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木毒蛾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和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采用比较频次法和聚集度指标法,测定木毒蛾各虫态的分布型。应用Iwao方法,计算各虫口密度下的林间最低抽样数,分析了中幼林中幼虫序贯抽样。研究表明,木毒蛾各虫态(卵块、幼虫、蛹)在木麻黄防护林中呈聚集分布,幼虫以聚集型扩散。幼虫在中低密度下,以对角线和棋盘式取样最佳,卵块以对用线取样最佳。对木毒蛾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坚持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其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2.
苦参碱对刚竹毒蛾幼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12年在福建省沙县选用1.1%苦参碱粉剂22.5 kg.hm-2喷粉,烟碱.苦参碱烟雾剂、苦参碱烟雾剂各750 ml.hm-2喷烟的方法,对刚竹毒蛾3龄幼虫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 d,3种药剂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药后3d,3种药剂防治效果均可达95%以上,且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这3种药剂均具有高效杀虫效果,可在刚竹毒蛾危害时应用。  相似文献   

3.
刚竹毒蛾一年发生3代,以卵或1~2龄幼虫在叶背过冬。幼虫群集于毛竹、绵竹、苦竹、龙竹等竹叶背面危害。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防治可采用加强竹林管理、药剂喷雾、人工刮除虫茧、灯光诱杀等方法.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3株白僵菌菌株规范化工艺技术生产菌粉产孢量比较研究,并运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将3株白僵菌菌株产品对刚竹毒蛾进行室内和林间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各菌株产品质量和毒力比较,Bpp菌株菌剂质量最好,对刚竹毒蛾幼虫的死亡率达96 1%~100%,LT50为3 96d,是所供试菌株产品中死亡率最高、致死速度最快的菌株,可作为开发生产刚竹毒蛾白僵菌菌剂产品的目的菌株。Bpp菌株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大面积防治应用,菌粉平均含孢量高达2 725×1010个·g-1,平均孢子发芽率达98 6%,平均防治效果达95%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刚竹毒蛾是为害毛竹林的重要害虫之一,为突发性害虫。为探寻其科学的防治技术措施,于2015年在毛竹林中采用喷粉技术施用1.1%苦参碱粉剂,药剂用量为22.5kg/hm2,采用喷烟技术施放5%桉油精可溶液烟雾剂、烟碱·苦参碱烟雾剂、苦参碱烟雾剂,药剂用量均为750mL/hm2,对4龄前的刚竹毒蛾幼虫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2d,4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表明4种药剂均具有高效杀虫作用,可应用于防治刚竹毒蛾幼虫。试验结果可为生产上制定环保、经济、高效并与林区林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害虫防治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运用海燕650C轻型飞机喷洒白僵菌高孢粉飞机防治专用药防治刚竹毒蛾中、重度危害面积5 000 hm2,结果表明飞机喷洒白僵菌高孢粉是一种高效、稳定、安全、持效期长的生物措施,使用喷洒量为150 g/hm2飞机防治作业16 d后,第1代虫口减退率80.44%以上,防治效果好;对第2代刚竹毒蛾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飞机防治对林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7.
根据张谷英镇多年的防治经验,从刚竹毒蛾的监测以及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营林措施控制等方面对该虫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综述,为刚竹毒蛾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毒蛾(Stilpnotia candida)是辽西地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近年来,在阜新市南部乡镇不断有杨毒蛾大面积发生,且危害十分严重,幼虫期最高虫口密度可达500头/株以上,平均虫口亦达321头/株,为探讨毒绳防治杨毒蛾效果,于2006年春将防治松毛虫的毒绳试杀杨毒蛾幼虫的应用示范试验,现累计施用近1.33万hm2杨树林,试验杀虫效果达90%以上,是一种比较理想经济的防治方法。除杨毒蛾外,毒绳防治方法尚可供具有上下树习性的森林害虫防治时参考借鉴,可进一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舞毒蛾防治策略应通过卵期调查查清舞毒蛾发生范围和卵密度,综合分析其消长趋势,根据2~3龄后的幼虫虫口密度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杜绝大范围、大空间滥用广谱性杀虫剂,保护好舞毒蛾天敌并进行人工繁殖释放,增加生态系统的天敌数量,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扩散型指数法、回归模型分析法、FuzzyISODATA聚类分析和二维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油松毛虫幼虫种群中间格局的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越冬幼虫上树后直至化蛹期间的中间格局皆属聚集型,种群聚集度系逆密度制约的,表现在时间序列上的总趋势是离心运动(扩散);幼虫种群空间动态系统可划分为4个阶段(亚系统),与之相对应的种群生物学阶段,分别是越冬幼虫刚刚完成上树期、幼虫稳定取食为害期、迁移扩散期和蛹期;m*(T,m)关系的二维趋势面方程对种群空间动态作出了客观的描述。此外,文中应时lwao的准则作了必要的补充,使之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德清真片胸叶蜂幼虫在竹林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测定了幼虫个体群大小,分析了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同时根据Iwao方法,制订了幼虫序贯抽样表,为林间抽样、密度估算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喷头型号对无人机喷雾雾滴在竹林中沉积分布和防效的影响,揭示无人机喷雾的关键技术,研究选用不同型号雾化喷头,开展无人机喷雾雾滴检测和林间防治试验,分析不同喷头型号对雾滴的覆盖密度、沉降率、有效喷幅、密度变异系数和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人机喷洒系统的雾化喷头对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较大,在竹林喷雾中,无人机雾化喷头以SX110015VS型号为宜,其雾滴在竹林中的沉积分布状况最佳,雾滴穿透性最强,防治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13.
对竹小蜂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种群呈普通聚集分布。在较低密度下,其基本成分是面积为4株楠竹大小的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进行化学防治以后,对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无影响。但因种群密度降低而使种群聚集程度提高。幼虫在竹梢中部的分布显著不同于上部,而与下部无显著差异。在株内取样调查时,以竹梢中部为最佳:进行样地调查时,以双对角线法取样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油茶尺蛾(Biston marginata Shiraki)已成为广东省中山市阔叶混交林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7种抽样调查方法均可用于油茶尺蛾幼虫虫口密度的调查,其中z字形法为最佳的抽样方法。坡位、坡向、树种和树冠方位对幼虫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上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中坡和下坡;南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坡向。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以1wao回归模型为基础,确定了最佳的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5.
居竹伪角蚜种群的年动态变化及调节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孝顺竹第1年生受害新竹为观察对象,对居竹伪角蚜的种群动态及主要天敌、气候等生态因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竹蚜5月中下旬始发生于2008年新笋基部,随着若蚜的迁移扩散至整个竹丛,其种群密度在2008年的8-9月达到最高峰,随后下降,2009年3月初种群密度开始上升,直至新竹第1年生长发育结束.1~4龄若蚜全年同时发生,种群中2个龄期段密度的比例(3~4龄:1~2龄)从2008年的10月初至2009年3月中旬的平均值为0.912,而其余月份的平均值在0.5左右.竹蚜3种主要天敌的发生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食蚜蝇发生高峰期在2008年的3-5月,赤星瓢虫发生高峰期为2008年的8-9月,蚜灰蝶在全年中存在2个高峰期,分别为2008年的7-8月和2008年11月-2009年2月.蚜灰蝶可全年在竹杆上取食竹蚜,赤星瓢虫和食蚜蝇从2008年12月中旬至翌年2月底以成虫藏于箨叶或竹丛周围的杂草中越冬.降雨对蚜虫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连续数天的强降雨能基本清除竹丛8.33%~20%的受害株上的蚜虫.  相似文献   

16.
竹刺瘿螨危害毛竹及其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福建省是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laMazelexH,deLehaie重要产地之一,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5%,蓄积量居全国首位。毛竹产业在福建省国民经济及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对毛竹生产的重视,开发利用力度的增加,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环境的强度也增大。1990年后在福建省许多竹山发现大片的竹林竹叶卷曲,早落,严重的似火烧状,导致新竹立竹量逐年下降,竹林衰败。引起福建省各有关人士的关注。1996年由福建省科委组织科研、行政、教学部门组成攻关小组对毛竹生产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无人机开展竹林喷雾施药防治试验,通过设置5个不同无人机作业航速,分析雾滴在竹林中的沉降率、覆盖密度、密度变异系数、有效喷幅和防治效果,明确无人机的作业航速对喷雾雾滴沉积分布及防效的影响,为构建无人机喷雾施药关键技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无人机作业航速对雾滴沉积分布和防效有较大的影响,当无人机作业航速为2.0 m/s时,竹冠水平与垂直方向雾滴的沉积分布最好,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浙江栉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栉蝠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幼虫在竹林间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运用I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9.
雷竹林鞭根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崇阳县雷竹试验林的鞭根系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竹鞭平均值为:段数5.95段/m2,鞭长度10.80 m/4m2,直径1.42 cm.在11.00~30.00 cm深土层中,竹鞭分布量达54.7%,2~4年竹鞭占67.31%.②健壮笋芽主要分布在第1~15节之间,占80.8%,出笋率占85.1%;第16节以上仅占19.2%,出笋率占14.9%.③岔鞭集中在第1~10节,占66.4%,第11节以上岔鞭较少,仅占33.6%.④竹鞭延长伸展方向以沿坡面向上类型较多,占总鞭数56.8%,向下延伸仅占16.7%.⑤立地条件、土层深度、土壤肥力和排水状况,对竹鞭粗度、笋芽、发笋率、成竹率、岔鞭量至关重要,呈正相关关系.⑥合理的立竹密度,关系到竹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群体结构、鲜笋产量.在立地条件较好情况下,以立竹密度900~1 000株/666.7m2的竹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0.
对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林林试验样地进行调查,初步掌握了辣木人工林为害害虫的 主要种类、发生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辣木人工林主要害虫种类有含夜蛾 Prodenia litura、小 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赤斑白条天牛 Batocera rufomaculata、花蓟马 Frankliniella intonsa、稻管蓟马 Haplothrips aculeatus、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和茶蚜 Toxoptera aurantii 共 7 种;夜蛾与小菜蛾的发生 危害程度已达到重度危害水平,而花蓟马、稻管蓟马与茶蚜则达到中度危害水平,斜纹夜蛾与赤斑白条 天牛的危害程度则为轻度;主要害虫幼虫种群的发生为害高峰时间为 9 月,1 月 -3 月幼虫种群几乎不发 生为害,其余月份幼虫种群虫口密度较低;夜蛾、小菜蛾、花蓟马、稻管蓟马、茶蚜与斜纹夜蛾的幼虫 空间分布均呈均匀分布,而赤斑白条天牛幼虫呈聚集分布,聚集发生的原因是林间外界环境因子与其自 身生物学特性共同相互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