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姜堰市通南高沙土地区常年以麦—稻、麦—玉米两熟制为主,效益较低。近年来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该区以早熟马铃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通过推广粮经饲复套种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马铃薯一般产量1.125万~2.25万kg/hm2,产值2.25万~4.5万元。1 种植模式1.1 冬春蔬菜—马铃薯—夏花生冬前开沟作畦,畦宽2.4m,播一茬冬春蔬菜,产量可达2.25万kg/hm2,产值2.4万元。马铃薯起垄播种,每畦3垄,每垄播2行,株行距均为20cm,12万株 /hm2 。1月上中旬用双膜加小弓棚覆盖,4月中旬末开始上市……  相似文献   

2.
大豆品种黑河19的窄行密植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泽宇 《作物杂志》2005,21(1):44-45,i006
自1996年开始,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选 用黑河19进行了窄行密植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黑河农科所进行,参试品种为半矮秆大 豆黑河19。1997年采用大区对比法,设3种密度: 即44.4万株/hm2、55.6万株/hm2及66.7万株/ hm2;设4种行距:即45cm、30cm、22.5cm及15cm。 平作不起垄,小区面积31.5m2,每隔3区设66cm垄 距,保苗30万株/hm2为对照。1998年和1999年试 验采用随机区组法,3次重复,设3种密度:即44.4 万株/hm2、55.6万株/hm2及66.7万株/hm2;设3种 行距:即30cm、22.5c  相似文献   

3.
小麦与生姜套种是目前高效农业的种植方式之一。一年三熟,小麦行距50cm。小麦播种后,背垄中间套种大青菜、菠菜及黄、黑心乌。3月份青菜收获后,于4月底或5月初栽植生姜。一般产小麦350~375kg/667m~2,产青菜400kg/667m~2,产生姜4000kg/667m~2。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4.
鞠文焕 《作物杂志》2008,24(1):101-101
泰来县位于松娜平原,寒地花生栽培区。常年花生种植面积8000hm2左右,产量徘徊在4500kg/hm2左右。2005年开始探索寒地花生的增产途径,采用90~97cm大垄,垄上双行,从而比原60~65cm的垄距、垄上单行增加8万株/hm2左右,增产26%左右,产量可达到5500~6000kg/hm2。现将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叶  寇俊福 《作物杂志》2002,18(6):30-31
随着高效农业推广应用和发展,耕作制度也逐步由单一高产栽培模式向间作、套种的复合高产栽培模式发展。近年来,张掖地区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目前粮食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在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套小麦套种柴胡高产栽培模式,充分利用了地力、光、热、水等资源,做到了药、粮双丰收,有利的弥补了粮食价格下落造成的损失,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根据各地的统计资料表明 :可收获小麦产量6000~7500kg/hm2 、收获柴胡种子750~900kg/hm2 、采挖柴胡肉质根1500~2800kg/hm2,总产值达37500~40000元 /hm2 。……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播期对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和积温的调控效应,以‘光明麦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播期试验,旨在探讨播期对春性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发育和积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出苗率下降,且冬前积温降低,显著影响小麦冬前生育进程,植株叶龄减小,分蘖发生数下降,LAI和干物质积累降低。播种至出苗阶段日均温与出苗天数呈指数相关关系,出苗至越冬始期≥0℃积温与此期天数、叶龄、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播期每推迟6天左右,播种至出苗日均温下降1.0~2.5℃,≥0℃积温上升5~15℃,播种至出苗所需天数延长2~5天,出苗至分蘖所需天数延长1~10天,出苗至越冬始期的天数缩短6~11天,出苗率下降1.5~3.5个百分点,越冬始期叶龄减少0.4~1.0,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分别下降100~150万/hm2、0.04~0.51和30~200 kg/hm2。实现春性小麦壮苗的冬前≥0℃积温为500~670℃,适宜播期10月23日—11月4日,最适播期是10月27日—10月29日。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喜光耐热,实行宽行密植栽培,可与多种作物间作种植,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使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显著提高。1夏玉米与花生夏玉米宽行密植,与花生高矮间作,可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每1.6m宽为一种植带,5月中旬在每一种植带小麦行间套种5行花生,每667m21万墩左右。5月下旬在小麦畦垄上套种玉米,行距1.6m,株距13cm,或穴距26cm双株留苗,每667m23300株左右。2夏玉米与秋土豆土豆喜冷凉,不耐高温强光,与玉米高矮间作,可利用玉米遮荫降温。玉米于5月下旬播种在小麦垄背上,行距1.8m,株距10cm,每667m23500株左右。小麦收获后灭茬整地,于8月上旬在玉…  相似文献   

8.
在半干旱区的固原头营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苜蓿出苗的主要因子进行研究,应用直观分析法对不同组合条件下苜蓿出苗率和产草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量(C)是影响苜蓿出苗率和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播深(B)、播种方式(D)和行距(A)。最优组合为:行距25cm、播深2cm、播量19.5kg/hm2、播种方式为条播覆土,该组合条件下基本苗数135万株/hm2,干草产量16.88t/hm2,适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沂水县地处山区,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3万hm2。近些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减少到2万hm2左右。虽然面积减少,但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产量由原来3750 kg/hm2提高到6000 kg/hm2左右,总产基本实现平衡还有所增加。但是近些年,由于栽培、气候等因素影响,导致小麦单产减少300~450 kg/hm2。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 1997年以来 ,在陆稻单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探索出陆稻与玉米、三樱椒、甘薯、果树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模式。在商丘市及开封、周口市一些县区累计推广 760 0 hm2 ,产值 1.0 5~ 5.1万元 ,较单作玉米增加 60 0 0元以上。其主要间套模式及栽培技术如下 :1 陆稻玉米间作种植模式 陆稻与玉米间作 ,玉米处于高位 ,且边行优势明显。陆稻处于下位 ,受玉米遮阴的影响较大 ,行数愈少 ,受影响愈重。前茬主要为小麦、大蒜、油菜。种植方法有 :( 1)播带 2 2 0 cm,8行陆稻间作 1行玉米 ,陆稻等行距2 0 cm,陆稻与玉米间距 4 0 cm,玉米株距 17cm,…  相似文献   

11.
为给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陕禾192大田良种良法配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设计法,于2019-2021年度进行了2年田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陕禾192的产量及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播期过早或播量过小,陕禾192产量极显著降低;陕禾192的最佳播期为10月16日,适宜播期为10月16-24日;最佳播量为基本苗300万/hm2,适宜播量为24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12.
旨在为江苏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优质强筋品种‘瑞华麦506’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5日、15日、25日、11月4日和14日)和密度(2.1×106、2.7×106和3.3×106/hm2)对温光利用、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迟减少了出苗至越冬始期累积积温和日照时数以及花后累积日照时数。迟播显著降低了茎蘖数和穗数,但不同程度增加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以10月15日播种最高。每晚播种10天,生育期、积温、日照时数和穗数分别减少8.5天、108℃、38 h和3.85×105/hm2,产量损失700 kg/hm2。推迟播期降低了面粉吸水率,但增加了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增加密度对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综合而言,10月15日播种、采用2.7×106/hm2密度是江苏淮北强筋小麦协同高产优质的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13.
黄恒掌 《作物杂志》2012,28(2):119-122
根据间套种原理结合地膜覆盖和免耕栽培技术将传统的春季辣椒-秋季玉米一年两茬变为春季辣椒-夏季香瓜-秋季玉米一年三茬种植模式,即春种辣椒应用地膜覆盖种植,采取一次性施足基肥,在辣椒采摘后期,夏季免耕套种香瓜,在香瓜后期免耕套种秋玉米。该种植模式产值149939.45元/hm2,纯收入116049.15元/hm2,比传统两茬作物增加产值36308.93元/hm2,增加纯收入28773.08元/hm2。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明确江苏苏中地区小麦生产情况,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获取了代表苏中的兴化和高邮两市2016—2020年度小麦生产调研数据,明确了该区域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户以51~60岁中老年劳动者为主,农户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但接受能力偏低。不同农户田间小麦播期、播种量和肥料施用量均有明显差异。在10月26日—11月5日播种,采用211~240 kg/hm2的播种量易获得高产。两地农户平均施氮水平分别为308 kg/hm2和281 kg/hm2,部分农户施氮量高于350 kg/hm2时,产量不增反减。在播期、播量和施氮量作用下,兴化和高邮市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6129.64 kg/hm2和6788.25 kg/hm2,农户间高产水平与低产水平间的产量差值分别为2270.36 kg/hm2、1611.75 kg/hm2。不同种麦规模获得的经济效益不同,种植面积为6.67~20 hm2  相似文献   

15.
陕西百万亩马铃薯三项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延安 《作物杂志》2001,17(1):21-23
陕西省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南、陕北,常年种植面积约400万亩 (26.26万hm2 ),是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品种多杂乱,种性退化严重,栽培技术落后等原因,单产一直在10500~12000kg/hm2 徘徊。为了使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高垄栽培三项增产显著的马铃薯栽培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提高全省马铃薯生产水平,1996~1998年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持实施了陕西省农业科技重点推广项目—马铃薯三项高产栽培技术,3年共推广528.75万亩(35.25万hm2 ),约占项目实施区马铃薯面积的……  相似文献   

16.
本规程适用于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花生目标产量4500~7500kg/hm2,以提取地下水喷灌、地表水灌溉为主要灌溉方式的地区。应用该技术可节约水电费180~225元/hm2,节省肥料开支300~375元/hm2,增产花生750kg/hm2,共实现节本增效3480~3600元/hm2。1深耕整地以冬季深耕为好,可接纳冬季雨雪,增加土壤含水量。深耕用75马力履带式拖拉机耕作,耕翻深度为30cm,提倡用深松犁隔年深松一次。深耕后及时耙细耢平,消除明暗坷垃,达到“墒、平、松、碎、净、春季用人工或用花生播种覆膜机起垄,规格为一垄2行,垄距0.80~0.85m。2种子选用和处理选用综合性状较好的花生  相似文献   

17.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氮、磷、钾施肥效果及推荐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宽幅匀播小麦的肥料高效利用和土壤养分吸收的机理,采用多点田间小区试验,应用“3414”田间肥料试验设计方法,分析在不同肥力水平下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氮、磷、钾的施肥效果和推荐用量。结果得出,宽幅匀播小麦氮、磷、钾养分利用率随施肥水平提高而显著降低,随土壤肥力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肥力>较低肥力>低肥力>较高肥力>高肥力。随土壤肥力由低到高增加,宽幅匀播小麦最佳施肥效益的推荐施肥量分别是N 107.9~171.8 kg/hm2、P2O5 88.2~112.1 kg/hm2和K2O 35.4~56.2 kg/hm2,平均分别为:N 138.3 kg/hm2、P2O5 101.4 kg/hm2、K2O 45.4 kg/hm2,三要素比例为N:P2O5:K2O=1:0.73:0.33。由于不同土壤类型的速效氮磷钾含量有一定差异,小麦宽幅匀播适宜施肥量应因土壤类型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8.
<正>1.整体栽培技术根据棚内光热分布,采取2:2套种形式。冷棚扣好后,精细整地,增施粪肥。待土壤化冻开始翻地、施肥、做垄。整地要做到无大的土块、草茎、根茬,上虚下实。由于是马铃薯套种鲜食玉米,施足肥料后深翻25~30cm,晾晒7~10d后做成台,台面宽80cm,台沟宽50cm,台高20cm,每台种植两行马铃薯,行距40cm,株距25cm,播深15~20cm。在台沟两侧种两行玉米,行距40cm,株距17~18cm,采用软管滴管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期对沿黄稻区强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播期对稻茬强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沿黄稻区以‘豫麦34’强筋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期处理:10月8日、10月18日、10月28日,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产量及产量因素、蛋白质含量及组分含量、淀粉含量及组分含量、粉质参数值。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的稻茬强筋小麦在10月8日至28日期间,适期早播可提高产量,产量最高为3593.33 kg/hm2,产量最低为1862.25 kg/hm2;随着播期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淀粉含量下降,播期对蛋白质各组分和淀粉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尽一致;综合面粉质量参数评价结果,中期(10月18日)播种的最优,晚期播种(10月28日)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20.
山区平趟田因春季渍害严重,冬季作物往往广种薄收,因而冬季多空闲。为了充分利用冬闲土地、温光资源和剩余劳力,从1997年开始试验示范以宽窄行起垄为主的油菜高产栽培技术,1999年共连片示范260hm2 。测产结果表明,理论产量2932.6kg/hm2 (10万株 /hm2 、单株结荚382.6个、角粒数21.9、千粒重3.5g),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 采用高起垄、宽窄行栽培为了让油菜根际全程爽水透气,活土层增加,肥料集中,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按80cm的规格进行起垄,成熟垄面50cm,垄沟深25cm。在垄面上按窄行26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