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2.
3.
【目的】控制和降低运输与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是目前双孢蘑菇保鲜的重点。研究麦角硫因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褐变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分析褐变与能量代谢关系,为控制褐变和延长其保质期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双孢蘑菇品种AS2796喷涂浓度为0.12 mmol·L-1的麦角硫因溶液,对照组采用超纯水处理,于4℃低温下贮藏17 d,贮藏时定期测定其褐变度、菌盖白度、丙二醛含量(MDA)和能量相关物质(ATP、ADP、AMP含量)、能荷及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H+-ATPase、Ca2+-ATPase等线粒体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双孢蘑菇的褐变度和MDA含量逐渐增加,菌盖白度不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麦角硫因处理延缓了MDA含量和褐变度的上升及菌盖白度的下降,保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有效抑制了双孢蘑菇菌盖表面及内部组织的褐变。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ATP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最低点(贮藏第17天)也高于0.6 mg·g-1。整个贮藏期间,双孢蘑菇的ADP和AMP含量逐渐上升,处理组的AT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DP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能荷值不断下降,但处理组双孢蘑菇的能荷值始终略高于对照组。表明麦角硫因处理延缓了双孢蘑菇采后ATP含量的下降,提高了ATP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较高的能荷水平。麦角硫因处理的双孢蘑菇SDH、H+-ATPase和Ca2+-ATPase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CO酶活性在贮藏前期(第5天)和贮藏末期(第17天)相较于对照组也有所提升,从而维持了更好的线粒体功能,保证了ATP的高效合成。【结论】麦角硫因处理明显抑制了双孢蘑菇采后褐变,且其对褐变的抑制作用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5.
大豆蛋白的开发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 ,大豆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大豆是人类比较理想的营养氮源 ,其蛋白质含量较高 (约 4 0 % ) ,豆粕蛋白质含量在4 5 % - 48%之间 ,是一种全价蛋白 ,其营养效价为6 5。大豆蛋白的消化吸收率在 84 % - 98%之间 ,可以直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随着 相似文献
6.
7.
固定化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化酶是酶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有利于实验酶的重复使用及产物与酶的分离,将酶工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极大地促进了酶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综述了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总结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微胶囊技术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微胶囊技术的原理,概述了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却法、空气悬浮法、凝聚法、挤压法及很有应用前景的包接络合法,同时介绍了食品工业中微胶囊化香料和风味料、微胶囊化酸味剂、微胶囊化酶制剂及微胶囊化防腐剂等具有开发前景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乳酸菌赋予发酵食品较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因此在发酵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对乳酸菌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乳酸菌发酵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乳酸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感官分析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官分析技术在食品工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营养,涉及新产品开发、产品的质量控制等领域,同时应用感官分析技术可以对同类相关产品进行分析比较,为产品的改良提供参考依据.介绍了感官评价的定义、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金针菇菌渣提取液对双孢蘑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采用常温浸提和加热浸提2种方式制备金针菇菌渣提取液(分别记为RDT和HDT)处理双孢蘑菇覆土,并设清水对照,检测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利用国际上通用的蛋白质营养评价方法对双孢蘑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DT处理的双孢蘑菇子实体的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CRAA)、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和营养指数(NI)均高于对照;HDT处理的双孢蘑菇子实体的各项指数除化学评分(CS)外也均高于对照,说明金针菇菌渣提取液处理的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营养价值高于对照。因此,双孢蘑菇生长过程中喷施金针菇菌渣提取液,有利于子实体蛋白质营养成分的积累,提高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针菇液体培养生产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菌株、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对金针菇菌丝体产量和金针菇多糖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金针菇胞外多糖进行了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金针菇12号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0~11 d时金针菇菌丝多糖含量和金针菇菌丝体产量最高,金针菇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紫外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分离的金针菇胞外多糖为一种含β-型吡喃糖苷键的纯多糖。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对金针菇胞外多糖的主体结构影响不明显,均有相似的多糖特征峰和β-型吡喃糖苷键吸收峰。但采用玉米、黄豆等配制的培养基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金针菇多糖。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金针菇发酵过程中菌丝产量、还原糖、总糖、pH、氨态氮与发酵时间的动态关系,并在选定条件下确定了最佳发酵时间。结果表明,在发酵前期,总糖含量下降,72h后总糖含量有所回升;pH值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变化不大;还原糖第60h下降到37mg/mL;氨态氮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上升均势,菌丝产量发酵到48h最高,为12.47g/L;由此确定最佳发酵时间为48h。 相似文献
14.
色泽是金针菇的重要性状之一,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以FL19(黄色)、8801(白色)及其后代(F1代、F2代)菌株和相应单核菌株为材料,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方法,对金针菇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通过对200个引物的筛选,获得了一个与白色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S3751800,并在亲本及其后代菌株进行了验证,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白色金针菇新品种的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15.
金针菇深层发酵滤液中游离的必需氨基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80%左右.主要积累的氨基酸为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等.氨基酸的积累情况可归纳为3个类型:第1型为苯丙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第2型为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第3型为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蛋氨酸.3个类型的共同特点是赖氨酸始终是大量积累的主要氨基酸之一以及必需氨基酸所占的百分比都很高,差异仅在个别氨基酸积累量的多少上.对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发现:(NH4)2SO4浓度和黄豆粉作氮源影响游离氨基酸的总产量和必需氨基酸所占的百分比,而不影响高含量氨基酸的种类.PO43-的浓度不同对其差异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改变金针菇生产周期长、常规消毒药剂残留量大、对人体的刺激严重等缺点。[方法]试验设置臭氧消毒+液体菌种、甲醛消毒+液体菌种、臭氧消毒+固体菌种、甲醛消毒+固体菌种4个组合处理,以甲醛消毒+固体菌种为对照研究比较了臭氧和液体菌种的应用技术。[结果]臭氧+液体菌种组合比对照菌丝长满培养袋时间短10 d左右,产量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污染率下降。[结论]液体菌种和臭氧消毒在金针菇生产上是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优化金针菇杏鲍菇复合罐头的加工工艺。[方法]以新鲜金针菇、杏鲍菇为主要原料,研究了金针菇杏鲍菇复合菇罐头的开发工艺,包括预煮工艺、杀茵工艺、调酸工艺,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出汤汁的最佳配方。[结果]试验表明,金针菇的最佳预煮温度为100℃,时间为3~5min,杏鲍菇的最佳预煮温度为100℃,时间为9min。罐头的杀菌条件为:127℃、13min最佳。罐头汤汁的最佳比例为:食盐2.O%,柠檬酸0.05%,V-c 0.03%。在此条件下生产的复合菇罐头,口感鲜嫩、质脆,与新鲜金针菇、杏鲍菇无异。[结论]研究可为金针菇、杏鲍菇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促进罐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微重力对金针菇蛋白质营养价值影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分析模拟微重力和静止栽培条件下的金针菇子实体中的氨基酸组成含量及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差异。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栽培的金针菇子实体中有14种氨基酸含量高于静止栽培处理,氨基酸总量达151.2g·kg~(-1),必需氨基酸总量81.7g·kg~(-1),比静止栽培处理的分别提高了26.32%和29.89%。模拟微重力环境栽培的金针菇必需氨基酸含量比静止栽培处理、鸡蛋白和FAO/WHO的参照标准分别提高了2.82%、8.71%和52.63%。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与营养指数6项蛋白质指标均高于静止栽培的金针菇,说明模拟微重力栽培可提高金针菇有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氨基酸组成更为合理,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9.
20.
鲜、干金针菇根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5℃低温热风干燥工艺制备干金针菇根,对鲜、干金针菇根可溶性蛋白质进行提取、盐析分离及回收率测定,以期为金针菇根的蛋白质类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鲜金针菇根干制后,总蛋白质含量稍微降低,鲜、干金针菇根干基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8.36%、26.23%;干基可溶性蛋白质提取得率及盐析回收率基本未发生变化,鲜、干金针菇根干基可溶性蛋白质提取得率分别为5.07%、4.78%,鲜、干金针菇根可溶性蛋白质盐析分离最高回收率分别达90.66%、89.78%.表明在进行蛋白质提取利用时,可以将鲜金针菇根采取低温热风干燥工艺制备成干金针菇根保存备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