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油菜秸秆还田对不同水稻品种秧苗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油菜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为主处理,水稻品种为副处理,分析油菜秸秆不还田、覆盖还田以及翻埋还田对宜香优2115和德优4727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不同水稻品种在油菜秸秆翻埋还田处理下均表现为,秧苗前期的分蘖数、根长、叶面积指数及地上部分干重低于对照与秸秆覆盖还田;相同还田方式下,德优4727在所有观测时期的分蘖数、根长、叶面积指数及地上部分干重均高于宜香优2115。[结论]秸秆翻埋还田造成水稻僵苗,由于不同水稻品种对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不同,为适应机械化操作,生产上应推广适宜秸秆翻埋还田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是促进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式,也对提升农田地力有较好效果。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秸秆还田水平和两种水分管理方式的两因子田间定位试验,于定位试验开展后的第5年通过测定早稻和晚稻季稻田土壤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动态、植株吸氮量动态以及收获期主要土壤肥力因子、水稻产量和植株各部分氮素累积量,分析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制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p H,长期淹水较之间歇灌溉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氮肥用量一致条件下,早稻季秸秆还田降低了分蘖期土壤氮素有效性,导致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显著下降,且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下降2.0~7.6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晚稻季秸秆还田提高了生育期内土壤氮素有效性,显著提高了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增加水稻产量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提高8.6~13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早稻季秸秆还田配合长期淹水灌溉将加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下降。双季稻稻田实行间歇灌溉下的早稻季秸秆不还田、晚稻季秸秆全量还田(6 t/hm2)有利于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农田水分管理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砷污染农田中生长农作物吸收砷的影响,在某一砷污染农田的水稻-油菜连作系统中设置稻季淹水灌溉与湿润灌溉和稻季秸秆还田与油菜季秸秆还田双因素试验,分析不同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水稻和油菜各器官中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籽粒中砷含量明显低于水稻谷物;稻季湿润灌溉水稻籽粒及茎叶中砷含量低于淹水灌溉,前者为后者的47.59%~48.30%和6.43%~13.36%;稻季水分管理方式对后续作物油菜籽粒砷积累影响不明显。水稻秸秆在油菜田还田处理的水稻籽粒中砷含量低于油菜秸秆在水田还田处理的水稻籽粒,但秸秆还田时间对油菜籽粒中砷含量影响不明显。分析表明,湿润灌溉土壤水溶性As(Ⅲ)和As(Ⅴ)总量及As(Ⅲ)/As(Ⅴ)的比例都显著低于淹水灌溉。研究认为,湿润灌溉和水稻秸秆油菜季还田可降低农产品中砷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豫南地区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有利于延长小麦生育期,增加有效分蘖数量和提高产量,其中以秸秆覆盖还田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更好的秸秆还田方式,2010年浦东新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前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苗期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作为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方式,在生产中可全量还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再加入碳铵或腐熟剂均能促进水稻前期生长,并能更好地促进水稻后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水稻秸秆还田作业工序、降低作物成本、提高水稻秸秆还田效率,在浅旋灭茬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特别是全量还田,不仅对小麦出苗影响较大,造成成苗率低、基本苗数少,而且苗体素质较差、抗寒性弱,最终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导致小麦减产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秸秆还田量以在半量(即每667m~2还田量350kg)以内为宜,且须适时镇压麦田,预防寒潮侵袭。  相似文献   

7.
试验设置了麦稻秸秆全量粉碎两季均还田、小麦秸秆一季全量粉碎还田而水稻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而水稻秸秆一季全量粉碎还田、麦稻秸秆两季均不还田周年对比试验,测定了不同还田方式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的变化及对水稻、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结构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水稻、小麦轻简丰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小麦—水稻轮作秸秆还田保护性耕种技术体系。试验证明,通过连续3—5年小麦、水稻全量粉碎还田,土壤理化性状会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持续供肥能力稳步上升,水稻、小麦产量、品质必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8.
麦秆还田与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秆还田与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发生数、穗数、LAI在水稻生长前期均小于秸秆不还田,在水稻生长后期,麦秆还田对水稻生长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增高、LAI增大。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氮肥运筹方式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同时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互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最高产量出现在秸秆还田T1(5∶5)处理组合,即在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为5∶5时产量最高,在不还田下也是同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油菜机收后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栽培水稻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的生物性状及经济性状,为解决油菜秸秆禁烧实现综合利用提供途径。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稻麦两熟是我国面积最大种植方式,水稻秸秆还田是一种便捷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还田后在雨露水浸提以及自身腐解释放化感物质会对周围作物产生化感作用.为了给水稻秸秆还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近年来水稻秸秆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从秸秆还田化感物质释放方式、秸秆中化感物质分离鉴定、水稻秸秆主要化感物质、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化感效应、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中后期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研究进展,并对水稻秸秆还田化感作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水稻秸秆还田应用腐熟剂试验示范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水稻秸秆还田应用腐熟剂试验示范,初步探索水稻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和对水稻经济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考察秸秆腐熟剂对水稻秸秆腐熟程度的影响,为大田进一步推广秸杆腐熟还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能有效加快水稻秸秆催腐速度,促进禾苗生长发育;秸秆还田处理产量明显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增幅在3.63%~11.29%,秸秆还田+腐熟剂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226-22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及不同基追比的施肥效果,为秸秆还田下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重。氮肥用量一定时,分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水稻增产效果最好,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氮、磷吸收影响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分2次施用有利于磷素吸收,分3次施用有利于氮素吸收。  相似文献   

13.
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对秸秆还田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对秸秆还田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氨挥发排放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尾水灌溉显著提高了稻田田面水NO_3~--N浓度和田面水pH,并显著提高了产量、植株吸氮量和土壤脲酶活性。与清水灌溉处理相比,不施氮肥时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可使秸秆还田稻田氨挥发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35%;正常施氮时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增加了秸秆还田稻田氨挥发排放总量,但由于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因此单位产量氨挥发排放量有所降低。由此可见,秸秆还田稻田利用生活污水尾水灌溉,不仅可消纳净化生活污水、替代部分氮肥,还可增加水稻产量、降低单位产量稻田氨挥发排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河北滨海稻区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最适的化学肥料施用体系,达到肥料减量和土壤培肥目的。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施肥方案:T1(常规施肥)、T2(减施氮肥5.74%,减施肥料19.97%)、T3(减施氮肥15.02%,减施肥料25.84%)、T4(减施氮肥20.88%,减施肥料34.01%)等4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结合不同减量化施肥方案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模式下,减量化施肥处理均未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负影响,并且保障了水稻产量;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含量相比还田前有所提高,相比于T1处理,减量施肥处理组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15%~24%,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12%~21%,碱解氮和速效磷未形成显著性差异。其中T3处理组,水稻最高分蘖数、分蘖生长速率、有效穗数、结实率都显著提高,株高和千粒质量并未表现显著差异,水稻最终产量提高了17.14%。因此,在冀东水稻种植地区,秸秆还田与减量施肥T3(减施氮肥15.02%,减施肥料25.84%)的配施方式是该地区最优减量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6.
稻麦两熟系统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基于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稻麦两熟系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稻麦两熟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近20年的文献数据,使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长江流域稻麦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稻麦产量,但是,水稻产量的响应程度要显著强于小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小麦秸秆还田量大于3 750 kg·hm~(-2)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降低小麦产量,而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在长江流域,小麦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基肥N肥以尿素形态施用下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但以复合肥形态施用下小麦产量对水稻秸秆还田的响应不显著。在稻秸还田条件下,全生育期N肥用量大于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降低;N肥用量不超过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全生育期P肥最适用量为40~60 kg·hm~(-2),在此条件下,秸秆还田均能显著增加稻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30 g·kg~(-1)时,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但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如大于30 g·kg~(-1))时,水稻秸秆还田却降低了小麦产量。旋耕显著降低了稻秸还田下小麦产量,但其他耕作方式却能够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正效应。此外,麦秸还田下,水稻产量在不同栽培方式间也存在差异。[结论]秸秆还田能够增加稻麦产量,但还田效益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特点、土壤本底条件、耕作栽培及水肥管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典型的砂质壤土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灌溉方式(淹灌和有氧灌溉)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3因素裂区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氮素积累、结实期(抽穗和成熟期)氮素转运与利用、稻谷产量及成熟期稻田耕层(0~20 cm)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作用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的,同一水氮管理下,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32.9%和7.5%~45.3%,增产7.3%~18.5%,各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脲酶活性提高4.8%~9.7%;同一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处理下,相比于淹灌处理,有氧灌溉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并能提高多数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及脲酶活性;同一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产量、各器官(除2017年成熟期的穗外)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土壤脲酶活性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先增加,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这些指标反而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有氧灌溉与配施150 kg/hm2氮肥的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结实期土壤耕层脲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发展早种稻和直播稻生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农业生产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种植方式、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其生理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发展早种稻和直播稻生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农业生产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种植方式、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其生理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秸秆半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两种方式对后茬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半量还田对水稻的增产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