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雄性不育小麦BS210育性转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系法杂交小麦属我国原创性成果,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BS210是本课题组选育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2012—2014年通过3个生态区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箱温光调控试验,研究了BS210的育性转换特性。在不育制种生态区,适期播种条件下,BS210的不育度可达95%~100%,其安全制种播种时期为安徽阜阳9月30日至10月10日、云南丽江9月30日;在可育繁种生态区,晚播条件下,BS210的自交结实率可达70%以上,其安全繁种播种时期为北京海淀11月10日、北京顺义9月30日至11月10日。BS210以温度敏感为主,光照时长对BS210育性影响较小,温度转换敏感期为药隔至单核期。在光照10.0~12.5 h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10~12?C;在光照14 h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8~10?C。在短日低温条件下,花粉粒碘染以染败为主,表现为不育;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花粉粒碘染为圆形、黑染,表现为可育。通过明确BS210育性转换特性,为指导BS210安全制繁种生态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绥宁县超级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晰绥宁县超级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利用1:250000地形数据和40年气候资料,根据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等级指标,分析了绥宁县杂交稻制种过程中的气候风险;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绥宁县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进行了细网格推算分析。结果表明:不育临界温度23.0℃时育性敏感期风险最低时段为7月11—31日,气候风险2.5%;23.5℃时为7月11—31日,气候风险5%。绥宁县扬花天气综合危害指数6—8月较低在2.5以下,将扬花期安排在9月14日之前可获得较高制种产量。不育临界温度22.0℃时无风险制种区分布于中南部沅水支流河谷沿岸平原地区;22.5、23℃时较安全制种区分布于中南部河谷及东北端的红岩等乡镇;23.5℃时全县大部为制种高风险区域。对播种至始穗期为80天的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22.0℃时将播种日期安排在5月4日或25日,22.5℃、23℃时将播种日期安排在5月4日,既可获得较高制种产量,又可使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气候风险处于最低值。  相似文献   

3.
陈隆添  李俏 《种子科技》2001,19(5):293-294
宁都县具有多年大面积两系杂交稻制种历史 ,2 0 0 0年进一步改进了制种技术 ,全县两系杂交稻制种30 0 0多亩 ,平均亩产 2 2 3.2 kg。现将大面积制种高产技术总结如下 :1 掌握“两期”,安排好父母本播种期“两期”即育性转换期和安全扬花期。与三系制种相比较 ,两系制种除需具备三系制种必备条件外 ,还需一个稳定的育性转换期。准确掌握气象规律和两系制种亲本的生育特性 ,安排好父母本播种期 ,使育性转换彻底和扬花授粉天气良好 ,是确保两系制种优质高产的关键。1.1 父母本播种期的确定 :根据我县气候特点和“两期”的气温要求及母本的播…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下对编号为Ms-3,Ms-7,Ms-8,Ms-9的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分期播种,进行育性观察、差异性分析及稳定性研究,从而鉴定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是否彻底以及育性是否稳定.结果表明: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在元江可以繁殖,同期播种品种间育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对育性的影响较大,以3月8日播种水稻温敏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最高;建水不同播期对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影响不大,但品种间育性差异显著,除Ms-7外,其它几个温敏不育系在不同播期不育度达99%以上,育性转换彻底,自交结实率的变异系数小,不育性稳定,可以制种.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成都市两系杂交水稻就地制种难题,运用基于风险的气象诊断方法,笔者分析成都13 个区(市)县制种的3 个关键时期(两系不育系育性敏感期,亲本抽穗扬花期和种子成熟收获期)的安全性和适宜性,得到其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适宜区域与时段。结果表明,多数分析时间段的抽穗扬花综合风险指数小于4.0,时长为44~95 天,为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抽穗扬花安全期时段的选择提供了充裕的区间,因此制种基地适宜性主要由育性敏感期决定。在22.5℃阈值条件下,两系水稻最适制种区为金堂、龙泉驿、邛崃、蒲江、双流和新津;在23℃阈值条件下,两系水稻适宜制种区为新津、金堂、新都、大邑和双流;在23.5℃和24.0℃温度阈值条件下,成都适宜开展两系水稻制种的地区极少。如果在成都开展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应尽量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0℃,并且育性敏感期时段较短的两系不育系,以减少制种纯度风险。  相似文献   

6.
两个新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新育成的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H61S、H69S的育性转换特性,于2005~2006年在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控制光温试验,结果表明:(1)温度是引起两个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最主要的原因,光照时数对不育系育性影响不显著。(2)H61S、H69S的育性温度敏感期分别为抽穗前19~10d和20~10d,最敏感期均为抽穗前17~13d,与对照培矮64相似。(3)当不育系由不育转为可育,可育花粉率达1%时,H61S、H69S和对照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24.2℃、25.3℃、26.1℃。(4)两个不育系在湛江自然播种条件下都有较长的稳定不育期和较高的自交结实率,育性转换期均比对照培矮64S短,可以安全制种,也可繁殖,但适宜繁殖的抽穗期范围窄。  相似文献   

7.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PTGMS)在连云港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各材料出现的时间不同,中粳、中籼型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初,早籼、晚粳型发生在9月上、中旬,粳型育性转换比籼型迅速、彻底。各不育系对低温、日长的反应不同。其对低温的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至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8.
蔡义东 《种子》2005,24(10):1-3
利用人工气候室和分期播种研究了反温敏核不育系go 543 s临界温度值及其温度敏感期.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诱导反温敏核不育系go 543 s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值为29.5~30℃;反温敏核不育系go 543 s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在雌雄蕊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期,即抽穗前18~13 d;同时讨论了该不育系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温度在温光型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温光型雄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转换,受孕穗期(减数分裂期)温度制约,又受到抽穗期(小孢子至单核期)温度的严重影响。当孕穗期平均最低温度(Tmin1)≤8.5℃,抽穗期平均温度(T2)和平均最低温度(Tmin2)分别≤13.5℃、≤10.5℃时,C49S高度不育,结实率在4%以下,可安全制种;当Tmin1≥11.5℃、T2≥15.0℃、Tmin2≥12.5℃时,育性恢复正常,结实率在50%以上,可以繁种。另外,抽穗期高温可导致不育低温下的C49S育性部分恢复,低温引起可育高温下的C49S育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利用具有紫色标记性状光温敏水稻核不育系紫红10 S,对其育性特征及制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系育性稳定,转换起点温度低,符合水稻两系不育系的标准要求;其生育特征易于异交结实,制种易实现高产.通过大田繁种和制种实践表明,紫红10 S易于繁殖且具有较优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生态点的分期播种试验,观察C49S的生育特性及育性转换特性,发现在较大生态区范围内C49S具有较强的育性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该不育系的播种至抽穗历期与纬度和海拔无明显关系。温度是诱导育性转换的主导因素,同时提出其制种和繁殖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2.
培矮64S育性对温度与光周期的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徐孟亮  周广洽 《作物学报》1999,25(6):772-776
在自然条件、自然温度控制光长条件及控制温度与光长条件下,研究了培矮640.0育性对温度与光周期的反应,结果表明: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感受人工日均温21.8~24.0℃(光期23.9~24.0℃/暗期19.5~24.0℃)或自然平均日均温31.3℃(平均日最高温36.1℃,平均日最低温27.5℃)的温度,无论长日还是短日处理均表现不育,花粉可染率  相似文献   

13.
赵光明 《种子》2002,(6):57-59
通过利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W6154S分期播种试验,在乐至县自然光温条件下进行育性观察。结果表明:W6154S在7月10日前抽穗,花粉育性表达正常;7月10日至7月13日为育性转换期;在7月14日至9月4日扫抽穗 ,育性基本表现不育,在此期间出现了三次育性波动,少量稻穗的部分颖花裂药散粉,自交结实;在9月4日以后,育性逐渐恢复止常。温度是诱导W6154S育性转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两系杂交稻现代安全繁殖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此文论述了两系杂交稻现代安全繁殖制种的重要意义,提出两系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偏高及其“遗传漂变”、制种基地选择和季节安排不合理、不育系繁殖产量不稳定等是目前两系安全繁殖制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明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加强“核心种子”生产、利用“低温繁殖有效积温原理”进行安全高产繁殖、基于种子生产基地气象决策支持系统有效地选择制种基地和时段等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培矮64S’ 在长沙、 海口、 南昌三地的育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同一的超级杂交稻在不同气候区域的育性表现,以不育系‘培矮64S’为材料,研究其在海南、湖南、江西3个气候区域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同一不育系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其敏感期存在很大差异,‘培矮64S’在湖南长沙敏感期在开花前的0~8天之内,既第Ⅶ期和Ⅷ期;在海南海口的敏感期处在开花前的13~19天之内.既第Ⅲ期和Ⅳ期;在江西南昌的敏感期处在开花前的15~20天之内,既第Ⅲ期和Ⅳ期.自然条件下,不育系‘培矮64S’在长沙,从2010年7月17日至10月7日不育度都在>98.0%以上,其他时段波动很大;在海口,从2010年5月11日至10月18日不育度均>99.5%,自交结实率均<0.5%,偶有波动;在南昌,从2010年7月12日至10月11日不育度都在>97.0%以上,自交结实在0.00%~0.85%之间波动.由此可见,在海南海口制种最安全,而且育性稳定时间最长,长达5个月.  相似文献   

16.
中优974是用中国水稻所选育的中9A作母本,TO974为父本选配而成的三系杂交早籼组合,早熟、高产、优质,抗性较强.2001年在宜黄种植,全生育期为112天,平均单产6.76t/hm2,米质比金优402好.现将其制种技术总结如下:1选择好理想扬花授粉期,确定亲本播种期根据宜黄历年气候特点,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雨量少,日平均气温保持在26℃~29℃之间,空气温度75%~80%,温湿条件适宜,因此,扬花授粉期安排在6月25日~7月5日为宜.  相似文献   

17.
仁怀市五马制种基地,海拔620~650m,稻田面积333.33hm^,五马河贯穿始终,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是水稻制种的理想区域,历年7月下旬一八月上旬天气晴朗,温度28~35℃,湿度70%~95%,周围群山环绕,是优良的水稻制种基地。金优18是仁怀市选用优质不育系(金23A)和自育的优良恢复系(R18)组配的优质、高产、多抗汕型中熟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8.
陈利群  全庆丰 《种子》2000,(2):78-79
培矮64S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1996~1998年我们在怀化市对培矮64S系列组合进行制种高产技术研究,为该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套高产优质制种技术。1 花期的选择两系制种在基地选择和花期安排上应注意两个安全期的选择:一是育性转换安全期,二是扬花授粉安全期。根据培矮64S的育性转换规律及黑粉病率较高的特点,花期安排在7月底至8月初较为适宜。其中培杂马七因父本不耐高温,花期安排在8月中下旬较为适宜。2 健根多蘖壮秧的培育具体操作围绕“空、肥、时、干”四个字进行。“空”是指秧苗个体有足够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两用核不育系360S的育性安全期及开花习性,提出了两优363在贵州的岑巩制种技术:(1)两用核不育系360S的育性安全期应安排在7月13-28日,抽穗扬花安全期应安排在8月5日左右;(2)适时播种父母本,保证父母本花期相遇;(3)建立合理的父母本群体结构;(4)提高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20.
水稻C815S及其同源株系的育性光温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C815S及其同源株系通过12种人控光温组合处理、短日遮光处理以及分期播种试验,就其育性光温特性、发育感光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815S及其同源株系不育起点温度低,均在23℃以下。在长沙自然长日条件下没有明显不育向可育的转换;在长沙短日条件下,育性出现轻微波动。其育性受光温双因子共同作用,且这种作用的程度与发育感光性强弱似乎存在密切联系。提出了光温敏不育系光温双因子互作量化的光温效应连动假设。这一假设能提供每一光长条件下与之对应的育性转换温度,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制种和繁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