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4年对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气候、土壤进行的专题考察,阐述了保护区的土壤类型有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及亚高山草甸土。对各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等特征及分布规律也进行了详述。  相似文献   

2.
根据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2012年云南省试点项目及云南省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采集的169个森林土壤剖面资料,采用土壤类型法,对云南省9个主要森林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黄棕壤、棕壤、黄壤、暗棕壤、石灰土、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紫色土,除紫色土与暗棕壤发生倒退变化外,排序与有机质含量一致。从纵向上比较,高海拔地区的林下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从橫向上比较,云南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除暗棕壤外,其余均高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地域辽阔,地貌形态多样,水热变异复杂,森林树种繁多,土壤资源丰富。土壤是林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其生产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所能适应的森林树种亦有差别。按照土壤分类多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和土壤生产力为依据的原则,四川的主要森林土壤类型可划分为:山地黄壤。山地红壤,山地褐土、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色灰化土(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和紫色土等8个土类。  相似文献   

4.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后土壤有机质碳和腐殖质碳的变化进行研究表明: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后,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碳和腐殖质碳的储量,0~20 cm土层增加的幅度大于20~40 cm土层。从腐殖质的组成来看,混交林土壤无论是胡敏酸、富啡酸还是土壤腐殖化度都大于纯林,混交林土壤胡敏酸与富啡酸比值(HA/FA)也大于纯林。从而表明了混交林土壤腐殖物质的品质变佳,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土壤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土壤的研究,认为该保护区土壤包括3个土纲,5个土类,6个亚类。土类垂直地带性明显,赤红壤:800-1300m;红壤:1300-2200m;黄壤:2100-2400m;黄棕壤:2400-3000m;亚高山草甸土:3000~3429m。除亚高山草甸土外,其余土类土层深厚。保护区土壤质地大多为中壤、重壤土,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表层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十分丰富。淀积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大,红壤、黄壤淀积层养分含量少,但黄棕壤、亚高山草甸土淀积层养分含量较丰富。  相似文献   

6.
我国疆域辽阔,地势复杂,气候跨越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带;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了我国森林和森林土壤类型繁多及其分布规律的特殊性。一、森林对土壤的影响森林土壤的形成和分布,森林植被通常起着主导和积极的作用。我国东部湿润区森林土壤自高纬度向低纬度分布,有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及褐土、黄棕壤、红壤及黄壤、砖红壤性土、砖红壤等。这些土壤类型的出现与相应的森林植被带基本一致,其中生  相似文献   

7.
卧龙自然保护区植物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于1981-1984年植物生长季节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试验林地设置在1200-4300m海拔高度的不同生物气候带的森林类型下。选择的五处试验林地是:①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②次生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③针阔混交林下的山地暗棕壤;④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⑤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试验结果阐明了试验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枯枝落叶层最大蓄36-313t/ha,森林土壤的渗透系数在1.54-5.33mm/min,试验林地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贮量,都在最佳含水量下限以下,试验林地森林土壤水分供给(生态湿度)顺序为: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重湿)>高山草甸土(重温)>山地棕壤(湿)>山地黄壤(较湿)>山地暗棕壤(较湿一潮)。  相似文献   

8.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土壤及其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末端,山高坡陡,森林土壤资源丰富,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境内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气候特征)下的山地黄棕壤,次生落叶阔叶林(暖温带气侯特征)下的山地棕壤,针叶、阔叶混交林(温带气候特征)下的山地暗棕壤,冷杉林(寒温带气候特征)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亚寒带气候特征)下的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流石滩上发育的高山寒漠土以及高山永雪带下的高山冻原等完整而宽阔的垂直带谱。本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森林土壤及其基本性质和它们的垂直分布规律作了详细的阐述,为进一步全面研究该区森林生态系统中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的本底材料。  相似文献   

9.
根据标准样地取样和实验室得出的数据及莽山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莽山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莽山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3.436×106 t,各类型土壤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黄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草甸土,莽山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95.35 tC·hm-2。莽山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草甸土>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空间分布在106.85~216.83 tC·hm-2范围内变动。莽山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41.74~85.67 tC·hm-2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为75.30 tC·hm-2。莽山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3×106 t,占莽山土壤有机碳库总碳储量38.55%。  相似文献   

10.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月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及对照杉木纯林土壤腐殖质的有机碳和胡敏酸(HA)含量、HA/FA、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胡敏酸含量及胡敏酸的E4值均有显著增加,HA/FA比值亦有所增加(不显著),而E4/E6值略有降低,胡敏酸红外光谱在1650 cm-1处出现明显的吸收峰。可见混交林中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和芳香度较纯林的高,这对土壤结构改良和有效养分供应有利,土壤肥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图1表1参17。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栽植代数、不同发育时期杉林土壤腐殖质的化学特性、微生物和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后杉林土壤有机碳可能会有增加,但胡敏酸含量和腐殖化度一般都趋于降低,即连栽后土壤腐殖化度减弱,腐殖质的分子量变小,复杂程度降低,腐殖质品种降低。连栽后杉林土壤有机碳可能会有增加,但胡敏酸含量和腐殖化度一般都趋于降低,即连栽后土壤腐殖化度减弱,腐殖质的分子量变小,复杂程度降低,腐 殖质品质降低。连栽后,杉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尿酶趋于降低,削弱了土壤中碳素和氮素的营养循环。对杉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不利。连栽后,杉木中龄林,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降低,但幼林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对落叶松人工纯林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及二代幼龄林土壤腐殖物质组分变化及其对酸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次生林和一代幼龄林为对照,比较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一代幼龄林与二代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物质组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从幼龄林到近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胡敏素含碳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近熟林到成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降低;土壤腐殖化程度(土壤中胡敏酸占全C的百分比)和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含碳量与富啡酸含碳量比值(HA/FA)为次生林大于幼龄林和近熟林;二代幼龄林与一代幼龄林相比,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降低4.53%、35.8%和1.98%,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提高46.44%、43.69%、47.45%和49.5%;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酸度的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交换性酸、水解性酸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13.
以新平磨盘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区成土条件,土类分布,并对各类型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共分布有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等5个土类;2)保护区土壤质地黏重,以粘壤土和砂质粘土为主;3)土壤有机质差异较大,黄棕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为棕壤、红壤、黄壤,紫色土有机质含量最低;4)在土壤的全效养分中,以黄棕壤最高,黄壤最低;5)在土壤的速效养分中,速效磷含量较高,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低。对保护区土壤利用存在的母岩结构差、形成的土壤具有潜在脆弱性,周边植被破坏导致土壤加速侵蚀等问题,提出加强管护、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因地制宜、防治土壤侵蚀,增加投入、发展社区经济等土壤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离纯化了五个植胶土系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发现腐殖物质具有多种元素成分。用铁或铝处理胡敏酸,会导致胡敏酸吸着磷的提高。然而,用较高量的铝或铁处理时,胡敏酸的磷吸着量稍低,这说明胡敏酸中的磷可能是因为有机金属络合物的物理吸附力的关系。 从土壤胡敏酸钠浸提出的磷、铝和铁比富里酸钠的多。氧化土用腐殖物质处理,可使土壤对磷固定降低。 资料表明,腐殖质在降低高度风化的马来西亚土壤对磷的固定量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巧家县所处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及成土母岩等因子决定了其所具有的森林土壤类型,从低海拔地区的燥红土开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分布着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等森林土壤,各土壤类型的剖面特征、理化性质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张万儒  杨承栋 《林业科学》1991,27(3):261-267
研究工作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北纬30°45′—31°25′,东经102°52′—103°24′)海拔1200—4300m垂直带中的五块试验林地上进行。五块试验林地是:(1)中亚热带以壳斗科和樟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试验林地(海拔1200m);(2)具有暖温带气候特征的次生椴、槭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试验林地(海拔2000m);(3)具有温带气候特征的铁杉、槭、桦针阔混交林下山地暗棕壤试验林地(海拔2500m);(4)具有寒温带气候特征的暗针叶岷江冷杉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试验林地(海拔3300m);(5)具有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试验林地(海拔4300)。  相似文献   

17.
杨树刺槐混交林下沙质土壤腐殖物质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沙质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腐殖物质特性变化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林地相比,沙地土壤种植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有机C和腐殖质C增加,土壤胡敏酸的光密度值增大,胡敏酸/富啡酸比值上升,E4和Ec值提高,色调系数(△logK)降低和相对色度(RF)升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物质(Ⅰ)和紧结合态腐殖物质(Ⅲ)以及松/紧(Ⅰ/Ⅲ)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稳结合态腐殖质(Ⅱ)的含C量占土壤全C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土壤腐殖物质的聚合程度提高,腐殖物质的芳香核原子团增多,芳化度和芳化分子复杂程度以及腐殖化程度均得到提高,腐殖物质的品质变佳,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培肥土壤的效果以种植杨树枣槐混交林为,其次为刺槐纯林,再次为杨树纯林。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栽植代数、不同发育时期杉林土壤腐殖质的化学特性、微生物和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连栽后杉林土壤有机碳可能会有增加 ,但胡敏酸含量和腐殖化度一般都趋于降低 ,即连栽后土壤腐殖化度减弱 ,腐殖质的分子量变小 ,复杂程度降低 ,腐殖质品质降低。连栽后 ,杉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尿酶趋于降低 ,削弱了土壤中碳素和氮素的营养循环 ,对杉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不利。连栽后 ,杉木中龄林 ,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降低 ,但幼林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逐级控制综合分类方法对云南松的立地质量进行评价。一、基础材料收集与整理(一)自然条件云南松调查区——盐源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州的西南部,土壤较为复杂而多样,但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和水平地带性差异,按垂直地带分:山地红壤或黄壤(海拔1500米以下),山地黄棕壤(海拔2500-3000米),山地棕壤(3000-4000米),按水平地带分酸性紫色土、暗棕壤、山地草甸土。(二)外业调查  相似文献   

20.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长白山3种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阔叶红松林(山地暗棕壤)、云冷杉暗针叶林(山地棕针叶林土壤)和岳桦林(生草森林土)的土壤呼吸的影响,于2001年9月在长白山进行了土壤实验。利用增加土壤样柱的含水量,将土壤含水量分为9%,、21%、30%、37%和43%5个等级,土壤样品分别在0、5、15、25和35的温度下保持24小时。阔叶红松林土壤在0~35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21%~37%),土壤呼吸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含水量超出该范围,土壤呼吸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变化而降低。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云冷杉暗针叶林.红松阔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土壤温度35,含水量37%;云冷杉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针叶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25,21%;岳桦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35,含水量37%。但是,由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处在不同的海拔带上,同期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温度各不相同,相差4~5,所以野外所测的同期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呼吸速率应低于暗棕色森林土呼吸速率,山地生草森林土呼吸速率应高于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呼吸速率。图2表1参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