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哈萨克族是世界上最喜欢牲畜和善于饲养牲畜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使得自然环境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存在状态。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技能是以自然的适应作为前提条件。其实质造就了游牧文化中的物质生产的特征,进而决定了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某些基本特征。如游牧生产具有游移性、实用性、简约性、稳定性;有适应游牧的家畜;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用品,如适应游牧的衣物、食品、毡房等;在畜牧生产中有四季草地的利用标准;畜群结构的控制;转场中的环保习俗;狩猎中的习俗等。哈萨克族有适应游牧生活的独特的民族手工艺产业。  相似文献   

2.
裕固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裕固族的草原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裕固族的生产文化对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表明:裕固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传统上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狩猎采集和农耕为辅。最早主要生活在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以北的草原上,游牧于中北亚地区及中国西北的许多地方。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由于瘟疫流行、战火连绵、自然灾害频繁迫使裕固族的先民们向东迁,一部分聚居在祁连山北麓的山区草原上经营畜牧业。而另一部分聚居在河西走廊的戈壁绿洲经营农业。裕固族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手工业。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考证西藏地区发现的古人类考古资料、藏族民间传说和藏汉文献记载,证明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就活动于青藏高原,长期与祖国西部各族部融合,发展形成了分布在藏、甘、青、川、滇等境内的藏族.藏区的人文地理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大区.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语言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其中,卫藏...  相似文献   

4.
从各个方面介绍了藏族牧民的生活习俗:如糌粑、清茶、奶茶、酥油茶、蕨麻米饭、手抓肉、灌肠、藏包、酸奶和酒文化;传统的房屋,如帐房、土房、切木、苫子房、榻板房。介绍传统的家庭和婚姻,如恋爱、定亲、迎娶等,藏族婚姻的一个主要形式招婿。藏族对出嫁儿子和出嫁女儿同等对待,不受社会歧视。藏族传统的服饰因部落渊源、生活环境、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总结了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与文体文化。蒙古族牧民乌琦大皮极为适应高原日温差大的自然环境,耐贮藏富营养的肉、奶、面食品和蒙古包最适合游牧生活方式。总之,蒙古族牧民的衣、食、住、行都与环境相适应。蒙古族牧民能歌善舞,创造了称为"草原文化三宝"的长调、马头琴、呼麦。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第1个文化遗产日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格斯尔、乌力格尔、安代舞、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祭敖包、那达慕等17项。蒙古族的竞技体育活动包括骑马、摔跤、射箭、赛跑、游泳、抛套索"等,这些活动也与狩猎、游牧活动密切相关。蒙古族牧民创造的鹿棋、蒙古象棋、嘎拉哈、古尔等游戏丰富了中华牧业文化遗产宝库。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走访总结了蒙古族草原畜牧业资源。结果显示,目前,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等6个著名大草原区和新疆巴音郭楞、博尔塔拉牧区及青海省海西牧区、甘肃肃北牧区;饲养畜种以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为主。培育了"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优良家畜品种;草原建设以草库伦、牧草种植、饲草饲料储备和掘井、访火等为主。历史上曾采用"古列延"的形式游牧和狩猎,公元13世纪,转变为"阿寅勒"游牧方式,因阿寅勒的游牧形式较"古列延"式更有利于游牧畜牧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阿寅勒的游牧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资料,综述了藏族传统生态伦理:如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家畜与野生动物共生存,对自身生产、消费的限制和对自然资源的有限利用。藏族对自然界的禁忌有:对山的禁忌,对水体和土地的禁忌,禁忌打猎,禁忌侵犯"神牛"、"神羊",禁忌陌生人进入牛羊群或在牛羊圈清点牛羊数,禁食用一切爪类、圆蹄类动物肉等。藏族牧民精神上是充实的,他...  相似文献   

8.
在对内蒙古草原养羊业调查研究和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草原游牧是一种低效益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游牧民生存条件的改善,也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唯一出路.游牧生产所支持的经济结构十分脆弱,不符合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件.禁牧是恢复植被、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禁牧的直接后果是养殖成本上升.因此,草原禁牧不是一种生产方式的简单选择,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生态工程.建议通过控制载畜量、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有计划地建设高产饲料田、控制和改良劣质草场、防治草害、改造圈舍、推行科学养殖、加快草原机械化进程等措施提高禁牧后的羊群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蒙古族牧民在生产中有四季草地的利用标准,有转场中的环保习俗,有畜群结构和家畜数量的控制。生活中有对水体保护、树木资源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习俗。狩猎活动中有狩猎目的、狩猎时间、狩猎对象和狩猎活动的管理的习俗和禁忌。蒙古族丧葬习俗表现为对草地资源的保护。这一切可概括为蒙古族牧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以环境为根、生命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10.
研究裕固族的生活文化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让人们了解裕固族人的风俗习惯,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产物,是裕固族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主要载体及传承方式,他主要外化于裕固族人的衣食住行、生丧嫁娶及岁时节日习俗中。  相似文献   

11.
研究裕固族的游牧文化的文化产品与人文礼仪,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表明:裕固族是一个古老的、历史上曾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的民族,因此,其传统民间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显得斑斓纷呈、多姿多彩。神话文学有《莫拉》和《三头妖与勇敢的青年》等;史诗有《沙特》(东部)、《尤达觉克》(西部)、《盖赛尔汗》等;叙事诗有《黄黛琛》、《莎娜玛珂》、《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等;民间故事有《东迁的传说》、《哈么嘎阿亚的故事》,还有谜语和格言等。民间歌谣中有劳动歌"擀毡歌"、"垛草歌"等;仪式歌有"戴头面歌"送亲歌"等。同时介绍了裕固族的民间舞蹈、美术、体育和裕固族的人文礼仪。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总结了蒙古族草原畜牧业生产技术。蒙古族在畜牧业生产时对牲畜的种畜选育、选种选配、抓膘保膘、接羔育羔、剪毛收绒,种畜去势,大畜调驯、烙印标记、防灾保畜等诸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有序的饲养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对保护西北草原生态环境、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最主要的族源应是6世纪出现在汉文史籍中的"可萨",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可萨和突厥等是哈萨克族较早的民族源流。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哈萨克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至今没有任何方言。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且甘肃、青海都有分布。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历史上哈萨克族信仰过拜物教、萨满教、佛教、景教,最后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接受了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蒙古族文献资料,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源自:东胡→鲜卑(乌桓)→室韦(鞑靼)→蒙古。1206年春,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经过多次征战终于完成了蒙古地区诸部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文有胡都木文和托忒文。胡都木蒙古文应用广泛。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13世纪初叶,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蒙古上层改信红派喇嘛教,从16世纪后始接受格鲁派喇嘛教,而入主中亚、西亚的蒙古族大部改信伊斯兰教,东欧的蒙古族改信东正教。但从事牧业的民间还保留有萨满教。历史上蒙古族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为副。寺院教育培养出了不少精通藏文和医术的知识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教育应运而生。从蒙古包小学建立和蒙汉"双语"教学体系日渐完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的建成,1997年"普九"通过验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蒙古族从小就通过格言、谚语来进行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人际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磷含量差异显著; 2)19个草地型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6.15,33.59,30.33和22.76,表土层(10~20 cm)与底土层(30~40 cm)碳磷比差异显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碳磷比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高-低-高-低型、高-低-高型和由高到低型等5个类型; 3)土壤碳磷比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20~30 cm土壤容重、10~20 cm土壤含水量、30~40 cm土壤含水量、HCO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10℃年积温、年均相对湿度、10~20 cm地下生物量、0~10 cm土壤容重、0~10 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解性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旧京见闻中巴静静地停下来,带队的蒙古国历史民俗学家用手一指,"看,那就是哈剌和林!"被北杭爱省刚劲有力的秋风击打着脸庞,我远眺,那无数次出现在梦乡的圣地一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生活的特征,冬季的服饰大多由动物的皮毛制成,夏季以布制服饰为主。为了便于骑乘,衣服都比较宽大,亦喜欢扎腰带,显得干净利落。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服还讲究美观。足蹬长腰皮靴,头带漂亮帽子,未婚少女的帽子上要插上一撮漂亮的猫头鹰羽毛;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以肉食、奶食品为主,米面食品居次,基本上不吃蔬菜,喜茶。肉食有牛肉、马肉、羊肉、骆驼肉,多以水煮肉方式食用(手抓)。奶品有牛奶、羊奶、合木孜(马奶酒)、楚巴提(骆驼奶)、奶茶、酸奶子;哈萨克族牧民在春、夏、秋季住的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则住霍斯(简易哈萨克毡房)或土房;哈萨克族限制同一部落的男女结亲,婚俗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六个阶段:提亲、订婚、"吉尔提斯"仪式、送彩礼、出嫁、迎亲;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儿童成长。出生后七天后举行"别斯科哲尔"(摇篮礼)並取名,40天后要举行40天礼,2~3岁时举行"恰式阿鲁"(剪发礼),男孩子3岁、5岁或7岁时要举行"笋跌特"(割礼),5~7岁时举行骑马礼,第一次打回猎物狩猎时要举行狩猎礼;哈萨克族按伊斯兰教的规定举行葬礼,要点是速葬、简葬和土葬。程序是用水净身,白纱布包裹尸体(克凡),举行"加纳扎"(站礼),入土为安。  相似文献   

18.
一般人认为西藏文化就是宗教文化,宗教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畜牧文化和游牧文化是西藏文化中非常有特点的一部分,而做牦牛博物馆其实就是在保存畜牧文化。牦牛是属于牛属牦牛亚属的大型哺乳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海拔地区。数千年来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运、烧、耕,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形成了  相似文献   

19.
锡林河流域草原小叶锦鸡儿分布增加的趋势、原因和结局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说明了锡林河流域草原中小叶锦鸡儿分布增加的趋势,认为在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甚至荒漠化(沙化)发生的情况下,小叶锦鸡儿分布的增加首先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生活史特征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放牧引起的系统物理环境的改变有关,最终可能形成以小叶锦鸡儿为优势种的灌丛化牧场或沙丘灌丛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