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红棕象甲危害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红棕象甲的危害症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研究红棕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寄主及危害症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分析了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及方法。[结果]红棕象甲幼虫蛀茎会导致植株心叶脱水垂软,后千枯,或者叶于叶柄或叶轴基部折断,幼虫蛀蚀会在植株羽片或裂片上留下整齐的蛀蚀孔。对红棕象甲应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把化学防治和其他防治方法如农业防治、检疫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结合起来,并且要及早防治才能将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结论]该研究为红棕象甲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棕榈红棕象甲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及时有效地控制棕榈红棕象甲在广西南宁的发生与为害。[方法]在广西南宁展开棕榈红棕象甲分布及为害情况的调查,同时进行传播途径的检测,再进行灯光诱杀试验、人工结合药剂防治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目前南宁市70%的苗圃及景区已有红棕象甲分布;在已栽种的棕榈科植物中,受害品种达80%。带虫棕榈苗木输出是扩散为害的主要途径。采用频振式诱虫灯诱杀成虫,有效可行。采用药剂喷施寄主喇叭口(即心叶处),然后用老叶鞘或农用薄膜包扎寄主茎杆的叶鞘,可达到防治红棕象甲的目的。[结论]对红棕象甲的防治策略,应以防治树苗和树龄在10年以下的植株为主;对高龄树和高大植株,必要时采用药剂挑治,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5.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是一种对棕榈科植物危害严重的害虫。本文对红棕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对其形态、危害、发生及不同温度下蛹的羽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进行了大田的药剂防治试验,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7.
介绍预防红棕象甲入侵和扩散的措施,以及人工捕杀、信息素诱杀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植保措施,综述近年来在红棕象甲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在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园林病虫害调查,浙江省首次在丽水市莲都城区发现森林检疫性害虫——红棕象甲,严重危害近年从外地引进种植的加纳利海枣绿化树种,并初步明确了该虫在丽水市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同时,根据该虫发生危害特点,针对性采用安全、高效对口药剂,以毒土、喷淋、打孔吊瓶滴注等方法,防效达95%以上。并提出在采购苗木时必须做好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引进带虫苗木,确保生态安全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不同药剂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红棕象甲的最佳药剂配方。[方法]设5组处理(其中1组为CK),3次重复,采用灌淋法,对为害国王椰的红棕象甲进行田间防治与室内防治研究,同时对未被红棕象甲危害的国王椰、大王椰、加那利海枣、老人葵进行药剂喷施,施药10 d后检查所用药剂对棕榈科植物的安全性。[结果]除CK外,其余4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在65%以上。其中,以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佳,对红棕象甲幼虫的田间与室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3.35%、100%;其次为45%马拉硫磷500倍液,田间与室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45%、89.7%。同时,4种药剂对棕榈科植物安全。[结论]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00倍液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进行棕榈红棕象甲形态的观察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方法]从南宁市苗圃采回红棕象甲各虫态的标本,在实体显微镜下进行形态观察,并把特征加以描述。在南宁市以棕榈科植物为调查对象,在红棕象甲为害高峰期进行随机取样调查,记录调查总株数、被害株数。[结果]红棕象甲不同个体成虫前胸背板的液滴状斑大小、形状和排列不一致,不同寄主幼虫形态特征相同,但同龄幼虫的虫体大小却不一样。红棕象甲在南宁市内主要分布于部分苗圃和棕榈科植物集中种植地,而且在南宁市范围内主要为害国王椰、老人葵、加拿利海枣、霸王棕、美丽针葵等棕榈科植物。[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南宁市棕榈红棕象甲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红棕象甲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红棕象甲是我国林业检疫性害虫。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红棕象甲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分布情况,风险值为2;潜在的经济危害性,风险值为2.4;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风险值为1.89;风险管理难度,风险值为2.33。红棕象甲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29,符合高风险检疫性害虫条件,在我国很多地区易定殖,对我国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