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通过旱作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和观测试验,建立了坡耕地生物篱等高横向种植技术模式,地膜覆盖增温保湿栽培综合节水技术、秸杆还田覆盖蓄水保墒栽培综合节水技术、绿肥种植覆盖节水技术模式等符合南涧的实用技术。为大面积开展节水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笔者针对当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旱、薄"两大制约因素,结合长治市各县(市、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当地有机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因地制宜,将全市有机旱作农业推广技术模式化、区域化,研究探索和总结出适合不同地域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逐步形成适合长治市农业生产的现代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了宁夏彭阳县水资源现状,并且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核心,提高农业的产出和效益为目标,开展了抗旱优良作物品种的筛选、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旱作农田微集流蓄水增产技术试验示范、覆盖保墒技术试验示范、化控技术节水新技术试验示范、主要作物的补充灌溉技术示范、水肥耦合技术试验示范、坡改梯土壤扩蓄增容技术推广,耕作技术试验示范、轮作、间作技术示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持续增产技术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节水农作制建设的战略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阜 《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3-25,30
节水农作制是以改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模式优化为核心,从技术、管理、政策等综合角度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节水型及适水型的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高效用水与节水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生产模式配套的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措施。在分析国内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节水高效农作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其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赤峰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几年来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初步建立了适合该地区大力推广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并对今后赤峰市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44-45
建平县是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农业种植大县,春旱比较严重。近年来,建平县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建立了抗旱保苗技术集成体系,形成了以补水和保水两大技术模式为核心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不断增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求突出抓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所有这些,不仅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指出了方向,也为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西北旱作农业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有限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西北旱作农业区探索出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模式等六大技术体系。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工程节水和农艺、管理节水的技术储备已初步具备,但节水效果还不理想。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节水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低成本空间扩散。今后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是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管理和工程节水技术,提高作物自身的水分转化率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宁夏中南部山区水资源特点,在有水源地区和补充灌溉条件地区,重点集成推广马铃薯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在旱作区推广以覆膜保墒为主的马铃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可有效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降低肥料施用量,保护环境,达到节肥节水、抑制杂草、降低成本的目的,对提高马铃薯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发挥重要作用,在西北旱作农业区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简要介绍了宁夏马铃薯抗旱节水主要技术模式及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之一,是农业节本增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就是利用机械配合土建、塑料等工程措施,将灌溉水有效地送入作物需水部位,或将降水涵养于土壤中,让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被作物利用,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我市近20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证明,实施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好处很多:①能将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全面回顾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农业节水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阿勒泰地区当前农业节水存在的农田建设标准低、灌溉管理粗放,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完善,难以实现精细化用水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农业节水条件下的灌溉试验,加快渠系量水设施建设与改造,促进农业节水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相关建议。对阿勒泰地区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节水农业是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节约水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当前绿色农业高效节水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梳理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节水农业领域的基础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态势。结果表明,“灌溉设备与技术开发”、“农业用水精量调配与控制”、“作物高效用水机理”及“农业用水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建议开展水肥一体化智能技术与管理及其对作物、土壤、环境、社会等综合效应等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罗素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32-13234,13239
以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为例,根据从农业公司调查的有关资料和数据,采用货币计量、物理单位或文字说明对环境工程项目、节电、节水、排污费、非产品产出等进行农业环境核算,从而对我国未来农业企业的环境核算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现代精准农业及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87,自引:0,他引:87  
农业正进入以知识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农业发展阶段,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精准农业已成为现代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形式。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近期可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可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在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大农场开展精准农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撑技术包括生态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并分析了此三类支撑技术的相互关系;通过深入比较,指出生态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占主导地位,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必然选择,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同时提出了生态技术群中应该重点发展的主要技术:立体农业技术、综合养殖生态技术、特色农业技术、多色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农业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栽培模式的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民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回顾了西吉县农业科技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效。按照创新科技发展的思路,从发展节水农业、支撑特色优势产业、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培训体系网络化、服务队伍扩大化等方面提出了西吉县农业科技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宁南山区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920-20922
结合宁南山区实际情况,从地下水的合理开采、管道输水、小畦灌溉、农艺节水增产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对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技术进行了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分析,为有效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使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农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目前农村地区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了以女性为主的农业生产主体,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在甘肃省武威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结合技术研发与推广部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妇女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浅谈新疆农业高效用水与节水灌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这个极干旱农业区,“水”是制约经济发展致关重要的因素。分析本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和灌溉农业用水的现状,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农业高效用水,灌溉节水是社会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提出在全社会开展节水灌溉的同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黄婧  陈彪  肖艳春  魏云华 《农学学报》2015,5(4):122-126
运用循环农业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实现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产业链条的完整结成、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以及与种植业、加工业等产业不同农业资源的有效链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突出建设“四个平台”,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集成功能,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平潭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对台融合互动,更好地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