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山东省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省不同地区送检的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发病的病鸭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根据培养特性和生化鉴定结果分离出26株鸭疫里默氏杆菌;经玻片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得出血清1型10株,血清2型9株,血清6型2株,血清10型2株,还有3株未定型;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樱桃谷鸭有很强的致病性;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分离菌株耐药谱广,对氧氟沙星、盐酸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对武汉周边地区的病鸭进行了病理剖检及细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生化鉴定,最后确定此病为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感染鸭为2~6周龄,RA易在病死鸭的肝脏、脾脏、血液等处分离到,特别是在脑组织中极易分离。该分离菌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为Ⅰ型R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诺氟沙星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3.
鸭疫里默氏杆菌有21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间没有交叉保护,严重制约了该病的防制.综述了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的研究历史、我国血清型的研究现状,探讨了3种血清分型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了鸭疫里默氏杆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广西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病情况、流行血清型及其病原菌株的耐药情况,从广西不同地区20多个发病鸭场的病料中分离出36株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RA),经细菌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定为RA。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广西RA分属于1型、2型和3型3个血清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有70.0%以上RA分离株对头孢三嗪、先锋霉素V、头孢西丁、头孢拉定、呋喃妥因、氟苯尼考等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但所有分离株对23种抗生素均存在耐药性,其中对强力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的耐药菌株比例达到100.0%。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流行情况,对信阳地区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到1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其中血清1型、2型和10型菌株依次为3、4、2株,未定血清型菌株5株;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雏鸭均具有致病性。对11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链霉素和头孢曲松较为敏感,对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磺胺异■唑、多黏菌素B和多西环素耐药性较高;生物被膜检测结果表明,14株菌株中有8株为强生物被膜形成株,2株为弱生物被膜形成株。  相似文献   

6.
天津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天津地区临床疑似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鸭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到7株细菌,对其进行细菌形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个分离株在人工感染试验中对鸭均有致病性,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在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中表现出对氟苯尼考、头孢塞肟、头孢曲松和痢菌净等药物敏感性较高,对泰乐菌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为该地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药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温州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浙江省温州地区2004年鸭场送检病死鸭的脑、心包液、脾及肝中分离到WZ1和WZ2两株细菌,将这两株细菌进行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生化、血清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证实该两株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两株细菌均对新霉素、头孢孟多、氟嗪酸及壮观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氟哌酸、氨卡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等不敏感.血清学试验表明,WZ1和WZ2两待检菌株血清型一致,但均不属于1型和2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首次从病原学角度证实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在河北省的存在。在1999年底,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部分肉鸭饲养场的幼龄鸭发生了一种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病原的分离和鉴定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分离菌经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Ⅰ型,易感雏鸭接种试验能够复制出典型的病例,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9.
孙瑜 《乡村科技》2022,(4):76-78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会给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养殖人员和兽医需要了解其流行情况、病原、血清型、耐药性等,结合疫病发生情况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2007年3月间,对百色市所辖12个县(区)的86个养鸭场(户)多个品种的鸭群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从186羽具有浆膜炎病变的死鸭及其同群病鸭的肝和脑中分离到62株RA可疑菌株,通过生化试验证明它们基本符合RA的特征;应用建立的PCR技术均可从这些菌株扩增到RA的特异性基因片断;通过与阳性血清所做的玻片凝集试验证明.分离出的RA菌株全部属于血清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阳性病料中,RA单一感染的占25.81%(16/62)、RA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率56,45%(35/62)、RA与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率17.74%(11/62);病例中大肠杆菌单独感染占6.99%(13/186);2~5周龄雏鸭最易感染,北京鸭最易感染;药敏试验表明,大多数RA分离株对头孢类药物表现高敏,但总体上耐药性比较严重;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RA的致病力比较强.与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的致病力更强。本研究证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已成为百色肉鸭养殖业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武汉周边地区的病鸭进行了病理剖检及细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生化鉴定,最后确定此病为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引起的。感染鸭为2~6周龄,RA易在病死鸭的肝脏、脾脏、血液等处分离到,特别是在脑组织中极易分离。该分离菌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为Ⅰ型R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诺氟沙星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2.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中以鸭疫里默氏菌2型对我国养鸭场造成的危害最大。本试验通过从山东、广西、四川等地分离的20株2型鸭疫里默氏菌分离株的生理生化、药敏试验发现:这20株2型菌分离株其生理生化特性一致;分离株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头孢噻肟钠、氟苯尼考、绿都肠乐、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敏感度较高。将20株分离菌株培养物分别接种15日龄健康雏鸭,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0×106CFU/ml,观察10天。结果表明:20株分离株对15日龄雏鸭致病性差异较大,致死率从0到100%不等,其中sd-5株致病性最强,致死率为100%;其次分别为sd-4(致死率80%)和hy-2(致死率70%)。  相似文献   

13.
从自然感染发病的尼罗罗非鱼肝脏和脑组织中分离出1 株细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PCR 鉴定,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命名为GD001,进一步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分离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用该菌 株接种健康尼罗罗非鱼,鉴定其致病力。结果发现,GD001 菌株对恩诺沙星、头孢噻吩、四环素和克莱霉素等抗生素 敏感,对链霉素轻度敏感,对卡那霉素和青霉素不敏感。从人工感染10 g 左右的健康罗非鱼发现,GD001 菌株具有很 强的致病力,试验鱼在感染后3~4 h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的鱼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鸭疫里默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病机制,从河南地区某鸭场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疑似鸭疫里默菌病例进行细菌分离,从中分离到1株细菌。对分离的病菌进行形态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琼扩试验和血清型鉴定,鉴定为鸭疫里默菌3型。药敏实验表明鸭疫里默菌对头孢噻肟、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从河北省某奶牛场采集乳腺炎病牛的乳汁,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血清型、致病性等方面与大肠埃希菌基本一致,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分离菌对卡那霉素、菌必治敏感,对莫能菌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苯唑青霉素、阿齐霉素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黄喉拟水龟白眼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患白眼病的黄喉拟水龟进行无菌解剖、划线培养、分离筛选,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分析,通过动物致病性试验鉴定致病性,并采用药敏试验检验其耐药性。【结果】从患白眼病黄喉拟水龟稚龟肝脏、肺脏及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株对小白鼠和黄喉拟水龟均有强的致病性,为兼性厌氧、产酸、产气、发酵型、无运动能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U855372)与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同源性达99.1%。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头孢噻吩、头孢噻肟、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但对链霉素、新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强力霉素、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等已产生耐药性。【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黄喉拟水龟白眼病的主要病原菌,生产中可选用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沙星类或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等头孢类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鹅鸭疫里默氏杆菌RC株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禾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487-9488
[目的]为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所致鹅群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染病鹅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病鹅中分离鉴定致病菌并通过药敏试验研究其防治方法。[结果]待检菌的纯培养物涂片经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小杆状,瑞氏染色后呈两端浓染的细小球杆菌。该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沿穿刺线生长,因而被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动物回归试验表明:用病鹅分离菌接种雏鹅、雏鸭后,发病雏鹅和雏鸭的临床、解剖症状与自然病例一致,且能回收到鸭疫里默氏杆菌。该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壮观霉素敏感,对林可霉素、环丙沙星等中敏,对链霉素、青霉素、磺胺嘧啶和四环素不敏感。[结论]该致病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其所致鹅群疫病可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壮观霉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