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洲菊品种间杂交主要观赏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4个切花非洲菊品种配制成1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切花的6个观赏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现。结果发现:(1) 所有观赏性状在F1代都发生了广泛分离,这意味着无性繁殖使亲本品种保持着高度的杂合性;(2) 花色、瓣型两个质量性状表现为倾母性遗传,绿心表现为隐性遗传;(3) 花径、花梗长、舌状花瓣数3个性状在F1代总体上呈明显衰退,但因变异幅度大,仍有超亲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2.
 对南京11,光壳稻和巴利拉或秋光配制的单交、测交28个组合F1,F2及其亲本在云南籼粳交错区的宜良县进行育性鉴定分析表明:(1)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F1易受低温影响,其广亲和基因难以表达。南京11与矮嘎、明子谷、木帮谷、毫秕、镰刀谷、末烈谷等光壳稻杂种F1和F2代的育性表达基因不同,F1的育性表达基因易受环境影响;但F2育性表达符合广亲和基因的遗传模式;并受主基因控制。(2)南京11,光壳稻与巴利拉测交组合F1单株多数为不育株,不育株与可育半不育株比例符合X2检验1∶1理论值的分界以5%和10%居多。(3)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育性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秋光的S-8育性恢复基因与该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3.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是基于PCR技术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从24个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21个多态性引物组合,共得到136条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124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6.48个多态性条带,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比率。杂种F1的SRAP扩增条带均能在亲本中找到,未发现杂种F1特异性条带,直观显示杂种F1确为杂交种。翘嘴红鲌、团头鲂及其杂种F1的Nei’s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94 5、0.172 2、0.198 4,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9 1、0.254 7、0.290 5,表明杂种F1比其父母本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翘嘴红鲌与团头鲂间的遗传距离为0.420 6,两者基因组有较大的相似性。杂种F1与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767 1、0.751 2,两者相差甚微,显示杂种F1与双亲的相似程度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表明属间杂种F1整合了翘嘴红鲌和团头鲂的遗传信息。研究结果也表明SRAP分子标记技术是比较稳定可靠的标记系统,可有效用于鱼类杂种真实性的鉴定和遗传变异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半夏叶片通过组织培养产生的不定芽为材料,探讨在微环境调控条件下,半夏无糖组培苗营养生长和光合生理对增施CO 2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CO 2浓度600~1800μmol/mol的范围内,随CO 2浓度的增加,半夏无糖组培苗的叶面积、生根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则逐渐下降。当CO 2浓度为(1500±50)μmol/mol时,半夏无糖组培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最大值(10.20±0.27)μmol/(m 2·s),且组培苗长出大量须根。研究表明,(1500±50)μmol/mol是半夏无糖组培苗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CO 2浓度。  相似文献   

5.
高CO2     
 【目的】了解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穗部性状遗传表达的影响,为今后合理筛选育种材料提供依据。【方法】以粳稻Asominori与籼稻IR24所衍生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为材料,在已构建的染色体置换系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水稻穗部性状在FACE(约570 µmol CO2·mol-1)和正常大气CO2浓度(约370 µmol CO2·mol-1)下的变化及其LOD≥3.0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结果】FACE下,Asominori和IR24的穗长、一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瘪粒数、结实率和着粒密度的表型值均高于对照;而Asominori和IR24所衍生的CSSLs的穗部性状对CO2浓度升高却呈现出正负两种响应,呈正响应且变化最大的置换系为AI9(穗长)、AI30(一次枝梗数)、AI63(每穗总粒数)、AI62(瘪粒数)、AI50(结实率)和AI2(着粒密度);FACE和对照条件下共检出15个QTL,分布在第1,3,4,5,6,7,8,12条染色体上;其中,FACE下检测出8个QTL,对照条件下检测出7个QTL。仅有1个QTL(qPB5-4 )在FACE和对照条件下同时被检测到。【结论】筛选出了水稻穗部性状对CO2浓度升高呈极显著正响应的6个置换系,为将来水稻育种提供材料;在FACE和对照下共检测出控制穗部性状的QTL 15个,没有检测到控制穗部性状的QTL与环境显著互作的位点。  相似文献   

6.
四川猪与引进猪及杂种猪间肉脂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用4个四川猪种,3个引进猪种及其二、三元杂种猪共162头,测定并分析了主要肉质性状和脂肪酸比例,结果证明:四川猪的肉脂品质最佳,外种猪最差,杂种猪的肉质介于两者之间,其脂肪品质与四川猪接近;性状间相分析得出:肉质性状相互间呈中等相关,与胴体瘦肉率存在一定的拮抗性。脂肪酸比例与肉质性状间相关多不显著,而与胴体瘦肉率相关紧密。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人参皂苷Rb3 对糖尿病治疗的作用及机理,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为材料,系统分析了人参皂苷Rb3 对糖尿病小鼠在降血糖、降血脂、胰岛素调节及抗氧化机能方面的作用.对小鼠禁食血糖浓度的测定显示,人参皂苷Rb3 灌胃给药14 d后对糖尿病小鼠具有极显著的降血糖作用(P<0.01),其中剂量为30 mg·kg-1的人参皂苷Rb3具有更好的降糖效果.人参皂苷Rb3 的降糖效果与糖尿病治疗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相近.对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胰岛素(INS)的含量测定发现,人参皂苷Rb3 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脂浓度和提高胰岛素含量方面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其中剂量为30 mg·kg-1 的人参皂苷Rb3 具有更好的疗效,各项治疗指标均优于盐酸二甲双胍.对小鼠抗氧化机能的分析表明,人参皂苷Rb3 在提高糖尿病小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这对于改善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和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配合力与杂种F1及亲本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完全双列杂交随机区组试验为基础,从统计角度论证了配合力与杂种F1和亲本间以及配合力间的数量关系:(1)总配合力0与杂种F1间相关系数等于1;(2)一般配合力与亲本间的相关系数等于1.特殊配合力与亲本间的相关系数等于0;(3)一般配合力间及其与特殊配合力间的相关系数等干0;(4)导出了4种配合力(和)与杂种F1间的相关系数的简便计算公式以及配合力决定杂种F1的3个基本性质;(4)杂种F1与配合力的线性回归关系式为:杂种F1=…+配合力.  相似文献   

9.
肉质性状与胴体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取长白、约克、荣昌猪和约长猪等 4个代表性品种和组合的猪只 6 7头 ,收集其屠宰后的肉质性状和胴体性状测定结果。分析肉质性状间、胴体性状间及肉质性状和胴体性状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肉质性状间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表型相关 ,尤其以失水率和贮藏损失间的相关系数最高 (r=0 6 4 4 2 ;Pr =0 0 0 0 1)。胴体性状间也存在较高的表型相关 ,以眼肌面积和瘦肉率间的相关系数最高 (r =0 8810 ;Pr =0 0 0 0 1)。而且 ,肉质性状与胴体性状间在总体上存在中等偏低的颉颃关系  相似文献   

10.
烤烟杂交组合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组合比较试验所用材料包括14个杂交组合和5个亲本,田间试验与抗性鉴定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各杂种F1代的生育期与亲本、对照相同或基本接近,无明显差异;各农艺性状各杂种F1代与亲本及对照无明显差异。温室人工诱发或室内接种鉴定表明:对TMV,有10个材料表现为抗病,3个高抗,7个抗病,2个中感,6个感病;对黑胫病,19个材料均为中抗。经济性状考察结果表明:各杂种F1代的产量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但产值、上等烟比例等单一性状与对照间均存在5%或1%水平显著差异;产值超过K326的有10个,各杂种F1烟外观质量等方面表现优于对照品种K326,可推荐参加云南省区试或进行小面积示范;杂交组合1001,1011,1004可继续参加下阶段的组合比较试验,进一步观察鉴定。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盐度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大黄鱼(())自交F1和大黄鱼(♀)×鮸鱼Miichthys miiuy(())杂交F1初孵仔鱼存活的影响。将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从盐度27的海水中分别转移至盐度12、17、22、27、32、37和42的海水中。结果表明,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MST)、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盐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盐度12~32范围内,杂交F1初孵仔鱼的SAI值高达62.42~86.56,明显比大黄鱼初孵仔鱼高(46.18~53.89)。在盐度12条件下,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MST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69±0.16) d和(13.47±0.35) d;盐度42时,MST降至最低(4.91±0.27) d和(6.30±0.27) d。相同盐度下,对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下降趋势、半数死亡时间(DT50)、平均存活时间(MST)和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分析显示,杂交F1初孵仔鱼具有更好的存活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2.
2个三系杂交稻保持系航天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搭载“实践八号”农业育种卫星,研究了2个三系杂交稻保持系HT-B和Y华农B 航天搭载诱变后代的性状变异及保持力变异的情况.结果表明:诱变SP1代在发芽率、芽长、苗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他农艺经济性状与对照差异不明显;SP2、SP3代的多个农艺经济性状发生了正、负向变异,不同材料不同性状诱变效果不同;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变异幅度大,突变体中出现了直链淀粉质量分数(w)极低的糯性突变体(w=1.66%)和极高的突变体(w=38.03%%).以SP4代突变株系与对应不育系测交,考察测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套袋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SP4代突变株系相对于对应不育系的保持力发生了较大改变,测交F1代中出现了完全可育的株系.结合农艺经济性状,可从中选育出优良的保持系新种质.  相似文献   

13.
 以8个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4的要求,配成28个单交组合进行试验。分析了产量、穗长、穗粗等6个主要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所测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在亲本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自交系(素1×吉840)2222,8112,M丹1512的穗部性状的GCA对提高产量是有利的。各自交系的特殊配合力(SCA),在同一性状不同组合间及同一组合不同性状间也有显著差异,表现较优的组合是8112×M丹1522,云143×M丹1522,云1-7×M丹1512等。通过变量分析,用(素1×吉840)2222,云147,云1-2和云1-7组配有望获得高产组合,用M丹1512 ,M丹1522有望获得大穗组合。  相似文献   

14.
3个钓钟柳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测定了多年生宿根花卉紫红钓钟柳Penstemon campanulatus ‘Purple Passion’,毛地黄钓钟柳P. digitalis‘Husker Red’和五彩钓钟柳P. barbatus ‘Rondo’等3个钓钟柳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它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个钓钟柳品种间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紫红钓钟柳的可变荧光(Fv),光系统Ⅱ原始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合量子产额(Y),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炮化学猝灭系数(NPQ)值最高,其次为五彩钓钟柳,最低是毛地黄钓钟柳。说明紫红钓钟柳具有较好的光合生理功能,其次是五彩钓钟柳,最差是毛地黄钓钟柳;相关分析表明:FoFm,qPFm,qPFv,YETR,FmFv,FoF(任意期间实际荧光产量),FmY呈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正相关;FoETR,Fv/FoY呈显著负相关。图1表3参16  相似文献   

15.
选取长白猪、约克夏猪和新荣昌猪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各品种试猪及其杂交猪的相关性状分析表明 :在肌纤维生长、肉质性状和胴体性状的表现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效应。尤其在肉质性状上 ,本次试验中的两种杂交猪均存在有利于肉质改善的正向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和抗二化螟的SCK(修饰后的CpTI)基因导入到优质粳稻恢复系超优一号中。经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经田间除草剂抗性检测和二化螟接种鉴定,表明转基因稳定株系直到T6仍表现高抗除草剂且没有分离,说明bar基因能稳定遗传并高效表达;转基因恢复系与非转基因恢复系相比,抗虫性有所提高,但提高程度在株系间有差异。经对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进行除草剂检测和优势测定,表明转基因杂交稻也高抗除草剂,且F1全部正常结实,结实率达80%以上,并具很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亲本抗性基因通过制种已转移到F1中并得到高效表达,同时说明外源基因的导入没有改变原受体的优良性状;经对部分转基因杂交稻进行纯度鉴定,表明秧田喷施除草剂后,本田的不育株率和杂株率明显降低,特别是两系杂交稻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对64头杜洛克、长白、八眉和关中黑猪的二、三元杂种猪的主要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杂种猪的肌肉pH、系水力、嫩度、总色素和熟肉率等与其母本品种(八眉猪和关中黑猪)比较,无明显差异;以杜洛克为父本、八眉猪为母本的杂交组合较以长白为父本、关中黑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在肉质性状、尤其在肌纤维和品味方面较优。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添加剂对生长肥育猪内分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选用20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120头,分成对照组、中药组、中药+西药组,每组4个重复。测定中草药添加剂对生长育肥猪血清中GH,IGF-I,T3,T4和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 kg,30~70 kg,70~110 kg阶段,中药组、中+西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GH的浓度分别提高了7.34%(P>0.05)和5.50%(P>0.05),21.09%(P<0.05)和16.32%(P<0.05),7.56%(P>0.05)和6.40%(P>0.05);IGF-I水平分别升高了15.32%(P<0.05)和13.86%(P<0.05),17.20%(P<0.05)和13.82%(P<0.05),6.56%(P>0.05)和4.16%(P>0.05)。在20~30 kg,30~70 kg和70~110 kg阶段,T3含量分别增加了29.42%(P<0.05)和19.83%(P<0.05),16.01%(P<0.05)和11.67%(P<0.05),12.41%(P<0.05)和7.33%(P>0.05);T4含量分别增加了23.31%(P<0.05)和14.32%(P<0.05),17.06%(P<0.05)和11.51%(P< 0.05),6.81%(P>0.05)和2.03%(P>0.05)。在20~30 kg,30~70 kg和70~110 kg阶段,cAMP含量分别提高了15.88%(P<0.05)和13.97%(P<0.05),19.88%(P<0.05)和13.14%(P<0.05),18.33%(P<0.05)和9.86%(P<0.05).研究结果提示,中草药添加剂对生长育肥猪的促生长、改变胴体组成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猪内分泌系统机能而实现的。似是一种整体效应,一方面通过提高饲料养分消化率而促进生长。另一方面,是通过促进GH,IGF-I的合成和分泌,加强合成代谢;同时促进T3,T4和cAMP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脂肪的动员,加速脂肪的氧化和分解、降低猪体脂的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生长肥育猪股二头肌纤维直径测定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方便于养猪生产实践的肌纤维直径测定标准向样,本试验对10头皖南花生长猪进行了股二头肌活体取样手术试验,并对50头肥育猪(安庆猪,淮猪,大白×安庆,长白×大白×安庆,大白×长白×淮各10头)作于肥育、胴体、肉质性状测定。其中包括股二头肌的胴体取样和肌纤维直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股二头肌的活体取样技术和胴体取样技术都是可行的。50头肥育猪的股二间肌纤维直径(FDB)与所测的大多数重要性状呈显著相关。由于品种的特异性相关系数的高低随品种而异。安庆猪的FDB与日增重、体长、眼肌面积呈显著相关(分别为0.67,0.76,0.81)。这意味着选择FDB大的猪可能导致较高的日增重、体长和眼肌面积。这种用作选种参考的相关关系使FDB测定可行性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栽培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O.sativa, 2n=24=AA)为母本、阔叶野生稻(O.latifolia, 2n=4x=48=CCDD)为父本,不经幼胚组培挽救环节直接获得杂种一代种子和植株并在此基础上多次回交与自交选择的常规野栽交转育方法,已将阔叶野生稻的黎明开花基因转入栽培稻,育成的栽培稻早晨开花材料连续3代(F3~F5)均只分离出早晨与中午两次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等两种类型,未见早晨开花而中午不开花的新类型,早晨开花类型为24%~37%,比例相对稳定。(1)本研究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花时的特点: 早晨和中午两次开花,两次开花不重复、等量和集中,早晨开花盛期在上午9∶30左右,早晨开花的气候稳定性好于正常的中午开花和野生稻的黎明开花,而中午开花正常;(2)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中早晨和中午均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在穗长、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糙米色、闭颖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早晨开花的新类型生产性能明显不如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3)本研究染色体组间异源基因常规转育十分艰难, BC1F1和之前世代的回交结实极低,小于1%,BC1F2世代虽然回交结实达到1.0%~9.8%,且早晨开花性状也表现明显和集中,但早晨开花性状在继续选育过程中极易丢失,BC1F2之后世代早晨开花材料才稳定地分离出早晨开花和只在中午开花两种类型;(4)讨论了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的标准,即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早晨9∶00~10∶00自然盛花为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特性;(5)远缘野栽交基因转育用不育系作母本容易获得F1种子, F0种子播种成苗率因组合而异,为1.5%~10%,说明获得F1植株仍然较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