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探明湖南省郴州市典型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选取郴州市8个典型土壤剖面,通过查阅资料、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的划分标准,确定其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结果表明:8个典型供试土壤剖面含有暗瘠表层、淡薄表层、黏化层、低活性富铁层、雏形层5个诊断层,铁质特性、铝质现象、准石质接触面、土壤水分状况(常湿润、湿润)、土壤温度状况(热性)5个诊断特性与现象;由此检索出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4个土纲;湿润富铁土、湿润淋溶土、常湿雏形土、湿润雏形土、正常新成土5个亚纲;黏化湿润富铁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酸性常湿雏形土、铁质湿润雏形土、湿润正常新成土6个土类;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红色铁质湿润淋溶土、铁质酸性常湿雏形土、红色铁质湿润雏形土、普通铁质湿润雏形土、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7个亚类;黏壤质硅质混合型酸性热性—普通铁质湿润雏形土等8个土族;建立了上洞系(43-CZ01)、五一系(43-CZ02)等8个土系。此研究实现了郴州市典型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土壤水分状况提出建议;增添了郴州市多种类型土壤的基础属性信息,为土壤调查制图和农业生产指导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围山花岗岩母质发育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湘东大围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由花岗岩母质发育的6个土壤剖面的成土条件及其理化性质,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检索出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结果表明:供试剖面包含了暗瘠表层、低活性富铁层、黏化层等10个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位于淋溶土、富铁土和雏形土3个土纲,常湿雏形土、湿润富铁土、湿润淋溶土和常湿淋溶土4个亚纲,酸性常湿雏形土、简育湿润富铁土、酸性湿润淋溶土等6个土类,腐殖酸性常湿雏形土、普通简育湿润富铁土、红色酸性湿润淋溶土等6个亚类;按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建立了黏质高岭石型酸性热性–普通简育湿润富铁土、砂质硅质混合型热性–红色酸性湿润淋溶土、黏壤质硅质混合型温性–腐殖酸性常湿雏形土等6个土族和红山系(43–LY03)、泥坞系(43–LY04)、樱花谷系(43–LY10)等6个土系。  相似文献   

3.
湘东地区板岩红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湘东地区板岩红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选取该地区7个由板岩母质发育的典型红壤土壤剖面,在对其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及其理化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检索出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据此确定了其在中国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剖面的位置分别为:淋溶土、雏形土、富铁土和新成土4个土纲,湿润淋溶土、湿润雏形土、湿润富铁土和正常新成土4个亚纲,酸性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雏形土、黏化湿润富铁土和湿润正常新成土5个土类,普通酸性湿润淋溶土、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普通铝质湿润雏形土、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和石质湿润正常新成土5个亚类;按照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建立了黏壤质硅质混合型酸性热性—普通酸性湿润淋溶土等6个土族和高升系等7个土系(43-CS16)。  相似文献   

4.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填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空白,对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海拔下10个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后,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将样区内土壤剖面划分为简育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雏形土和铁质干润雏形土4个土类;进一步划分为普通简育干润淋溶土、普通铁质干润淋溶土、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石质铁质干润雏形土、其他简育干润雏形土5个亚类。并将分类结果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及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进行参比。  相似文献   

5.
在土壤学领域里,无论国际交流,或引用国外文献、国外软件,或从事土壤科研、教学和生产都离不开土壤系统分类.本研究依据所积累掌握的黑龙江省大庆市土壤资料,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进行检索,建立了大庆市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系统.将大庆地区土壤分为5个土纲,即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雏形土、新成土土纲,新成土土纲是其中的1个土纲,在新成土土纲中又可以分为2个亚纲,即沙质新成土、冲积新成土.本研究主要从生境条件、形态特征、性状、生产能力、典型剖面等几个方面介绍石灰干润沙质新成土、普通干润沙质新成土、斑纹干润冲积新成土、斑纹湿润冲积新成土,为土壤的科研、教学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渝东北中山区典型土壤的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渝东北中山区(海拔>800 m)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域8个典型土壤样点,通过剖面挖掘、野外观测和分层样品分析等方法,明确供试剖面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检索出上述典型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探讨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中的归属,并与发生分类进行参比。结果表明,在8个供试土壤剖面中,除旱地外,林地及牧草地土壤具有淡薄表层,在坡度较小和土壤侵蚀较弱的情况下土壤大都可以形成黏化层,碳酸盐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均符合碳酸盐岩岩性特征,海拔800 m以上土壤符合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8个供试土壤剖面分别被划归3个土纲(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3个亚纲(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正常新成土),3个土类(钙质常湿淋溶土、钙质常湿雏形土、湿润正常新成土),5个亚类(腐殖钙质常湿淋溶土、普通钙质常湿淋溶土、腐殖钙质常湿雏形土、普通钙质常湿雏形土、石质湿润正常新成土),其中,被划归为淋溶土土纲的剖面数量最多(共4个剖面),说明该区域土壤淋溶作用明显。黄棕壤、棕壤、黄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亚类均参比到了CST的钙质常湿淋溶土土类,黄棕壤性土和山地灌丛草甸土亚类均参比到了CST的钙质常湿雏形土土类,棕壤性土亚类参比到了CST的湿润正常新成土土类。按照土族和土系的划分标准,8个供试土壤剖面建立了8个土族,划分出8个土系。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武夷山土壤垂直带中6个代表性剖面,在野外观察、样品采集、室内测试基础上,测定了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武夷山土壤的主要发生特性随海拔高度呈规律性的变化;在研究了土壤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检索了土壤系统分类名称,本区土壤分布垂直带谱的亚类从下到上依次为黏化富铝湿润富铁土、强度铝质湿润淋溶土、普通简育常湿雏形土、普通铝质常湿雏形土、石质铝质常湿雏形土和石质简育常湿雏形土。  相似文献   

8.
对河南省正阳县典型土壤进行了分析与检索,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分别归属为淋溶土、变性土和雏形土3个土纲;湿润淋溶土、湿润变性土、湿润雏形土3个亚纲;简育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雏形土3个土类;斑纹简育湿润淋溶土、普通简育湿润变性土、斑纹简育湿润雏形土、漂白简育湿润雏形土4个亚类;兰青系、张庄系、祁庄系、郭楼系、智庄系5个土系.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儋州市砖红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归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海南省儋州市典型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以该市砖红壤地区4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成土条件调查,并分层取样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4个土壤剖面归属于铁铝土、富铁土和淋溶土3个土纲、湿润铁铝土、湿润富铁土和湿润淋溶土3个亚纲4个土类4个亚类,并分别对应到相应的4个土系;儋州市砖红壤在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体系中并不呈简单的对应关系,系统分类的划分指标要求更严格,分类更标准。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富铝化土壤的诊断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浙江省发育于不同母质上的15个富铝化土壤的诊断特性,并探讨了这些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地位。结果表明,这些土壤可分属于3个土纲(富铁土、淋溶土和雏形土),4个亚纲、8个土类和11个亚类。后对土壤分类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浙江省发育于不同母质上的15个富铝化土壤的诊断特性,并探讨了这些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地位.结果表明,这些土壤可分属于3个土纲(富铁土、淋溶土和雏形土),4个亚纲、8个土类和11个亚类.文后对土壤分类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汉中盆地土壤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系统分类体系和数值分类方法对汉中盆地土壤进行研究表明,发育在不同母质和海拔高度土壤,剖面形态、发生特性和成土过程均存在明显差异,应在土类以上的等级上区分开来:其中发育在粘黄土母质上的土壤为淋溶土纲、铁质湿润淋溶土土类;发育在基岩风化物母质上的土壤为富铁土纲、粘化湿润富铁土土类;分布在中山区暖温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淋溶土纲、简育湿润淋溶土土类。  相似文献   

13.
章明奎 《农学学报》2021,11(12):53-57
国内外文献中有关土壤黏化作用可分为淀积黏化、残积黏化和次生黏化等3种,但淋溶土鉴定的诊断层——黏化层的形成只涉及淀积黏化作用和次生黏化作用2种。中国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土壤脱硅富铁铝化明显、土壤铝饱和度高、黏粒矿物中有较多的1:1型矿物,多数情况下难以发生淀积黏化作用。而次生黏化作用一般发生在温带地区,其气候条件主要为半干润。因此,除一些石灰性母质发育的土壤外,南方山地丘陵地区一般不具备淋溶土形成的成土环境。而该区某些土壤上下层质地的差异常常是漫长历史时期表蚀的结果,把这类上下质地差异的土壤划归为淋溶土不符合土壤发生分类原则。建议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的黏化层定义中参照美国土壤分类系统中黏化层的定义,把盐基饱和(即盐基饱和度大于50%)作为鉴定黏化层的一个指标,避免在土壤调查中夸大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淋溶土的出现范围,以解决南方山地淋溶土与雏形土鉴定上的不确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湘中南丘岗地区土壤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湖南省中南部丘岗地区11个土壤剖面,研究其土壤成土环境和形成特点。结果表明,该区土壤质地以黏土为主,土壤黏粒淋溶明显,黏化过程较强,各剖面表现出铁游离度高、活化度低的特点,处于中度富铁化过程。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了供试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其中原发生分类中的红壤(04、22、23号剖面)属普通强育湿润富铁土;红壤(07、13号剖面)属网纹简育湿润富铁土;菜园土(19号剖面)属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紫色土(20号剖面)属酸性紫色正常新成土;粗骨土(21号剖面)属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石灰土(01号剖面)属普通钙质湿润雏形土;紫色土(16、17号剖面)属斑纹紫色湿润雏形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湖南省东部大围山不同海拔地区由板岩风化物发育的3个土壤剖面的成土环境和发生特性,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选定了淡薄表层、雏形层、低活性富铁层、铁质特性、盐基饱和度、腐殖质特性为土壤剖面的诊断层和主要诊断特性,确定不同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结果表明:大围山不同海拔地区由板岩风化物发育的3个剖面的土壤质地为壤土、黏壤土;土壤剖面的Ba值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说明高海拔地区的土壤淋溶作用要强于低海拔地区。根据选定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大窝系(剖面LY-25)属于粗骨壤质硅质混合型酸性热性-红色铁质湿润雏形土,白面石系(剖面LY-26)属于粗骨黏质高岭石混合型酸性热性-普通简育湿润富铁土,榴花洞系(剖面LY-27)属于粗骨壤质硅质混合型热性-铁质酸性湿润淋溶土。  相似文献   

16.
应用系统分类体系和数值分类方法对汉中盆地土壤进行研究表明,发育在不同母质和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形态、发生特性和成土过程均存在明显差异,应在土类以上的等级上区分开来:其中发育在粘黄土母质上的土壤为淋溶土纲、铁质湿润淋溶土土类;发育在基岩风化物母质上的土壤为富铁土纲、粘化湿润富铁土土类;分布在中山区暖温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淋溶土纲、简育湿润淋溶土土类。  相似文献   

17.
广西紫色土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理论、方法和标准,结合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数据,研究了广西紫色土剖面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系统分类。结果表明,广西紫色土是强烈的物理、化学风化及侵蚀作用于紫色砂岩、砾岩、泥岩和页岩的结果,其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多属块状结构,质地以砂壤为主;其自然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均处于中上水平,但在植被遭到破坏及经开垦后,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明显下降,pH值变幅较大,呈强酸至弱碱性;广西紫色土可划分为雏形土和新成土2个土纲、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2个亚纲、紫色湿润雏形土和紫色正常新成土2个土类以及表蚀紫色湿润雏形土、耕淀紫色湿润雏形土、酸性紫色正常新成土等9个亚类。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理论、方法和标准,结合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数据,研究了广西紫色土剖面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系统分类.结果表明,广西紫色土是强烈的物理、化学风化及侵蚀作用于紫色砂岩、砾岩、泥岩和页岩的结果,其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多属块状结构,质地以砂壤为主;其自然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均处于中上水平,但在植被遭到破坏及经开垦后,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明显下降,pH值变幅较大,呈强酸至弱碱性;广西紫色土可划分为雏形土和新成土2个土纲、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2个亚纲、紫色湿润雏形土和紫色正常新成土2个土类以及表蚀紫色湿润雏形土、耕淀紫色湿润雏形土、酸性紫色正常新成土等9个亚类.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质量、土壤侵蚀和农业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方法】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近几十年来开垦的边缘绿洲区4种土类中(砂质新成土、正常干旱土、旱耕人为土和干润雏形土)采集49个农田表层土样(0~10 cm),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与土壤团聚体形成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结果】除干润雏形土外,大部分土壤粒级组成以沙粒为主;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5.88±2.52)g•kg-1,4种土类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为4.75~10.51 g•kg-1,以砂质新成土最低,干润雏形土最高;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84.7~164.8 g•kg-1,随土壤粘粉粒和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土类>0.25 mm的干团聚体平均变动在65.2%~94.6%,干团聚体组成以>5 mm的大块状团聚体(土块)为主,平均重量粒径(DMWD)变动在3.2~5.5 mm;>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变动在23.8%~45.4%,团聚体破坏率(PAD)为52.4%~66.8%,团聚体组成和特征有利于抵抗土壤风蚀,但稳定性差,灌溉后易于分散、沉实板结、通透性差。土壤粘粉粒、有机碳、碳酸钙及铁铝氧化物均对团聚体的形成有显著作用,以土壤粘粒和细粉粒作用最大,有机碳和碳酸钙作用次之;但有机碳和碳酸钙对团聚体的稳定性较粘粉粒的影响更为明显。退耕种植多年生苜蓿后,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显著增加。【结论】对生态脆弱的边缘绿洲区新垦土地,退耕还草或推行草粮轮作,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风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北京卧佛寺地区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根据1995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卧佛寺地区土壤的诊断层为淡薄表层、雏形层,诊断特征为温性土壤温度状况、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落叶有机土壤物质、铁质特性、盐基呈饱和状态.该土壤应属雏形土纲、干润雏形土亚纲、铁质干润雏形土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