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过去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为研究现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奠定基础并提供参考依据,湖泊沉积物是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日本北海道大沼湖湖泊沉积物样芯ON4进行了粒度、有机物和生物硅含量分析,以及放射性核素137 Cs和210Pb测年,计算大沼湖的平均沉积速率。分析结果表明,近200年来大沼湖区域的气候具有3个阶段的演化,即1832—1900年气候暖湿;1900—1960年气候逐渐冷干;1960—2011年气候逐渐暖干。表明近200年大沼湖区域的气候由暖湿逐渐变暖干,且有继续的趋势,这种趋势跟全球气候转暖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以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浸取法分析测定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无机碳,开展了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的分布特征研究,初步探讨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生源要素与无机碳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表层和柱芯沉积物中无机碳的主导形态均为NH2OH·HCl相;空间分布上,湖心区为各形态无机碳的高值区,东部和北部湖区为低值区;计算结果表明,碳酸钙在湖水中可达过饱和,揭示达里诺尔湖具备形成自生碳酸盐沉淀的条件;沉积柱芯中氮、磷和生物硅与无机碳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营养水平升高可促进水体对碳酸钙过饱和条件的形成,藻类光合作用对水体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导致碳酸盐沉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与同步提取的重金属(SEM)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控制缺氧性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毒性的主要因素。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测定方法,对包头市南海湖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的AVS、SEM、[SEM]/[AVS]进行了作图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黄河补水的污染、历史及现有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径流以及游船排放均提高了南海湖的重金属含量,并形成重金属含量高值区。水深的增加和现有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挺水植物的影响形成南海湖下游区域AVS明显高于上游。南海湖AVS垂向分布出现极大值下移和多个极大值的现象,不同于一般淡水湖泊。南海湖表层和垂向沉积物中AVS含量均远高于SEM含量,初步评价得出南海湖沉积物重金属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南海湖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判识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包头市南海湖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系统开展了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前4态之和)的平均比例序列为Cd>Pb>Zn>Cu;Cu的生物有效态占总量的比例为23%,Pb为75%,Zn为42%,Cd为83%.总体而言,表层沉积物中Cd和Ph的潜在危害性最大.湖心区、西南和东北部湖区为表层沉积物中Cu、Ph和Zn的生物有效态含量高值区,Cd仅在两南湖区表现高值.有机物结合态为沉积物柱芯中Cu和Cd生物有效态的主导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Pb和Zn生物有效态的主导形态.强还原性条件下,沉积物中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导形态的Pb、Zn、Cd有一定的潜在风险,Cu的潜在危害较小.与黄河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百分比的对比分析表明,南海湖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5.
百花湖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AHs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1月20日采集贵阳市百花湖水库4个站点表层沉积物样品,参照美国EPA标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百花湖水库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PAHs的总含量为714.8~1 167.1 ng/g,平均值为862.95 ng/g,能检出的PAHs均以2~4环的芳香物为主,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严重的多环芳烃生态风险在百花湖水库沉积物中不存在,仅苊、芴和二苯并(a,h)蒽含量介于毒性效应区间低值(ERL)和毒性效应区间中值(ERM)之间,PAHs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处于较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达里诺尔湖为研究对象,采用七步逐级连续化学提取法,系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中Hg、As的形态分析研究,重点模拟了不同pH下表层沉积物中Hg、As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湖表层沉积物中Hg的生物有效态主导形态为腐植酸结合或络合态,As的生物有效态主导形态为碳酸盐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在实验pH范围内,碱性或弱碱性环境不利于Hg和As的释放,强碱性环境利于Hg和As的释放;经酸溶液浸提过的沉积物,因金属氧化物的溶解使腐植酸结合或络合态的Hg、As暴露并在碱提取液中释放;经碱溶液浸提过的沉积物,因腐植酸的溶解使铁锰氧化物结合态Hg、As暴露并在酸提取液中释放。保持达里诺尔湖水体偏碱性状态对湖泊的水环境健康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南海湖表层沉积物对Cd2+的吸附-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吸附实验及释放实验,研究了包头市南海湖表层沉积物对Cd2+的吸附、释放作用.结果表明,Cd2+南海湖沉积物上的吸附既符合Langmuir型又符合Freundlich型,且以Langmuir型为最佳;Cd2+的吸附对pH值依赖程度较高,随pH值的增高而增强;温度的降低,离子强度和泥沙浓度的增加,均不利于南海湖沉积物对Cd2+的吸附.在6 h以内,cd2+的释放百分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于6 h达到极值,6 h后急剧下降,并在10 h后趋于平稳;Cd2+的释放百分率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弱酸至碱性环境有利于Cd2+的吸附.酸性环境有利于Cd2+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9.
为揭示贵阳市百花湖入湖河口——麦西河口沉积物剖面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采用柱状采泥器通过临水垂直插管法采集沉积物样品。借鉴改进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d、Cu、Zn、Pb的形态在垂向上的分布进行测定,并对其总量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重金属总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n、Cu、Pb、Cd,含量分别为190.53~302.08、82.44~192.37、21.67~94.70、0.13~1.86mg/kg。其中,Cd主要以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Cu主要以有机质及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晶格结合态存在;Pb与Zn主要以有机质及硫化物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晶格结合态存在。4种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在垂向上的分布因重金属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呈现出垂向分布的不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达里诺尔湖表层沉积物中腐殖质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达里诺尔湖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现实,开展了湖泊表层沉积物中腐殖质形态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腐殖质形态水平分布均表现经向分异特征,胡敏素的分布特征主导了腐殖质的水平分布格局.达里诺尔表层沉积物中胡敏索是腐殖质中的主导形态,占总有机碳的74%~94%,占腐殖质的80%~90%.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松结态胡敏酸和稳结态胡敏酸含量高于浅水区,揭示由水深导致的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胡敏酸分布的因素之一.腐殖质本身矿化率很低,但它能促进其他有机质的矿化,腐殖质形态与总有机碳、有机氮显著相关.达里诺尔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指数基本为中清洁水平,湖区西南部有机污染较湖区东北部严重,湖区西部有机污染较湖区东部严重. 相似文献
11.
根据烤烟受害的临界温度指标(13℃),统计了福建省烤烟移栽期2月下旬,3月上旬、中旬3个时间段的负积温和低温日数,并分析了其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1年,福建省烤烟区烤烟移栽期负积温变化趋势与3月上旬几乎一致,呈升—降—升—降的双峰变化规律,2月下旬呈单谷变化趋势,3月下旬以震荡为主,呈现略微升高的趋势;移栽期低温日数呈单峰趋势但后期有所回升,2月下旬呈单峰变化趋势,3月上旬呈双谷变化趋势,3月中旬未见明显变化但略有降低。<13℃旬负积温和旬低温日数在2月下旬、3月上旬及整个移栽期均表现出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野生种Cucumis hystrix(2n=2x=24)与栽培黄瓜C. sativus L.(2n=2x=14)种间杂种F1(2n=2x=19)及其双二倍体(2n=4x=38)自交S1~S4代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及花粉育性.结果表明减数分裂中期Ⅰ,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pollen mother cell,PMC)染色体主要以单价体存在,染色体构型为16.75 Ⅰ+0.5Ⅱ+0.25Ⅲ+0.13Ⅳ;双二倍体染色体构型以二价体为主,伴随着自交,平均每个PMC所含二价体比例逐渐增加,非二价体配对比例减少.四分体时期,F1代不能形成正常的四分孢子,主要以多分孢子形态存在;双二倍体以四分孢子为主,并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其比例增高.花粉育性观察发现,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双二倍体花粉育性呈增高趋势.以上结果暗示,双二倍体在遗传上逐渐趋于稳定;双二倍体PMCs在后期Ⅰ和Ⅱ普遍含有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染色体不均等异常现象,可能是导致其花粉育性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孟小桦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22,(2):90-97
航空碳排放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而欧盟为履行气候变化国际法要求的减排义务,实施了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欧盟目前暂停对非欧盟籍的航空器营运人适用这一机制但仍在观望,这对于我国而言是个潜在威胁。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在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框架内考量也构成非正当性,存在违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国际合作原则以及适用范围过宽这三个问题。因此,我国应坚持和强调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核心内容,可在此范围内通过国际和国内层面采取适当的应对之策,保障我国航空运输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平原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特点及小麦发展方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长江下游平原 10个样点 196 0~ 199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 ,分析了近 40年来小麦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点 ;根据GISSTransientB模型的有关网格点值 ,展望了研究区域未来 5 0年气候演变的趋势 ;采用上述各样点近40年的小麦单产资料和同期气候资料 ,评价了当前小麦气候产量的变化规律 ;将经修正的CERES Wheat模型在各样点未来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运行 ,并考虑大气CO2 增长对小麦产量的增益作用 ,模拟了今后 5 0年研究区域小麦气候产量的走势。结果表明 :近 40年来 ,长江下游平原小麦生长季已出现了明显的增温现象 ,并伴随日照时数和降雨日数的显著降低 ,小麦气候产量因暖冬、阴湿寡照和后期高温等呈下走趋势 ) ;今后 5 0年 ,这种下走趋势将因大气CO2 浓度增长而一定程度地得到缓解或补偿。因此 ,在研究区域目前种植结构调整中 ,合理压缩小麦面积是顺应气候变化的举措之一 ,但不能因此“封杀”小麦在研究区域的应有地位。培育耐阴的弱冬性或春性的优质小麦品种和发展多元化种植 ,将是研究区域今后利用冬季气候资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结合DNA-DAPI荧光显微术和冬青油透明技术,研究了茶树花粉离休萌发过程中的核行为.着重报道了营养核的动态变化以及花粉管中雄性生殖单位的形成和解散,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资料试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营养核的可能功能. 相似文献
16.
越冬返青期间小叶黄杨叶色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与调制式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研究了由国外引种北京10余年的3个小叶黄杨品种‘绿美’、‘阳光’及‘冬绿’的越冬及返青过程中叶色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及参数。结果表明:3个品种阳生叶的叶色在整个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绿美’变化最小,‘阳光’和‘冬绿’均发生严重变色现象,而其阴生叶叶色几乎没有变化;越冬及返青期间,3个品种不同生态型叶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诱导曲线(FI)及后稳态叶绿素荧光多阶段曲线(SMS)动力学变化均有明显差异,且该差异具有品种特征;返青前阳生叶FI动力学活性及SMS波动幅度均明显低于同期的阴生叶,返青期间前者恢复速度也明显低于后者;冬季‘绿美’阳生叶能保持一定的光暗反应活性和电子传递速率,而‘阳光’和‘冬绿’则几乎停止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