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和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林中,进行了施肥试验。施肥后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22.69%和33.7%,而未施肥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11.73%和18.3%,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实际平均下降10.96%和15.4%。试验证明,通过施肥,增强树势,能提高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抵御能力,起到间接防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云南全省云南松林区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林木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观察云南松混交林蠹害发生情况,1992~1995年经过4年的观察,混交林平均株受害率10.9%,纯林平均株受害率48.9%。混交林比纯林降低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38.0%。混交林内由于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混交林抑制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云南全省云南松林区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林木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观察云南松混交林蠹害发生情况,1992 ̄1995年经过4年的观察,混交林平均株受害率10.9%,纯林平均株受害率48.9%,混交林比纯林降低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38.0%,混交林内由于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  相似文献   

4.
松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对36株蠹害木作解析,发现纵坑、横坑切梢小蠹虫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虫种分布、虫口密度,因危害程度——枯萎木、濒死木和树木部位不同而异。林内衰弱的松树先受纵坑切梢小蠹的侵害,导致松树成片枯死主要是后来侵害的横坑切梢小蠹虫。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云南松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大量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经过四年的观察,结果混交林平均每株受害率为10.9%,纯林均株受害率为48.95,混交林比纯林的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降低38.0%,由于混交林内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了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曲靖地区松纵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1997年以来,在沾益县菱角乡和白水镇蠹害林区内设置样地,通过连续和年的观察,对小蠹虫的生活史,成虫蛀梢,蛀干危害习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组建了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通过对1000hm^2的受蠹害林区的综合防治,平均受害株率从防治前的61.5%下降到17.8%,受害梢率从34.9%下降到10.4%,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云南松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经过四年的观察,结果混交林平均每株受害率为10.9%,纯林均株受害率为48.9%。混交林比纯林的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降低38.0%。由于混交林内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了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1992~1995年在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对遭受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334hm2云南松林,进行了营林防治技术、害虫种群防治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示范和研究。通过4年的综合治理,示范林被害株率由防治前的62.67%下降到3.72%,下降率94.06%;蠹害指数由33.30下降到1.29,下降率为96.1%;对照林地34hm2的被害株率由39.03%,上升到90.47%,上升56.85%;蠹害指数由20.10上升到47.22,上升率为57.43%。挽回经济损失30.79万元,提高了云南松林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试验研究,得出小蠹虫种群预测预报方法,即通过测定云南松含水量和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来预报该虫种群密度,建立了小蠹虫种群密度与云南松含水量的回归曲线模式y=100560e^-297x,蠹害指数与林下植物我样性指数的线性回归方程y=54.6-10.98x(y〈54.6)。并根据治理试验形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囊害木为主,合理利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综合性治理措施,该研究对松纵坑切梢小蠹的预测及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试验研究,得出小蠹虫种群预测预报方法,即通过测定云南松含水量和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来预报该虫种群密度,建立了小蠹虫种群密度与云南极含水量的回归曲线模式y=100560e~297x,蠹害指数与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的线性回归方程y=54.6-10.98x(y<54.6)。并根据治理试验形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利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综合性治理措施,该研究对松纵坑切梢小蠹的预测及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 1997年以来 ,在沾益县菱角乡和白水镇蠹害林区内设置样地 ,通过连续几年的观察 ,对小蠹虫的生活史 ,成虫蛀梢、蛀干危害习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并组建了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 ,通过对 10 0 0hm2 的受蠹害林区的综合防治 ,平均受害株率从防治前的 6 1 5 %下降到 17 8% ,受害梢率从 34 9%下降到 10 4 %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对云南松、华山松危害很大的蛀干虫害。经对其生活史及种群动态的研究,根据危害程度,采用伐除蠹害木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清除Ⅲ级木,伐倒后及时刮皮处理。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使小哨林区受害株率由清理前的97%下降到21.69%;危害指数由53.35下降到9.67。  相似文献   

13.
以弥勒县的新哨和石林县的长湖受蠹害严重的林区的1000株云南松为定期观察样树,分别不同树木长势级别和受害木等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1年发生1代,且存在姐妹代现象,姐代种群占79.3%.妹代种群占18.6%.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有很强的选择性,优先攻击长势差的衰弱木.蠹害的危害从零星和簇状分布开始向大片状发展,待树木衰弱后进行蛀干危害.对蠹害木数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树木受害越重,转化为枯死木的比例越高,当树木受害等级达4级以上时,树木很难再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4.
经2001年在曲靖市麒麟区翠峰公园开展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诱虫试验,并通过不同设置时间,不同规格及饵木所在的不同堆放位置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诱杀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曲靖市麒麟区饵木的最佳设置时间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饵木直径以12-13.9cm的诱虫效果最好,堆放层数以两层为佳,其中第2层诱虫效果较好,此结果对指导饵木诱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与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大气湿度低,气候干旱,入侵严重;温度越高,小蠹发育速度越快,侵入成功率越高;云南松林立地条件差,阳坡,山脊,林缘,郁闭度低,长势弱均易曹蠹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造成小蠹虫的虫源地,上述因素是酿成云南省小蠹虫大面积危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大气湿度低、气候干旱,入侵严重;温度越高,小蠹发育速度越快,侵入成功率越高;云南松林立地条件差、阳坡、山脊、林缘、郁闭度低、长势弱均易遭蠹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造成小蠹虫的虫源地,上述因素是酿成云南省小蠹虫大面积危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纵坑切梢小蠹预测预报研究,采用聚集信息素诱集法、有效虫口基数法、云南松物候观测法进行发生期及发生量中短期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发生期及发生量的计算机测报模型。确定蠹害林分内平均受害梢率4.7%,平均受害株率5.1%,平均枯死率0.5%为蠹害林分的防治指标临界值,在此指标下,可以不进行防治;根据发生量测报方法及防治指标在小蠹发生区进行多点测报即可确定小蠹发生区、发生范围及面积  相似文献   

18.
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指标,经济阈值及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定时定位观察云南松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与云南松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确定松纵坑切梢小蠹的防治指标为:平均虫孔数0.189虫孔/株。林木平均枯死率0.52%。平均株枯梢率4.74%,有虫株率5.14%,确定昆明地区方旺林场的经济阈值为0.2151虫孔/株;并制订了适合于基层林区的多个动态经济阈值。  相似文献   

19.
不同蠹害区的蠹害木清理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综合防治中,蠹害木是清理是一重要环节。依据在轻、中、重受害云南松林区进行的蠹害木清理试验结果,一般情况下,对轻度受害区即被害标率在10%以下,蠹害指数在5以下,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对中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50%,蠹害指数在5~15,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0%左右,重度受害区,重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50%以上,蠹害指数在1以上,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20.00  相似文献   

20.
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捕食量及对纵坑切梢小蠹繁殖过程和繁殖率的影响.在室温为22~24 ℃条件下,繁殖期疑山郭公虫平均每天可捕食纵坑切梢小蠹成虫0.61±0.043头.在实验室内,先将纵坑切梢小蠹引入云南松新鲜木段,7 d后再引入疑山郭公虫成虫.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成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产卵过程形成干扰,从而导致后者繁殖率下降.疑山郭公虫幼虫可以捕食木段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各虫态,捕食率为8.3%.在野外,将疑山郭公虫成虫放到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干上,再用尼龙网将其包裹起来.研究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对树干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幼虫和蛹)的捕食率大体为10.6%.疑山郭公虫对繁殖期纵坑切梢小蠹的影响主要包括捕食繁殖期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干扰纵坑切梢小蠹繁殖过程以及捕食纵坑切梢小蠹幼虫等.研究初步认为,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种群增长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