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辽西樟子松树干液流运动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研究辽西防风固沙林主要造林树种樟子松的耗水特性,应用热脉冲技术,于2007年8月份观测与分析了辽西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在不同天气、不同方位和不同木质部深度的树干液流的变化,结果表明:樟子松树干液流日进程随天气而变化,晴天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两次高峰出现在10:00和14:00左右,液流速率分别为19.550、18.118cm·h-1,日累计液流量为41.08L,晴-多云天气次之,雨天最小;樟子松不同方位上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各时段、各方向液流量占该时段液流总量的比例呈不同的变化趋势;樟子松木质部不同部位输水能力差异较大,液流速率最大的位点位于15mm处,10mm次之,20mm及5mm处依次降低,且外层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比较不同研究目标和实验条件下适用的基于热技术的树干液流测量方法,展望不同热技术方法在液流测定中的应用前景,为活立木液流测量的方法选择提供参考。目前常用的基于热技术的液流检测方法包括热脉冲法、热平衡法、热扩散法、热场变形法和外热比法等5种。其中,热脉冲法通过测定热脉冲到达热电偶处所需的时间来计算液流速率,热平衡法通过加热元件输入的热量、热传导以及液流携带热量之间的能量平衡关系计算液流。而热扩散法、热场变形法和外热比法则是利用温度差值来表征树液流动产生的热场变化,进而确定液流速率和液流密度。近年来,结合相关热技术原理对已有热技术方法进行了改进,热平衡法、热场变形法和外热比法的测定精度有所提高。但热场变形法的测定过程较为复杂,外热比法的外部量规配置尚待探讨,应用并不广泛。热扩散法和热脉冲法虽然已经具备较成熟的商品化产品,但测定精度仍存在问题。液流速率的检测精度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测定液流速率时,需依据不同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液流速率的测定精度。图1表1参58 相似文献
3.
利用校准的热脉冲方法测定松树树干液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发民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31(2):167-170
树干横断面上的液流速度的总趋势是随进入树干的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也发现液流速度次层(树干8~16mm深处)高于外层(树干0~8mm深处)的情况。在土壤可利用水量最多时期,树木蒸腾耗水量与大气蒸发量成线性相关,其比率也趋于相对稳定,在05~06之间;当土壤含水量严重限制树木蒸腾耗水时,则树木蒸腾量与大气蒸发量的比值也相应降低,并且,此时木材含水量也降低,引起热扩散系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研究树干液流对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蛀干害虫侵蚀下的树干液流特征,为树干液流研究在病虫害方面的应用做初步探索。采用自主研发的热脉冲速度(HPV)茎流仪,测量行道树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银杏(Ginkgo biloba)的树干日液流,并通过生态环境参数数采仪同步测量温度、湿度及风速等环境因子。各树种健康木液流与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VPD)等因子呈显著相关(P<0.05),而受害木液流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弱,液流峰值均低于健康木。受害木与健康木之间一致性指数D分别为0.897、0.913、0.937,RMSE为8.561、4.617、2.594,MAE为5.527、3.153、1.663,表明HPV方法可以有效测量树木液流的动态变化,蛀干害虫受害木的树干日液流格局发生明显改变,对温度、湿度、VPD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5.
基于物候期的核桃树干液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F100热脉冲茎流仪对核桃树干液流按物候期进行了观测,并对其周围环境因子如辐射强度、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进行了同步监测。结果表明,核桃花期和果实成熟期,水分条件较好,液流量较大,液流速率与辐射强度和空气温度的相关性较好;果实生长期由于受到土壤水分的强烈胁迫,液流量较小,液流速率与相对湿度的偏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太阳辐射,而与空气温度的相关性则较差。 相似文献
6.
水曲柳和樟子松树干液流对不同天气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扩散法,研究了东北东部山区代表主要木材解剖构造的水曲柳和樟子松树干液流密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同步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土温、土壤容积含水量等因子。结果表明,在天气由阴到晴、由雨到晴条件下,水曲柳树干液流密度分别升高了29.85%~113.02%、68.87%~242.24%;樟子松树干液流密度在以上天气条件下分别升高了41.76%~116.48%、93.96%~883.25%。而由晴到阴天,水曲柳和樟子松树干液流密度分别减少了7.93%~43.84%、23.78%~80.03%。水曲柳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在晴—阴天气下主要由光合有效辐射决定,偏决定系数为0.55~0.84;而在雨—晴天气下,由水汽压差决定,偏决定系数在0.59~0.72之间。樟子松在晴—阴、雨—晴天气组合下,均主要由水汽压差决定,偏决定系数在0.70~0.88之间。水曲柳树干液流密度在晴—阴、雨—晴天气变化下,对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差反应较樟子松敏感。 相似文献
7.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小美旱杨耗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热脉冲对河套灌区农田防护小美旱杨(Populus popular’s)日蒸腾耗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状态下,小美旱杨的日蒸腾耗水量变化曲线呈宽峰状,随着林龄增加,日蒸腾耗水量逐渐增加,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水时日蒸腾耗水量:萌生苗日蒸腾耗水量大于扦插日蒸腾耗水量。 相似文献
8.
应用TDP技术研究油松树干液流流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应用TDP(ThermalDissipationProbe)技术对油松树干液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经过野外近1a的实地定位观测,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区油松在研究年份中除4、6、7、8月份外,土壤含水量低于10%,土壤水势小于-15MPa.油松树干液流速率与土壤容积含水量和土壤水势呈明显线性相关关系.油松在全生长期受水分胁迫影响.油松树干液流速率在7、8月份明显受气象因素影响,在5、6月份则主要受土壤水分影响,在9、10月份不同时间段分别以土壤水分或气象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在7、8月份油松树干液流速率与太阳总辐射、大气水势、空气相对湿度、绝对温度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从油松树干液流速率及影响因素的变化可以看出,油松在该研究区大部分时间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通过抚育间伐降低密度,割灌、除草降低其他植物的耗水竞争,均可能是有利于油松良好生长的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9.
运用热技术检测树干边材液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各种热技术测定树干边材液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热技术在树干水分运输格局、影响和调节树干边材液流的内外因素、基于树干液流测定值推算林分冠层导度和尺度放大以及夜间树干液流等方面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综述.目前,在运用各种热技术对林木树干液流的研究中,树干水分运输格局还需借助其他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准确测定和佐证;影响树木边材液流内外因素的协同和补偿作用还需系统研究;基于热技术测定的树干液流值进行耗水时空尺度的扩大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油松树干液流的时空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69,自引:7,他引:69
应用热脉冲式液流测定系统 (HPVR)和Delta T自动气象站 ,对华北土石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油松的液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 1年的观测 .对液流的日变化、各位点液流及最大液流位点的时空变异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分析了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液流特征 .应用SPSS系统对平均液流速度和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表明 ,辐射强度、风速、空气温度是影响液流的主要因子 ,相对湿度与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小 ,并给出了依据气象因子估算液流速度的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现存生物量、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相似性及空间配置进行了初步研究,报告了各群落鸟类种数、密度及现存生物量、鸟类组成种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阐明了鸟类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为资源化利用马铃薯薯渣与茎叶,将两者混合后,用黑曲霉、植物乳杆菌和啤酒酵母菌制成的复合菌剂进行接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茎叶中水分含量、营养成分及菌剂的添加、接种量三因素对薯渣与茎叶混合物发酵效果的影响,并在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测定了发酵前后产物的重要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优化发酵工艺为当茎叶水分为50%时,在1 000 g按实际比例混合的薯渣与茎叶混合物中添加(NH4)2SO460 g、过磷酸钙95 g,复合菌剂接种量为5%,厌氧发酵20 d。与发酵前相比,优化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提高328.26%,蛋白质可消化率提高172.79%,硫铵素、烟酸、叶酸、乳酸、钙、磷含量分别提高6 251.72%、755.32%、767.52%、1 812.50%、111.11%、411.11%;发酵后产品粗纤维含量降低55.53%,尿素和龙葵素残留量均在安全值范围内。因此,接种复合菌剂发酵薯渣与茎叶的混合物,不仅可改善饲料的品质,还可提高饲料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15.
生态公益林类型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分析生态公益林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根据其所发挥的主体功能与效益与对我国生态公益林进行类型划分。按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把效益计量和经济计量结合起来,分别类型确定其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效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热量平衡和蒸散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铁塔观测数据。采用鲍恩比一能量平衡法(BREB)和布辛格普适函数法,,计算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热量平衡各分量与蒸散量,并利用长白山气象站的数据对蒸散的气候因子进行了分析。确认降水量,日总辐射,风速是影响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几种绿化树种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华北地区3种常见的城市绿化树种国槐(Sophora japonica)、元宝枫(Acer mono Maxim)、法桐(Plata-nus orientalis),测定其光合速率及蒸腾强度,据此估算其固碳量、释氧量和降温增湿量,并量化评价3种绿化树种的生态学效应及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时间尺度为日。结果表明:法桐的固碳量、释氧量比国槐、元宝枫大,分别为5.153和3.75g.m-2.d-1;国槐、元宝枫固碳量分别为5.153和2.244g.m-2.d-1,释氧量分别为3.75和1.63g.m-2.d-1。3种植物的降温增湿作用以法桐最明显,国槐次之,元宝枫最低。国槐、元宝枫、法桐3种植物每平方米叶面积对其周围1 000 m3空气柱的降温作用分别为0.26℃、0.17℃、0.31℃,对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分别为0.40%、0.27%、0.47%。 相似文献
18.
印迹法用于鉴定番茄青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7个番茄品种和2个对照材料接种青枯病菌后用印迹法检验,并与常规田间抗病性鉴定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植株在距离根茎部向上25cm处青枯病菌的检出率高、低与田间植株的感、抗性基本对应,据此认为在不利于青枯病发生的低温季节,印迹法可用于抗病性鉴定。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吉县清水河流域森林动态变化对水沙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我们使用流域内(黄河中游河龙区清水河流域水文站断面以上425km~2)不同时期航片,判读出森林的动态变化。然后依据27年的水文资料,分析森林的动态变化对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森林面积的增加以及土壤下渗和蒸发散的增加,年径流量、枯水期流量、洪峰流量以及悬移质输沙量都不同程度地减少。 相似文献
20.
大白菜耐热性的生理研究*Ⅱ.叶片水分和蛋白质代谢与耐热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测定耐热性不同的3个大白菜品种在高温胁迫下发生的水分和蛋白质代谢的变化,表明耐热的亚蔬1号比不耐热的“106”品种叶细胞具有更高的含水量和束缚水、较大的气孔密度和蒸腾速率、较低的蛋白质降解速率,较耐热的华湘1号的各项生理指标均居于中间水平.高温使细胞膜透性稍有增大,耐热与不耐热品种膜透性增大可能有不同机理.高温胁迫使耐热品种脯氨酸含量迅速增多,脯氨酸可作为大白菜耐热性鉴定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