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两优华占高产高效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2016年在湖南永州对隆两优华占再生稻进行了喷施"九二○"、增施促芽肥、机收时稻田土壤水分含量、留桩高度对比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隆两优华占两季总产量最高,生育期适中,再生力强,抗逆性较强,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再生稻品种;蓄留再生稻在前季稻齐穗后约15 d和再生稻破口期喷施"九二○"可明显提高产量;在肥力上等的田块增施促芽肥尿素10~12.5 kg/667m~2,在肥力中等和差的田块增施促芽肥尿素15 kg/667m~2,可显著提高再生稻产量;头季稻机械收割蓄留的再生稻产量低于人工收割蓄留的;蓄留再生稻以头季稻始穗后约18 d排水晒田再机械收割最适宜;机械收割留桩高度以25~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中稻实行机械化收割可节省中稻收割成本,提高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种植效益。研究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对解决在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发展粮食生产意义重大。2014-2015年在我县九龙镇、袁市镇、丰禾镇等地对再生稻测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稻实行机械化收割对中稻产量无影响,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与中稻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每667平方米节省支出300元,节支增效195元以上。2014年对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9块稻田(上、中、下等田各3块)进行再生稻测产,平均667平方米产量为130千克,较中稻人工收割蓄留的再生稻平均667平方米产量低35千克;2015年对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9块稻田进行再生稻测产,平均667平方米产量135千克,较中稻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平均667平方米产低35千克;按再生稻谷3元/千克计算,2年平均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产量较中稻人工收割减少35千克,减少产值105元/667平方米。中稻机收每667平方米节约了成本300元。机收中稻成本200元/667平方米,其中机收作业费100元(因交通便利情况,作业面积大小等因素而定),雇工搬运稻谷费用100元;而中稻人工收割中稻的成本在每667平方米500元。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再生稻的培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水稻总产量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在所有再生稻的培育中,又数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若干增产技术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红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230-231
本文从良种选用、头季稻种植、再生稻蓄留与管理方面介绍了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罗剑 《农技服务》2008,25(12):7-7
阐述了蓄留再生稻的作用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龙胜县超级稻蓄留再生稻栽培技术,包括头季超级稻、再生稻的栽培技术,以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并探索其产量形成特征,为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个适宜长江上游地区的中熟和中迟熟优质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中稻机械化湿润直播蓄留再生稻,通过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对参试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水稻品种间的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显著(P< 0.05,下同),在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条件下,全生育期为201~217 d,再生力为0.75~1.36,抗折力为0.89~1.57 kg,中稻产量为6.29~9.90 t/ha,再生稻产量为2.84~4.71 t/ha,两季产量为9.81~12.80 t/ha。以产量为分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参试的15个水稻品种分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中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低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低产再生稻中产等5个类型。筛选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水稻品种川优5213、川优8213、西优32、川康优637、旌22优占、B优2928和川绿优青粘等7个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水稻品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稻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下同),与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稻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粒数和再生稻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两季产量与中稻产量和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川优5213等7个水稻品种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可作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及在种质资源改良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杂交中稻培植再生稻费省效宏.为了改变我省再生稻蓄留成功率不高、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切实把再生稻作为一季正种庄稼来种,特根据近年再生稻最新研究成果和高产经验,提出如下技术对策,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9.
该文结合寿县安丰塘镇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合蓄留再生稻的品种、科学播种与适当密植、建立理想的群体结构、科学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与养留稻桩等,以期为当地再生稻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水稻生产在粮食安全中所占的地位及重要性,就目前水稻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的现状进行了简明的分析,并从再生稻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发展条件来说明着力加大再生稻蓄留面积、加强发展再生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遭遇洪灾后可以蓄留一般再生稻和洪水再生稻,但应怎样确定适宜田块和应当采取哪些技术措施来提高产量,减少损失呢?现根据我县遭遇2007年"7.09"洪灾后,我局开展的一系列杂交中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遭遇洪灾后蓄留一般再生稻和洪水再生稻的相关试验和示范结果,就蓄留两种再生稻需要注意的技术环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多年实践表明,要使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都要获得高产,必须掌握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该文从选好组合、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加强中稻田间管理和狠抓再生稻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培两优500作中稻蓄留再生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两优500系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两系杂交水稻组合,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引入望城县作中稻蓄留再生种植,经两年试验,示范 ,与原生产上种植的再生稻组合汕优63比较,综合性状优良,经济效益高,优势明显,在望城县试种示范倍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培两优500在望城县的试种结果表明,该组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稻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再生稻是晚秋生产的大头,也是四川省粮食生产的优势和特色。2012年再生稻主产区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规划和动员农民多蓄留再生稻。据农情调度,全省再生稻蓄留面积493万亩,预计有收面积将超过418万亩,目前全省再生稻发苗普遍较好,田间长势喜人,如九、十月份光温匹配正常,再生稻有望夺取丰收。预计再生稻总产将达到7亿斤以上,与正常年景相当,实现恢复性增产(2011年因遭遇干旱影响再生稻几乎绝收)。  相似文献   

15.
汕优63蓄留再生稻的叶片生长与叶面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汕优63蓄留再生稻叶片的大小,叶面积的测定方法及叶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稻一般只有三片叶,均较短小,且长宽因叶序和萌发节位而异,长宽法叶面积校正系数也随之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川南浅丘区晚秋季温、光、水资源丰富,头季中稻收割后利用晚秋季气候资源蓄留再生稻,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探索,其基本技术已被广大农民群众较好掌握并日趋完善和较好推广。以泸县为例:常年中稻栽插面积58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则达到40万亩左右。中稻种植田块除去部分种植秋菜、秋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杂交稻-再生稻种植模式是中低海拔地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项目。本文浅析了龙山县实施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在经认真试验研究和栽培实践的基础上,慎重提出了地膜马铃薯收挖后种植杂交稻,蓄留再生稻三熟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8.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桩上的“潜伏腑芽”发苗成穗的,实质上是头季生长的延续。头季生长得好坏,直接制约着“潜伏腑芽”的萌发,从而影响到再生稻的发苗数和产量。因此,要蓄留再生稻,就必须种好中稻。  相似文献   

19.
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头季稻密度和肥料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解析了单因子效应和交素作用,得出川东地区头季稻留蓄再生稻最优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密度30.73-31.54万窝/ha,N126.21-128.96kg/ha,P2O580.34-82.78kg/ha,K2O95.42-103.84kg/ha,头季稻产量可达8250kg/ha,再生稻产量达3000kg/ha以...  相似文献   

20.
利用杂交稻再生优势,蓄留再生稻,实行一种两收,是一条省工节支的增产措施。总结我们推广的经验,要夺取杂交再生稻的高产,除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期播种外,还必须抓好三项关键措施。1.抓好再生稻高产之本。再生稻利用的是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实质上是头季生长的继续。因此,再生稻产量的高低取决于母株生长的好坏。加强头季稻中后期管理,保持母体健壮青秀、活熟到老至关重要,特别是要以强根、健秆、保叶为重点,抓好晒田、补钾和防病治虫三项工作。晒田分两次进行,前晒后露。第一次在栽后20-25天够苗时(每亩茎蘖数达到2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