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妙峰山要地CO2释放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妙峰山地区3种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CO2释放量的动态研究表明,未成林林地的CO2释放量明显高于有林地;林地CO2释放量与土壤表层或亚表层的温度、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正相关,而与光照度无关;CO2释放量昼夜变化也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2.
温带森林土壤中的CO2排放通量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森林土壤是温室效应气体CO2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用碱吸收法在北京西山3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土壤中CO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年排放平均值为286mg.m^-2.h^-1,变动范围为-341.03-1193.59mg.m^-2.h^-1.3种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年平均值无显著差异,在一年中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即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冬季甚至有吸收值出现。但不同季节不同土壤垢CO2排放通量却有明显不同,在干旱的春季和初夏,成林地<幼林地<造林地。而在水分较充足的雨季和秋季。成林地则相对较高,此外,林地土壤的CO2排放通量也有一定的昼夜变化趋势。土壤CO2排放量的变化受多种环境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大气压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番茄长季节栽培日光温室内CO_2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放风的条件下,日光温室内的CO_2浓度存在着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室内CO_2浓度的变化与番茄植株生育状态,特别是与番茄株高和叶面积关系密切,也与室内温度、光照度和土壤呼吸有关。因此番茄越冬生产时,如果土壤施入充足的有机质,在植株高度小于50cm(或叶面积小于0.22m~2/株)时,土壤有机质分解释放的CO_2能够满足番茄光合的需要,不需增施CO_2,而应改善温度光照条件;只有植株较大、温度和光照条件好、见光到放风时间长时才需要增施CO_2 。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浸提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石灰性土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铁、铜的形态组成及其与有效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铁主要以RES—Fe和R_2O_3—Fe形态存在;铜主要以RES—Cu形态存在,其次是FXC—Cu和R_2O_3—Cu。土壤中RES—Fe的相对含量旱地土壤高于水旱轮作土壤,而水旱轮作土壤又高于冬水田,R_2O_3—Fe、CA—Fe、OM—Fe都是旱地土壤低,冬水田最高。土壤中WS—Cu、EXC—Cu和ERMn—Cu三种形态含量:冬水田相对最高,水旱轮作次之,旱地最低。有效铁与CA-Fe和R_2O_3—Fe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冬水田供铁较充足,而旱地土壤易于缺铁。有效铜与EXC—Cu和ERMn—Cu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冬水田供铜较充足,旱土土壤则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5.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 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 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生物的 C O2 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的土壤 C O2 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 系统活动态碳组分主要由土壤碳贡献, 从而揭示了土壤碳对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天然阔叶林林地土壤具有比杉木林林地良好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杉木林增加2.82%和4.15%;0.25mm以上和5.00mm以上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杉木林高6.56%和9.86%;而土壤容重、结构破坏率和分散系数却比杉木林低。天然阔叶林土壤养分贮量较杉木林丰富,表层土壤有机质比杉木林高1.07%。因此,就注意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纯林营造规模,尽量  相似文献   

7.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生物的CO2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垢土壤CO2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系统活动态碳组分主要由土壤碳贡献,从而揭示了土壤碳过程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C3与C4作物对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不同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_3与C_4作物对大气CO_2浓度增加的不同响应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金之庆CO2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光合作用。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人类在大规模生产与经济活动中释放了大量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它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温室?..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来宜兴市水稻土表层土壤pH及B、Cu、Zn、Mn有效态含量的变化蒋定安1成杰民2(1江苏宜兴市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宜兴214200;2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CHANGEOFpHANDAVAILABLEPOOLOFB,Cu,Zn,...  相似文献   

10.
番茄长季节栽培日光温室内CO2浓度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分析了番茄长季节栽培日光温室内CO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放风的条件下,日光温室内的CO2温度2存在着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室内CO2浓度的变化与番茄植株生育状态,特别是与番茄株高和叶面积关系密切,也与室内温度、光照度和土壤呼吸有关。因此番茄越冬生产时,如果土壤施入充足的有机质,在植株高度小于50cm(或叶面积小于0.22m^2/株)时,土壤有机质分解释放的CO2能够满足番茄光合的需要,不需增  相似文献   

11.
北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剖面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开放式样杆方法,对干旱土纲的4种土壤类型(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山地灰褐土)进行土壤剖面CO2通量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0~6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剖面CO2通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60cm为转折点,之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土壤剖面CO2通量平均值为660μmol/(m2·h),在-9076~16988μmol/(m2·h)范围内变化,如果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改变(0~70cm深度),将可能有254.6t/(km2·a)CO2从土壤向大气释放。3)土壤种类不同,CO2通量明显不同,森林土壤释放量大于草原土壤。4)在通量-深度曲线中,各土壤类型均出现1~2个拐点,变化原因与土壤剖面结构和根系分布有关,钙积层的有无、厚度起决定作用。5)存在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季节的CO2通量远大于其他季节,其他季节可能存在土壤吸收CO2现象。因此,应避免在植物生长季节施工动土,以减少土壤CO2向大气中释放。  相似文献   

12.
免耕对旱地春小麦成熟期CO_2和N_2O排放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黄土高原旱地进行为期7a的免耕和常规耕作条件下春小麦成熟期农田生态系统CO2和N2O排放通量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成熟期CO2和N2O的排放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CO2排放通量明显表现为常规耕作免耕(除16∶00时观测值外),日最高排放值出现在14∶00,最低排放值出现在3∶00;N2O排放通量在10∶00、18∶00、22∶00时,表现为常规耕作免耕,其余观测时段均表现为免耕常规耕作.CO2和N2O排放通量均与地表温度、5cm地温和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且常规耕作与免耕处理条件下,CO2排放通量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均为0.95,呈指数函数关系;N2O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86和0.88,呈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μmol/(m2·h),变化范围为-147.27~2319.55μmol/(m2·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粗骨土(351.82μmol/(m2·h))>山地灰褐土(347.33μmol/(m2·h))>栗钙土(193.36μmol/(m2·h))>灰钙土(162.37μmol/(m2·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9月份最高(516.79μmol/(m2·h)),以土壤向大气释放为主;1月份最低(-7.09μmol/(m2·h)),以大气进入土壤为主;具有春夏秋冬交替规律,与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表面CO2通量稍有后滞。全天候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山峰"形变化,04:00最小(154.13μmol/(m2·h)),12:00最大(349.65μmol/(m2·h)),具有昼夜交替规律,比气候日变化稍有滞后。影响土壤表面CO2通量的环境因子有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含水量(0~10cm、10~20cm和20~30cm);其中,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cm、10~20cm和20~30cm)和土壤含水量(0~10cm)分别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而10~20cm和20~3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关系不显著。大气与土壤之间的CO2存在双向转移机制,CO2不仅从土壤向大气转移,而且也从大气向土壤转移,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分布,导致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平衡大气CO2浓度的功能,是温带、寒带地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 on soil greenhouse gases(GHGs) emissions,we compared seasonal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of GHG concentrations at seven soil depths in maize(Zea mays L.) fields at Changwu station in Shaanxi,a semi-humid region,between 2012 and 2013.Gas samples were taken simultaneously every one week from non-mulched(BP) and plastic film-mulched(FM) field plo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GHGs varied distinctly at the soil-atmosphere interface and in the soil profile during the maize growing season(MS).Both carbon dioxide(CO_2) and nitrous oxide(N_2O)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with increasement of soil depth,while the methane(CH_4)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with increasement of soil depth.A strong seasonal variation pattern was found for CO_2 and N_2O concentrations,as compared to an inconspicuous seasonal variation of CH_4 concentrations.The mean CO_2 and N_2O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but the mean CH_4 concentration in the soil profiles was lower in the FM plots than in the BP plot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plastic film mulch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otential emissions of CO_2and N_2O from the soil,and promoted CH_4 absorption by the soil,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S.  相似文献   

15.
模拟氮沉降对鹤山3种人工林表土碳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大气N沉降对森林表层土壤碳释放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大气N沉降处理土壤样品,用碱吸收法测定土壤的碳释放量,并计算土壤碳释放速率,分析大气N沉降对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湿地松(Pinus eliotii)、荷木(Schima superba)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3种人工林土壤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对湿地松林表土碳释放过程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加强。低水平的氮沉降对荷木和马占相思林土壤碳释放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沉降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位静态密闭暗箱+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法对东祁连山高寒灌丛草地围栏与放牧干扰下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CO2释放速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围栏与放牧样地,土壤-植被系统CO2释放速率均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均出现在下午13∶00~16∶00,最小释放速率在凌晨4∶00~6∶00;白天CO2释放速率大于夜间.围栏灌丛CO2释放速率日最大值为368.64μmol.m-2.min-1,最小值为36.28μmol.m-2.min-1;放牧灌丛CO2释放速率日最大值为296.21μmol.m-2.min-1,最小值为18.43μmol.m-2.min-1;在植物生产高峰季节(7、8月)CO2释放速率亦达到高峰状态,最大月(8月)围栏内灌丛平均释放速率为288.25μmol.m-2.min-1,放牧灌丛平均释放速率为219.81μmol.m-2.min-1;9至11月份,灌丛CO2释放速率逐渐回落.围栏内灌丛CO2释放速率高于放牧灌丛,围栏与放牧干扰在7至10月份差异极显著(P0.01),11月差异不显著(P0.05).围栏灌丛与放牧灌丛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与月动态与5cm土壤温度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陆地土壤呼吸是碳从土壤进入大气的主要途径,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动态,其季节动态与温度变化特征密切相关,还与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有关,一年中一般在7~8月份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从11月~翌年4月份最低且相对稳定。土壤呼吸的日变化与温度尤其是表层5~20cm地温的日变化相一致,表现为上午明显高于下午,而在早晨和傍晚时较低。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地,森林土壤>农田土壤>草地。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很多,除了土壤的通透性等物理特性和土壤微生物特征外,气温、土温、湿度、大气CO2浓度、土壤无机养分和有机质的含量与组成等都会影响土壤呼吸。大多数情况下,土壤呼吸速率是土壤一定深度地温或土壤含水量的函数。土壤呼吸随CO2浓度的升高而加强。施有机肥、N沉降和灌溉通常会使土壤呼吸增强;而施加矿质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文中把兼备CO_2浓度大于0.5%,磷肥占周围干土1%的区域称为近草把近磷肥区。试验证实:在鲁北,进入五月后,穴中CO_2浓度骤增。模拟试验证明:在穴中近草把近磷肥区里CO_2浓度与pH间,pH与[Ca~(2+)]间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CO_2浓度与[Ca~(2+)]呈极显著正相关。CO_2浓度与[Mg~(2+)]间以及CO_2浓度、pH与Zn、B、Mn、Fe、Cu等微量元素浓度间关系不明显。在实验条件下代入[石灰位]=K-0.51gPco_2公式作近似计算得K=5.05,与文献值相符。实脸证明:CO_2浓度提高,能改变镁钙比,其直线反比关系极显著,从而可以保证苹果质量良好。同时证明:因CO_2释放使土壤释放Ca~(2+),与文献所述苹果吸钙高峰同步相吻。讨论了穴中近草把近磷肥区中钙-氮、钙-磷、钙-钾、钙-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锌肥对油菜碳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4)CO_2示踪法和作物酶学诊断技术,研究了在缺锌的石灰性土壤上,施用锌肥对油菜碳素同化作用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锌能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强油菜对 CO_2的同化能力,促进油菜生长,并能提高籽粒产量(提高3.96克/株)和含油量(提高3.14%),但对品质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量确定干旱区农田撂荒前后土壤CO_2通量的变化,旨在探讨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长季碳循环过程的影响,进一步探究研究区土壤呼吸的调控机制,为研究区碳循环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描述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LI-8100土壤CO_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测定艾比湖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棉田及撂荒地生长季(2010年7月和9月)的土壤呼吸,并分析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棉田和撂荒地具有不同的昼夜变化动态,棉田呈单峰或双峰曲线,撂荒地则均呈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多出现在13:00左右,夏季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秋季(P<0.05);3 a撂荒地(7.090μmol/m~2·s)>50 a棉田(5.872μmol/m~2·s)>9 a棉田(4.612μmol/m~2·s)>7 a撂荒地(1.338μmol/m~2·s),表明耕作土地撂荒一定时间后土壤会起到固定碳的作用;棉田、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多呈负相关;近地面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对棉田、撂荒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的影响最大;气温、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共同影响了土壤呼吸速率,综合考虑水分、温度因素可以解释棉田、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30.50%和86.70%,这比单独考虑水分或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解释度都高。【结论】棉田和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撂荒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棉田(两者分别为1.971和0.989),水分、温度是影响生长季棉田和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