾市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昕水河项目建设中 ,按照“成片连线 ,上规模 ,上档次 ,出精品 ,促产业调整”的思路 ,强化领导 ,分级管理 ,明确责任 ,大力推行“三项制度”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程序 ,引入报账制和专业队治理 ,充分调动了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为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期间,黄委会、水利部先后在黄河流域7省(区)37个县(旗、区)开展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植被状况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在试点工程的带动下,以封禁为主的生态修复在黄土高原地区迅速发展,目前黄河上中游7省(区)已有54个地(市)的294个县(旗、区)开展了以封禁为主的生态修复,实施封禁保护面积近30万km2。介绍了具体的工作成效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黄河治理开发重大实践的需求出发,回顾了黄河水土保持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侵蚀规律、水土保持减水减沙作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等,介绍了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发展和科研平台建设现状。根据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提出了水土保持科研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了研究手段、方法、对象、内容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浑河流域乌兰察布市项目区,通过5年的淤地坝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开展淤地坝建设取得的主要经验有:一是优化施工机械组合,加快施工进度;二是搞好取土场防治,防止产业新的水土流失;三是做好岸坡坝坡防护,防止雨水冲刷破坏;四是探索石方养护新方法,提高工效;五是重视工程管护,确保淤地坝持续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于2005年组织对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河地区水利部批复水土保持方案的113个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督查,从督查情况看,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及防治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投入不足、防治措施实施及后续设计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制定制度,规范管理;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后续设计及变更申报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充分认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流域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综合考虑流域原始生态体系功能和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因素,结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分布特征,实施“水保管家”分类指导机制,按照流域自响应、水土保持措施容量等科学理论实施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控制目标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