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佐楚 《水产科技》1992,(2):16-17,15
1931年广东省斑节对虾养殖面积超过十万亩,人工育苗已进入集约化、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阶段。现就当前生产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期促进我省斑节对虾养殖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刀额新对虾(又称沙虾)适应的盐度很广,能在盐度35‰的海水直至接近淡水的水域中生长。福建省龙海市很早就有在九龙江口稻田养按虾的传统习惯,但苗种来源主要是靠天然纷苗的方法,产量很低。我们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展刀额新对虾人工育苗及养成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在此基础上,于95-97年开展该品种工厂化人工育苗研究,连续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摸索出一套利用原有对虾育苗室进行刀额新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的技术工艺。三年来,共培育出刀额新对虾苗种7817万尾,供低盐度水域池塘养成用,育苗成活…  相似文献   

3.
我省于八十年代开始人工养殖对虾。由于工厂化育苗和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对虾养殖业发展很快,到1992年,对虾养殖面积已达20多万亩。目前全省已有一大部分虾池由粗放型和单一化养殖,改为集约化和多季生产,产量大幅度上升。同安、诏安、漳浦、宁德等地已有万亩高产虾池,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几年也有不少虾农仅着眼于眼前的经济效益,有的盲目投饵,造成饵料浪费;  相似文献   

4.
1988年5月8日—28日,我们在黄骅县水产资源增殖站利用带有加温管的室外海水高位水池进行了“中国对虾人工育苗试验”。共育出0.7cm以上虾苗1000万尾,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出苗13.3万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5月初,中国对虾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正进入高潮,室内所有育苗水池已被占用。  相似文献   

5.
<正> 对虾工厂化育苗,最近一二年进展比较快,特别是山东,干劲足,气魄大,成绩显著,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我省对虾工厂化育苗刚刚起步,为学习外省对虾工厂化育苗的经验,于1981年8月26日~9月11日,由吴业纲副所长率领对虾组的同志,就对虾工厂化育苗的设施和工艺,育苗水平和进展,考察学习了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以及山东省乳山县对虾育苗场、荣成县俚岛和石岛对虾育苗场等单位。由于各单位的热情接待,大力支持,学得了许多宝富的经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虾人工育苗始于五十年代末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对虾种苗生产的主要技术关键。从一九八○年起,全国大部份地区由原来土池育苗发展到工厂化育苗。一九八一年,对虾育苗工作又取得新的进展,多数地区达到了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过程包括幼体培育、饵料、水质、防病治病、日常管理等几个主要内容。为使工厂化育苗工作日趋合理、完善,效益不断提高。我们将工厂化育苗的有关技术知识进行介绍: 一、亲虾1.产卵前人工越冬亲虾的处理人工越冬亲虾可以在人为控制下按我们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是继对虾、贝类工厂化人工育苗之后,又一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的全人工育苗。由于工厂化河蟹育苗与对虾、贝类的工厂化育苗在生产工艺流程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对河蟹育苗工厂的供水设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本文结合一万m‘水体(即河蟹育苗池总容水量)河蟹育苗工厂的生产实践.谈一下供水、供热、供气设计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1.海水供水系统设计1.l海水最大供水量确定河蟹幼体的发育主要经过蚤状幼体l~5期,到大眼幼体即可上市销售。幼体发育前期,一般不换水,从蚤状幼体第3期开始换水,换水量为地水的25…  相似文献   

9.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人工育苗在广东已进入集约化、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阶段,为对虾养殖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苗种基础。现从亲虾的选择和催熟、育苗水质、加温和充气、饵料、病害防治等几个技术环节进行探讨,以祈抛砖引玉达到虾苗质优价廉,使斑节对虾养殖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祖国各地     
南方多种对虾工厂化高产育苗研究通过鉴定由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承担的“南方多种对虾工厂化高产育苗”项目,最近在深圳市科委主持下通过了技术鉴定。科研人员根据南方的对虾资源和气候特点,在1980至1985年,对南方主要经济对虾进行了较系统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及亲虾培育技术研究,先后成功地培育了近缘新对虾、布氏新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8种;其中,近缘新对虾,布氏新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育苗,属我国首次获得成功。另外,近缘新对虾,墨吉对  相似文献   

11.
(一) 1982年秋天,日照市水产研究所还是个无资金、无技术,一穷二白早就“断奶”的“弱病儿”。 宋全山,这个刚刚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的高材生,怀着报效家乡、报效大海的满腔热血迈进了水产研究所的大门。 当时日照的水产育苗绝大部分是自然育苗,经济效益低下。宋全山决心寻求一条人工育苗的新路子。 道路从调查沿海理化生态开始。1986年冬天,他起早贪黑,有时全天24小时观察冰下对虾的生活习性,测量出两万多组数据。人跑瘦了,手冻肿了,而当他经过分析后发现,中国对虾有在冰下越冬的可能时,他心里却异常的热乎。于是,他又开始研究对虾室外越冬技术。 1987年9月,宋全山又大胆地将具有广阔养殖开发前景的真鲷鱼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作为自己的攻关课题。冬去春来,整整3年,每一个环节都写出10万字的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他的实验成功了,培育出真鲷鱼苗种480多万尾,并顺利通过了专家鉴定。他的实验单位育苗量  相似文献   

12.
对虾放流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中国对虾是我国开展种苗放流试验的首选对象,一方面日本1964年开始在濑户内海进行了日本对虾种苗放流试验,70年代初开始规模性放流,并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对虾生命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就对其渔业生物学、种群动态和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70年代末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日臻完善,为开展种苗放流试验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中旬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下营增殖站首先在莱州湾潍河口进行了对虾种苗放流试验,共放流体长30mm种苗370万尾。1982~1984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象山港进  相似文献   

13.
<正>沧州沿海现有育苗企业110多家,工厂化育苗养殖水体70余万米3,海水池塘、盐田汪子养殖面积30余万亩,多以养殖南美白对虾、梭子蟹为主。多年来对虾、梭子蟹池塘养殖出现了养殖产量不稳定、养殖经济效益下滑的状况。2020年临港海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始进行石斑鱼苗的工厂化繁育生产,2021年在日本对虾养殖池塘布设网箱养殖石斑鱼并获得成功,实现了同一池塘养殖两茬日本对虾、接力养殖石斑鱼的多品种养殖,鲜活石斑鱼销往北京、天津等城市,养殖效益得到明显提升。现将该养殖模式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为发展我省对虾养殖事业,对虾人工育苗是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今年,省所海水养殖室对虾组在室主任的带领下,深入海兴养殖场,结合对虾养殖生产,协助养殖场培育对虾苗种,成功地育出虾苗168万尾,满足了养殖场的苗种需求量。育苗工作是在边建育苗设施边进行孵化培育的情况下进行的。育苗过程中遇到了水质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1984年突破了河蟹海水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基础上,1985~1986年期间重点探索了利用对虾育苗室进行河蟹早批育苗的生产工艺,并获得成功,从而为对虾育苗设施的综合利用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文登市小观镇育苗厂,利用东方对虾亲体进行夏季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1500尾亲虾共育幼苗2000万尾,这一成果填补了东方对虾育苗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为对虾人工养殖开辟了新途径。东方对虾育苗一般在冬季进行,夏季人工育苗在育苗领域尚属新课题,夏季育苗亲虾发病率高,并且水温如控制不得当,产卵时间难以达到预定要求。对此,为攻克夏季育苗技术难关,为虾农提供二荐养殖苗源,这个厂与科研部门协作,在二荐育苗上下功夫,早在冬季,他们就备下了1500尾对虾做夏季育苗亲体,将亲虾放人室内暂养池内,严格控制水温,使水温始终保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山东南部沿海裙带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利用大水体,深水对虾育苗池进行裙带菜常温育苗,采取控光,稳定水温等技术,培育1500个苗帘,平均出苗量37.68株/cm。1992年12月,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是鲁南地区裙带菜大规模人工育苗的首次成功,技术成果属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种类和渔业对象,也是出口创汇的名贵海产品,并已成为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自50年代开始,国内进行天然苗种的池塘养殖,80年代进行生产性人工育苗的研究,到90年代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梭子蟹生产性育苗和全人工育苗技术,但多将幼体培育到大眼幼体后就出售,往往造成养殖成活率过低,严重影响其养殖生产。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所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下口新星育苗场合作,于2001年开始进行三疣梭子蟹大规格苗种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以为三疣梭子蟹海捕资源的减少和全面扭转对虾养殖因病毒疾病等…  相似文献   

19.
—————— 山东日照市自6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对虾人工育苗,1991年,国家计委和农业部批准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对虾亲虾人工越冬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日照市以此为契机,作为渔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加大育苗生产力度,坚持“以名优为主线,以科技为先导”,并从单一的对虾迅速拓展到对虾、扇贝、河蟹等海淡水苗种的综合性育苗生产,成为一大特色产业,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市内海淡水养殖生产,而且大量供应外地省、市,成为全国四大育苗基地之一。 日照市先后投入几千万元,进行工厂化育苗“硬件”建设,改、扩和新建一批设施先进的育苗设施,建立了水质监测中心、饵料培养、生物化学分析及水、电、热配套设备,完善课题攻关研究机构,提高了育苗生产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水产育苗场已达33处,年繁育海淡水优质苗种140多亿尾(粒),其  相似文献   

20.
从1980年开始,经过四年的努力,在上海地区用盐卤制或海水培育对虾苗已告成功。1983年的育苗量已达352.7万尾,平均每吨水体出苗6.8万尾,但育苗成本比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育苗量,现就育苗中的饵料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目前,上海地区在对虾人工育苗过程中,从对虾溞状一期开始投喂单胞藻,溞状二至三期投喂轮虫,糠虾一期开始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对虾幼体需要摄食大量轮虫时,而轮虫的生产却没有达到高峰;当轮虫需要摄取大量单胞藻时,而单胞藻却供应不上。因此,一定要以较大的精力和设备从事单胞藻和轮虫的培养,以适应大规模生产对虾苗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