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了亚热带基岩海岸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并用数学方法探讨了它与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相关极显著,其数量关系是细菌>放线菌>真菌,不过真菌所占的比例较泥质海岸高;(2)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差异很大,胡柚、桃形李等经济林土壤微生物多,马尾松和杨梅成林较少;(3)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4)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最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关系及反映土壤肥力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栽植杨树导致地力退化现象并不明显;在各个样地中,细菌占绝对优势,真菌最少;真菌和细菌主要分布在5~10 cm土层,放线菌主要分布在0~5 cm土层,厌氧菌主要分布在10~20 cm土层;同一微生物类群在各样地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在不同林龄的土壤中,真菌、细菌和厌氧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放线菌随林龄增加呈现高-低-高的趋势;各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关系的影响,试图了解不同间伐强度作用下土壤恢复的过程和机制,为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4种间伐强度TS0(未间伐(0.0%),1 800株·hm-2)、TS1(轻度(16.7%),1 500株·hm-2)、TS2(中度(33.3%),1 200株·hm-2)和TS3(重度(50.0%),900株·hm-2)下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特点,探讨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伐3年后,林下土壤层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显著提高,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差异显著;间伐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除过氧化氢酶(15 30、30 45 cm)、碱性磷酸酶(0 15、30 45 cm)以及脲酶(30 45 cm)以TS3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外,其他酶活性在各土层和不同间伐强度下均以TS2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土壤各层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硝化细菌最少,且TS2处理的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氨化细菌数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而与脲酶活性呈正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结论]间伐改善了林分环境、光照、温度以及林下植被的发育,提高了林下土壤酶活性并增加了微生物数量。间伐3年后的综合表现表明,中度间伐最利于杉木人工中、近熟林阶段的经营,对于改善土壤性质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小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三大类群的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pH值和全磷含量变化范围不大,土壤容重变化表现为9月略高于7月,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表现为7月高于9月;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全氮、全磷及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各理化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土壤理化性质对腐朽红松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干腐红松活立木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在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第18林班22棵腐朽红松活立木根部采集土样,带回实验室,采用传统培养法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活立木根部土壤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分布规律为:细菌数量最多,所占微生物总数量的比例为94.333%~99.986%;放线菌数量次之,所占比例为0.010%~5.590%;真菌数量最少,所占比例为0.001%~1.566%。(2)土壤真菌数量、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主要受土壤全N含量的影响,全N含量对真菌数量变化的贡献率为45.1%,对细菌和微生物总数变化的贡献率为32.8%;土壤放线菌数量主要受土壤全K的影响,全K含量对放线菌数量变化的贡献率为67.1%。通过对腐朽红松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等情况及其与理化性质关系初步研究,期望能为红松活立木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土壤管理方式对果-草人工生态系统土壤性质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猛  张健  徐雄  廖尔华 《林业科学》2006,42(8):44-49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川中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后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覆盖处理土壤蓄涵水分、保温和降温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畜粪还园处理土壤密度最小;土壤养分值以畜粪还园处理最好;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均表现出差异性,以畜粪还园处理最好;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不同土壤管理方式的生态效益以刈割覆盖和畜粪还园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川西亚高山云杉林、绣线菊-茅草群落、高山柳群落和茅草群落等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云杉针叶林群落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绣线菊茅草灌丛群落次之,茅草群落最少.但从各群落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看,其数量变化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土壤酶活性差异很大.总体上看,绣线菊茅草灌丛群落、茅草群落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酶活性均高于云杉针叶林群落;而云杉针叶林群落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很高,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土壤酶活性的角度分析清澜港红树林不同群落类型湿地土壤质量状况,为海南省红树林湿地土壤碳汇监测与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5种红树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群落类型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碳皆是榄李群落最低,且显著低于个别群落;土壤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及配施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小叶杨与不同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植物+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MF)、哈茨木霉菌(TH)和胶质芽孢杆菌(BM)作为修复菌剂,并以小叶杨为复垦植被,设置单施、混施处理进行土壤复垦。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来明确菌剂配施技术对该类型区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BM单施与AMF单施处理组最高;pH值和电导率均以AMF+BM混施组最高;土壤酶活性与菌剂种类和配施方式密切相关,各菌剂处理组的酶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AMF+BM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指数最高,为0.84。菌剂配施促进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恢复,其中,AMF+BM处理的效果最佳,酶恢复指数为238.89%,养分恢复指数为178.15%。冗余分析显示,AMF+BM处理改善了土壤p H值、全P、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土壤呼吸等指标。[结论]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配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AMF+BM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杨树人工林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笔者通过结果表明: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的数量分别下降34.38%、14.38%、56.63%,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05%。连栽导致土壤磷酸酶活性下降20.00%,脲酶活性下降11.54%,蔗糖酶活性下降29.39%,蛋白酶活性下降50.00%,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92%,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0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间,土壤细菌数量、微生物总量、蛋白酶活性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红心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红心杉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红心杉林分,其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均存在差异,林分年龄与土壤类型的交互效应均极显著。pH和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林分年龄和土壤类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全磷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红心杉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在20、40年生的变化很小,而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12.
北京西山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关系。研究表明:林地土壤密度为1.20~1.45Mg·m^-3,总孔隙度为45%~58%,非毛管孔隙度为6%~10%,通气性略差。应用压力膜仪测定和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符合Gardner提出的经验方程θv=AS^-B。林地土层厚80cm,土壤总持水量为418.77mm,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348.53mm,土壤在凋萎湿度时的持水量为34.01mm。土壤有效水范围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与土壤的凋萎湿度持水量之差,为314.52mm。土壤贮水量变化在60~180mm,远远低于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从4月下旬到6月上旬土壤的平均容积含水量为最小,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接近10%,为土壤的旱季;土壤在7月至9月上旬为最高含水量时期,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为15%~20%。其他时段的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在10%~15%。  相似文献   

13.
选取滇池湖滨带沼泽土、冲积土、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理化性质,分析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以及水田耕作和人为干扰对滇池湖滨带土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田耕作使土壤肥力下降,土质变劣;水稻田施肥带来的面源污染,是引起富营养化和滇池湿地退化的潜在因素.修堤致使滇池水位变化,湖滨带冲积土淹于水下而形成人工湿地;冲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但速效磷、速效钾快速释放,有利于种植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银杏-茶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相比,银杏茶间作模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单作模式,土壤酶活性均随着土层垂直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养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AboutSoilErosionandSoilandWaterLossZhangHongjiangCOlleg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1ig100083,P.R...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综述了地被物对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影响地被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湖南省攸县境内的不同水土保持林对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影响,本文从林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抗蚀性能和土壤抗冲性能3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测定其林地0~20 cm层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水稳定指数、渗透系数、土壤团聚体占土样百分比和抗冲指数几个指标,进而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之间的林地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土壤的物理性状来看,楠+桤木+枫香混交林的容重和孔隙度均比其他两种林分要好;从土壤的抗蚀性能来看,3种不同林分的水稳性指数大小按照大小顺序为楠+桤木+枫香混交林枫香+栾树+桤木混交林杉木+柏木+马尾松混交林,楠+桤木+枫香混交林的渗透性能优于杉木+柏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枫香+栾树+桤木混交林,且3种林分的水稳性指数与渗透系数均大于荒坡地;从土壤抗冲性能来看,土壤总团聚体占土样百分比和土壤抗冲指数按照楠+桤木+枫香混交林枫香+栾树+桤木混交林杉木+柏木+马尾松混交林的大小排列顺序,且指标均大于荒坡地。  相似文献   

19.
人工林地土壤质量指标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可用以评价人工林地土壤质量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以及综合质量指数评价等方法做了介绍 ,为评价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中保持土壤生产力标准下的指标选择、量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研究区6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定量研究,探讨土壤生化作用强度与土壤退化程度的关系及土壤退化的内在原因,旨为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对土壤生化作用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影响水平,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壤生化作用之间的相关性与生化作用强度一样可表征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