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田蚜茧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昌麦田蚜茧蜂共有5种,以燕麦蚜茧峰、烟蚜茧蜂为优势种;重寄生蜂有三种,以黄足分盾细蜂为优势种。蚜茧蜂4月中、下旬进入麦田,5月中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蚜茧蜂种群数量主要受寄主—蚜虫密度和4~5月的雨量,相对湿度的影响。麦田蚜茧蜂对麦蚜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寄生率最高可达40%以上。解决好重寄生和跟随现象的问题,可提高好苗蜂对麦蚜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日本豆蚜茧蜂控制豆蚜的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豆蚜茧蜂(Lysiphleiajaponica)是吉林省大豆蚜虫(Aphisglycines)的主要天敌。1979~1992年我们进行了试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日本豆蚜茧蜂对大豆蚜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日本豆蚜茧蜂对豆蚜的自然寄生率较高,据19...  相似文献   

3.
通化县大豆蚜虫的主要天敌有:日本豆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 Asbmeab)、大豆蚜茧蜂(Trioxys anctus Haliday)和三叉蚜茧蜂(Trioxys sp.)。其中日本豆蚜茧蜂约占95%以上,一般年份寄生率可达34%~70%,是大豆蚜虫前期的重要天敌。由于后期重寄生率高,羽化率低,失去对蚜虫的控制作用。为此,我们从1985年开始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栽培方式进行大豆蚜虫重寄生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麦田蚜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蚜的寄生性天敌中常以蚜茧蜂为主。国外利用蚜茧蜂防治蚜虫已屡见报导;国内也已开始用蚜茧蜂防治菸蚜,但尚未见麦田蚜茧蜂的系统研究报导。作者于1979~1981年间,先后在江苏十多个县、市对蚜茧蜂在自然情况下控制麦蚜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室内观察,现将部份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1985~1986年,在杭州东郊系统调查了13块地5种十字花科蔬菜上蚜虫的寄生性天敌和被寄生率。共发现原寄生蜂两种,即菜小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前者寄生于桃蚜和萝卜蚜,后者仅寄生于桃蚜,寄生率大多在0~3%,很少超过10%,在蚜虫数量上升阶段寄生率一般呈下降趋势,只有在蚜虫数量迅速下降阶段才明显上升,故蚜虫数量变化受寄生蜂影响不大。共发现重寄生蜂5种,重寄生率平均约为50%,高时接近100%。表明重寄生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蚜茧蜂对蚜虫的控制效能。  相似文献   

6.
蚜茧蜂是蚜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明确保山市越冬蚜虫的种群消长及蚜茧蜂的越冬情况,调查了该地2015年1—3月及12月越冬蚜虫的发生及蚜茧蜂寄生僵蚜的情况。结果表明,1—3月保山市越冬蚜虫指数呈增长趋势。其中,保山市隆阳区和施甸县的越冬蚜虫种群发生量较大,蚜情指数介于5%~30%之间。2015年12月中、下旬,隆阳蚕豆、龙陵青菜、腾冲油菜、施甸油菜和昌宁油菜上越冬蚜虫的无翅蚜虫口密度分别为317.39、268.80、84.80、79.98和9.10头/株,隆阳区显著高于其他县;龙陵县青菜上的有翅蚜种群数量显著多于其他4个区(县),其虫口密度为20.70头/株;施甸县油菜上的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的虫口密度为8.68头/株,显著高于其他区(县),其次为龙陵县和隆阳区,其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的僵蚜数量分别为2.60头/株和1.30头/株,二者差异显著。腾冲市和昌宁县的越冬蚜虫被蚜茧蜂寄生僵蚜数量最低,但该地有蚜茧蜂成蜂活动。说明保山市冬季适合蚜茧蜂生存,可用于防治蚜虫。  相似文献   

7.
蚜虫跳小蜂的重寄生现象及生物学特性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江 《植物保护》1987,13(5):35-36
蚜虫跳小蜂Aphidencyrtus aphidivorus(Mayr)是蚜茧蜂僵蚜期的重要寄生天敌、麦蚜的重寄生蜂,为有害天敌。笔者1980—1986年在蚜苗蜂的研究中发现了此蜂和另外4种重寄生蜂,其对麦田蚜茧蜂 (主要是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 Haliday)的破坏作用极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以大量的国外研究材料介绍了蚜茧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指出蚜茧蜂具有寄主专化性强、增殖潜力大、在蚜虫寄主植物上搜索效率高等特点,是控制蚜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天敌。  相似文献   

9.
临清市燕麦蚜茧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清市麦田蚜虫调查中,发现有5种蚜茧蜂: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uenae Haliday),烟蚜茧蜂(A.gifuensis Ashmead),阿维蚜茧蜂(A.ervi Haliday),麦蚜茧蜂[Ephedrus Plagiator(Nees)],以及蚜外茧蜂属的一种Prabn sp.。其中燕麦蚜茧蜂占80%,是寄生麦蚜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蚜茧蜂对麦蚜控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蚜茧蜂对麦蚜寄生能力的研究,得出了蚜茧蜂的寄生量模型:Y=91.40+43.62X1+20.27X2+7.25X1X2-16.83X1^2+3.43X2^2。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表明对总寄生量的影响因素中麦蚜密度的大小大于蚜茧蜂本身密度的大小。在试验密度范围内,蚜虫和蚜茧蜂干扰作用不明显,且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增加速度相同。  相似文献   

11.
日本豆蚜茧蜂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蚜虫是大豆作物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广泛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豆蚜虫的抗药性倍增,为害猖獗。为了寻找豆蚜防治的新途径,在自然天敌普查中,发现一个优势豆蚜天敌种群日本豆蚜茧蜂。日本豆蚜茧蜂分布很广,遍及大豆产区。79—83年连续5年放蜂试验,在豆田的寄生率可达56%以上,最高可达76%,在豆蚜发生中等年份里能有效的控制大豆卷叶率在1%以下。  相似文献   

12.
茶足柄瘤蚜茧蜂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苜蓿蚜为繁殖寄主,蚕豆作为蚜虫寄主植物,对茶足柄瘤蚜茧蜂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约40 d可完成1个茶足柄瘤蚜茧蜂生产周期;使用生长期为20 d的蚕豆苗,接种30~50头苜蓿蚜成虫,按照接蜂比为1︰100接种茶足柄瘤蚜茧蜂成蜂是繁殖该蜂的最优组合,可以节约繁蜂成本。  相似文献   

13.
梁玉本 《植物医生》2004,17(4):33-34
蜂类天敌昆虫有蚜茧蜂类、蚜小蜂类、环腹蜂类、蚜虫金小蜂类等,它们寄生于蚜虫体内使蚜虫死亡.现介绍一下它们的生活习性与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峻峰  朱俊义 《昆虫天敌》1993,15(4):160-161
用化学农药防治大豆蚜虫时,有部分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japonicus)的幼虫,殭蚜和成虫未被杀死,这些农药对未杀死的各个虫态的日本柄瘤蚜茧蜂生长发育有何种影响,笔者于1992年6月20日对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各个虫态,以本地区农田常用3种农药杀虫剂常规剂量进行毒力试验,观察各个虫态的生存率,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初生内共生菌与宿主蚜虫的营养代谢密切相关.本文观察了蚕豆蚜Aphis fabae不同翅型的共生菌胞随宿主蚜虫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以及饥饿和混合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confusus寄生对共生菌胞的影响.菌胞数量和体积随发育进程和翅型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随若蚜发育而逐渐增大,然后随胎生蚜产生而逐渐减少;无翅蚜的菌胞数量和体积均显著大于有翅蚜.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菌胞数量和体积迅速直线下降,而重新取食后又可迅速恢复.蚕豆蚜被混合柄瘤蚜茧蜂寄生后的第3d,菌胞数量显著多于未寄生蚜虫,此后则明显少于未寄生蚜虫,从第4d的119个·头-1降至第6d的46个·头-1.研究结果说明,蚜虫共生菌胞的变化与宿主蚜虫翅型、发育、外源营养以及蚜茧蜂寄生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6.
虫霉目真菌和蚜茧蜂是蚜虫的重要专性生防因子,在田间生态系统中存在“共位共处”的现象。本文开展了以新蚜虫疠霉和烟蚜茧蜂为代表的虫霉目真菌和蚜茧蜂在有翅蚜蚜群中的互作研究。有翅蚜“孢子浴”接种新蚜虫疠霉后不同时间间隔(0 d,1 d,2 d)再进行蚜茧蜂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的蚜虫感病率差异显著,且均高于60%;处理间的僵蚜率则差异不显著,且均低于15%。而有翅蚜先经寄生再“孢子浴”接种的5组不同间隔时间(1 d,2 d,3 d,4 d,5 d)处理试验的结果表明,组间有翅蚜的僵蚜率呈极显著差异,感病率也呈极显著差异,且僵蚜率和感病率在间隔4 d组出现明显分界。因此,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有翅蚜蚜群中,新蚜虫疠霉的侵染比烟蚜茧蜂的寄生更具竞争优势,但它们之间的互作关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本试验为蚜虫专性病原真菌(特别是虫霉目真菌)更好地联合蚜茧蜂在蚜虫生物防治中开展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苦苣莱蚜茧蜂Aphidius Sonchi Marshall(膜翅目:蚜茧蜂科)是一种只寄生Hyperomyzus属蚜虫的寄生蜂,分布于古北区。1981~1982年,澳大利亚科工研究组织(CSIRO)昆虫研究所从法国和日本两地引进该蜂,拟用于莴苣黄化坏死病毒病的主要媒介——苦苣莱蚜Hyperomyzus lactucae(L.)的防治。苦苣莱蚜茧蜂在澳大利亚大陆大量繁殖释放后,现在大多数释放点已经定居,并陆续向四周扩散。在该蜂刚引进时。人们对其了解甚少,文献中也未见有关的报道。但要有效地进行繁殖释放,并在今后客观地评价该蜂在自然界对苦苣莱蚜的控制作用及影响控制作用的各种因子,就必须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有较详细的了解。作者1980~1984在澳学习期间,受澳CSIRO昆虫研究所R. D. Hughes博士的委托,对苦苣莱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和研究。试验中均以饲养在苦苣莱上的苦苣莱蚜为寄主,除发育速率与温度和光照的试验外,均以从法国引进的寄生蜂为试验材料。整个研究过程始终都得  相似文献   

18.
用萝卜苗作桃蚜植物寄生主繁殖烟蚜茧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用萝卜苗作桃蚜寄主植物繁殖烟蚜茧蜂的技术。结果表明,在温度20-25℃、湿度75%的条件下,桃蚜的繁殖速度最快,10d内即可获得大量的桃蚜。用不同虫龄的蚜虫接蜂,蚜龄越低寄生率越高;在不同温中,25℃下寄生率最高。桃蚜的密度能影响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密度在100-200头时接蜂1对(雌:雄),寄生率最高,可达80%。经连续10代分别在不同蚜龄时繁峰,虽然寄生率均随代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对低蚜龄时开始寄生的蚜茧蜂生长发育影响不大,其寄生率仍较其它蚜龄为高。在繁蜂室内用萝卜苗饲养桃蚜繁殖烟蚜茧蜂取得满意的结果。该技术设备简单,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量的烟蚜茧峰,供防治桃蚜之用。  相似文献   

19.
烟蚜茧蜂蛹期耐冷藏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5±1)℃、RH85%、光照∥黑暗=16h∥8h条件下僵化1~5d的僵蚜,置5℃冰箱中保存,结果显示:僵化3d蚜虫中烟蚜茧蜂平均羽化率最高(72.33%~85.33%),僵化2d蚜虫中烟蚜茧蜂羽化率次之(65.67%~81.33%),僵化4d、5d蚜虫中的烟蚜茧蜂羽化率最低(<70%);僵蚜低温冷藏对羽化出的烟蚜茧峰雌蜂寄生能力无显著影响,各处理中羽化出的雌蜂平均寿命减少皆小于1d。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棉平突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Ashmead)对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偏好性,进行了相关的虫口动态、寄生率和体重等参数的调查。虫口动态结果表明,棉田和罩笼中西葫芦上棉蚜、棉平突蚜茧蜂和僵蚜数量均最多,与棉花和黄瓜上的相比有显著差异。室内和罩笼中西葫芦上棉蚜的体重较大,约0.36 mg,显著高于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体重。室内寄生试验结果表明,棉平突蚜茧蜂在西葫芦上对棉蚜的寄生率较高,其中来源于西葫芦上的棉平突蚜茧蜂对西葫芦、棉花和黄瓜上蚜虫的寄生率分别为81.3%、58.3%和44.0%。本文初步明确了棉平突蚜茧蜂对西葫芦具有偏好性,为棉平突蚜茧蜂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