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是黑龙江省龙江县主栽作物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绿色食品的开发,龙江县水稻已发展到35万亩。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品种的盲目引进、7、8月份的低温、多雨、寡照导致稻瘟病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一、稻瘟病的种类稻瘟病因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五种。我寒地水稻以叶瘟、节瘟、穗颈瘟为主。二、稻瘟病的发病因素1.品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病力明显不同,种植易感病品种则导致普遍严重发病。2.发育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是最易感病的时期,抽穗当天最易感染穗颈瘟…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黑龙江省饶河县水稻种植面积1 .0万 hm2 ,水稻稻瘟病发生面积 3333.3hm2 ,其中山里乡奋斗村发生面积 333.3hm2 ,二林子村发生面积 40 0 .0 hm2 ,减产幅度达 5 0 % ,严重影响了稻米品质 ,经济损失极大。现就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 发病症状水稻稻瘟病因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 ,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 (捏茎瘟、穗瘟 )和谷粒瘟 5种。黑龙江省发生主要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为主 ,饶河县发生的是叶瘟和穗颈瘟。水稻一般在 4叶期、分蘖期、孕穗期到抽穗初期最易感稻瘟病 ,北方稻区一般 6月下旬到 8…  相似文献   

3.
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水稻穗颈瘟暴发流行,其特点:发病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病穗发病早,发展蔓延迅速,发病重;不同品种穗颈瘟发病程度差异明显;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生育期不同,其发病程度也明显不一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菌源充足;水稻破口抽穗期遇连续阴雨,与病菌最佳侵入期相吻合;种植的水稻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防治穗颈瘟的配套关键技术:推广种植抗稻瘟病或耐病的水稻品种;掌握穗颈瘟防治的最佳适期,即在水稻破口抽穗5%时突击用药防治;防治穗颈瘟必须用药2次,即在适期用药的基础上,隔5~7 d再用药防治1次;防治穗颈瘟的有效药剂及其经济有效的用药量分别为20%三环唑WP 100~120 g/667 m2、20%井烯·三环唑WP 150 g/667 m2;提倡低容量喷雾,推广弥雾机或低水量细喷雾,这样用水量少,浓度高,雾滴细,粘着力强,防效好。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是鲁西南滨湖地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连年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主栽品种的抗病性逐渐丧失,稻瘟病(主要是穗颈瘟)已成为当地水稻生产上的重大隐患。在过去的4年中,除2002年稻瘟病发生较轻外,2001、2003和2004年均发生较重,尤其2003年7~9月份阴雨天气多,水稻穗颈瘟在整个鲁西南滨湖稻区大面积流行,是1995年以来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1发病概况近几年鲁西南滨湖稻区水稻穗颈瘟的发生流行呈现以下特点:①发病面积大。2001~2004年水稻穗颈瘟发生面积均在1·36×104hm2以上,尤其大发生的2003年,水稻穗颈瘟发生面积达2·53…  相似文献   

5.
大石桥市共有水稻种植面积3.53万hm^2,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粮生产基地。水稻是大石桥市农业的支柱型主导产业,平均单产稻谷675kg/667m^2。稻瘟病尤其穗颈瘟是影响大石桥市水稻产量的最重要的病害,自1991年在大石桥地区大发生后,危害程度有所减弱。但近几年因盐丰系列品种的大面积连续种植及品种感病化等诸多因素影响,2002年、2003年、2006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2008年虽经全市努力防治,发生面积仍达0.93万hm^2,损失稻谷近175万kg。根据其发生特点及发病条件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1、稻瘟病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稻瘟病根据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5种,黑龙江省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为主,危害最大,发病严重时,可以使种植地块绝产。(1)症状(1)叶瘟:叶上产生的病斑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在形状、大小和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a慢性型病斑:此病斑为常见的典型病斑,由最初的褐色或暗褐色小点逐  相似文献   

7.
2008年超级稻吉粳88种植面积过大.占全省水稻生产面积的50%以上。品种单一。搭配不合理.越区种植,造成部分地区后期水稻成熟度不良.一部分稻区叶瘟、穗瘟发生.少部分稻区稻瘟病发病较重.对产量影响很大。因此.科学选用适合当地种植品种,合理搭配品种,严防越区种植,是水稻获高产的基础。一般选用品种基本原则是: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上高县属双季稻高产区,穗颈瘟是当地主要的病虫害之一,重发年份往往造成严重减产;多年来发生程度一般早稻重于晚稻,2015年晚稻穗颈瘟重发生少有现象,程度比当年早稻重两级。该文通过对比近年来当地种植区域穗颈瘟发生概况和差异性,总结了2015年晚稻穗颈瘟发生点多面广、程度重、发病品种多、暴发期集中、损失大等特点,综合分析了发生因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稻瘟病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感病品种逐步增加。1.病症识别根据危害的时期和部位,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尤其以叶瘟、穗颈瘟较为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1.1穗颈瘟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在黄熟期发病损失则  相似文献   

10.
水稻稻瘟病在江苏省太仓市常年以轻发生为主,且主要为穗颈瘟,1997~2013年太仓市穗颈瘟连续17年轻发生,而2014年为中等发生,2016年属中等偏重发生,趋向重发。究其原因:近年来"武运粳30号""南粳46"等感病水稻品种在太仓市大面积种植是当地穗颈瘟发病的主要因素;太仓市水稻抽穗期强降温偏早(8月底最低气温20℃)及抽穗后期连续高湿天气(相对湿度90%)、雨量多(或雨日多),也有利于当地穗颈瘟的发生。防治穗颈瘟要兼顾气象因素,科学开展预测预报工作,坚持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如推广适合太仓地区的抗耐性水稻品种种植,科学肥水管理,穗颈瘟重发年份要选择高效药剂,全面实行穗期2次用药等。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稻瘟病易感水稻品种和气象因素对稻瘟病田间发生流行的影响,调查分析了杭州地区2015—2016年水稻主栽品种上稻瘟病的发生情况及不同种植区的发病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类型感病性有差异,粳稻总体发病重于籼稻,且不同种植区域发病特点差异较大。平原地区以浙粳88等常规粳稻发病面积较大,西部山区以中浙优1号等籼型杂交稻品种发生重。年度间发病面积也有差异,2015年发病品种多、面积大,2016年发病相对较轻。基于2011—2015年杭州地区稻瘟病发生情况及气象数据资料,对稻瘟病发生流行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建立了稻瘟病发生及实际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经逐步回归法分析表明,叶瘟、穗颈瘟发生面积及实际产量损失与气温、湿度、雨量、日照等气象因素均相关。经检验,3个相关性分析模型均在比较准确或准确的范围,可以应用于稻瘟病的适时、准确预报。建议稻瘟病的综合防控策略为:根据主栽品种田间抗性调整品种布局,针对山区、老病区及气候条件的变化及时预防,实现病害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2.
穗颈瘟是水稻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六安市双季晚稻穗颈瘟的发生规律与种植的品种、孕穗后期及抽穗期的降雨日及田间水肥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种植的品种如果感病,若苗期如果叶瘟重,则后期穗颈瘟重发的可能性较大;孕穗后期及抽穗期雨日越多,越有利发病;田间断水迟,湿度大,氮肥施入过多,则有利该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81~1993年的十三年情况表明,安庆早稻穗颈瘟发生程度主要随着当家品种长期大面积种植而加重。据此,提出及时更换和坚持搭配抗耐病品种为根本措施,推广氮磷钾配方施肥和把握破口──齐穗期喷好关键药三大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是开原市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近几年随着气候的变化,肥水管理水平不一,连续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对稻瘟病抗性较差,使稻瘟病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在2017年,水稻穗颈瘟发生严重,对水稻造成严重的减产。针对这些年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选择效果较好药剂,适时进行防治,能有效抑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水稻增产起到一定的作用。1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5.
正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1发生症状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是开原市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近几年随着气候的变化,肥水管理水平不一,连续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对稻瘟病抗性较差,使稻瘟病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在2017年,水稻穗颈瘟发生严重,对水稻造成严重的减产。针对这些年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选择效果较好药剂,适时进行防治,能有效抑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水稻增产起到一定的作用。1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7.
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D优10、D优5 27等主栽晚熟水稻品种穗颈瘟长期预报模型的Ra2为0.912333-0.952189.各模式的差异是随因变量(Y)的变化,与其相关的气候因子不同.这种差异是由于品种的抽穗期、耐低温程度不同造成的.低温是降低水稻抗性从而引发穗瘟颈的诱导性外因,依据品种耐低温程度,水稻品种可分为低温重发型品种和低温发病型品种,低温重发型品种D优10发病早,成熟晚的D优10遇低温发病重,低温发病型品种D优527发病晚.一个品种穗颈瘟重发是充足的菌源、孕穗抽穗期丰富的降雨和低温等条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新疆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2016、2017年连续两年调查温宿县、莎车县、察布查尔县、乌鲁木齐市等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叶瘟病和穗颈瘟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水稻种植区域稻瘟病发生情况不同,同一水稻种植区域不同地块稻瘟病发生情况也不同;2016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莎车县>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2017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莎车县>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水稻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危害与降雨时间和降雨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均有稻瘟病的发生,其中正播水稻温宿县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为害均重于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流行与降水时间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它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发性水稻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流行年份,会造成水稻产量下降,品质低下,严重地块甚至绝产,颗粒无收。而水稻恶苗病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一、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1、稻颈瘟:最初在稻颈上产生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稻穗颈成段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水稻白穗;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江西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为抗病品种的选择及推广布局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病圃自然诱发和室内人工接种对江西省141个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进行了鉴定,并对其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1个品种的抗感性差异明显,另外,根据品种的苗瘟、叶瘟和穗颈瘟鉴定结果可知,苗叶瘟发病轻而穗颈瘟发病重。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抗的品种有29个,占供试品种的20.6%,中感的有58个,占41.1%,感病的有47个,占33.3%,高感的有7个,占5.0%,测试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及抗病的品种。另外,早稻品种表现中抗的比例最高,优于晚稻。目前江西省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在稻瘟病重发生地区,可选择抗性较好的株两优02和株两优09等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