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李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65-666,669
通过对河南省万仙山风景区内南坪、郭亮、水磨3个村落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比较研究,发现景区内旅游参与程度高的村落对旅游经济、社会积极影响感知较为强烈,对当地发展旅游业也持积极支持态度;反之,旅游参与程度不高的村落由于承担了旅游业发展的大量社会成本,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对旅游经济、社会积极影响感知微弱,对当地发展旅游业表现出不支持或漠然的态度。对环境消极影响的感知则表现为旅游参与程度越低的村落越强烈。发挥政府干预作用,降低旅游企业社会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分担者予以一定的补偿,是促使目的地社区居民积极支持旅游业,实现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余湾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是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村,是近远闻名的"柑桔之乡"。通过对该地居民旅游态度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为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和作用持乐观积极态度,居民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对旅游发展产生的经济影响正面感知要明显强于负面,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持消极态度。总体而言,余湾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的,其旅游态度正面影响感知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3.
何悦 《吉林农业科学》2021,46(1):114-119
旅游城镇化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重庆武陵山区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分析民族地区农户对旅游城镇化发展影响的感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特征农户对旅游城镇化发展影响感知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农户认为旅游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要远远大于消极影响,而且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感知都要大于社会影响和生态影响;不同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民族差异的农户对旅游城镇化发展影响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旅游城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学者研究的重点。以龙山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当地居民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经济影响感知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利用 SPSS 软件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居民与旅游业的密切程度是影响居民个体旅游感知态度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扶贫影响的感知程度是决定其对旅游扶贫的态度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黄水镇居民对旅游扶贫影响的感知水平,结果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经济影响的感知强烈,对消极自然环境影响的感知比较明显.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旅游扶贫利大于弊,对旅游扶贫现状表示满意,认为当地政府在旅游扶贫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当地居民的人口学统计特征、与旅游业的联系程度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对旅游扶贫影响的感知水平与态度倾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嵩口古镇的实地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分析当地居民扶贫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就业、居民收入、思想素质、传统文化、休闲娱乐、自然环境和保护意识均产生较大影响。居民的性别、年龄、户籍、职业、文化程度和旅游收入与经济绩效感知呈显著相关;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旅游收入与社会绩效感知呈显著相关;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旅游收入与生态绩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燕  李玲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135-139,143
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却蕴涵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旅游业是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旅游业发展助力南疆脱贫攻坚.为探究旅游发展与乡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以泽普金湖杨长寿村为案例地进行问卷调查(N=94),基于居民感知视角采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居民幸福感外部因素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是乡村居民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旅游发展获益感知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且社会公平在旅游发展获益感知与居民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解答"旅游发展如何影响乡村居民幸福感"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永顺为例,对芙蓉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扶贫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景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感知要强于负面感知,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的利益感知有差异,景区发展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汉中城固桔园为例,着眼于微观视角,在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影响当地居民旅游感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乡村居民感知的视角,分析了乡村居民感知下的旅游经济效应和旅游环境效应,进一步提出了重视差异化经营,开发多元化营销渠道并优化居民利益分配的建议,为当地居民与旅游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旅游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与关注,对居民生活方式的研究,关乎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关注和考察,则是为了更好促进旅游地的科学发展、人地和谐。本文以崇明岛居民生活方式变迁为例,在旅游活动干扰因素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并运用单因子变异系数分析法(One—way ANOVA),展开研究旅游活动下的,当地居民在生活、社会、文化、环境及休闲等方面的感知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感知因年龄段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漳州古城为例,采用Q方法,通过居民对Q命题的排序对古城旅游的感知进行主观评价,分析了居民的旅游感知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漳州古城居民对当地的旅游发展存在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感知;具体感知维度可以分为:"环境意识增加与经济如故型""社会失序与原真性削弱型""发展不均与经济获益型""文化传承与思想更新型"和"地方认同与成本增加型";整体上积极感知强于消极感知.由地方旅游引起的负面感知不断增强,因此,根据社会表征理论,分别从直接经验、社会互动以及媒体影响3个方面来探究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形成机理,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区居民既是旅游扶贫效益的利益获得者,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居民参与对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口村为案例地,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研究旅游开发地社区居民对于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与态度。研究发现:多数当地人认同旅游业有助于减轻贫困,改善了社区的居住环境,为部分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但由于居民自身的知识、技能与资本的不足、加之旅游景区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居民无法深入参与旅游发展中,从而造成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各方利益的冲突。面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低迷态势,政府、社区居民、旅游景区开发商需采取多种"自觉"行动,助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48-150
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研究喀斯特山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结果表明,近年来荔波县旅游业收入增加较快,提高了农民可支配收入;旅游投资收益指数较高,对旅游业的投资促进了地方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荔波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面积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互动作用显著。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有助于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促进荔波县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江宁区"五朵金花"旅游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调查研究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意愿和利益分享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果表明:近82%的居民有参与意愿,参与旅游后家庭年收入平均增长43.45%,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烈,总体均值达4.2。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江宁区"五朵金花"旅游村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安徽省小岗村为例,着眼于微观视角,在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影响当地居民旅游感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当地居民感知的视角,分析乡村居民感知下的旅游综合效应,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冯红英  赵金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74-6677
[目的]调查“京津走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等。提出“京津走廊”乡村旅游开发对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健康发展。[方法]以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建立居民旅游感知,包括旅游经济感知10项,旅游社会文化感知11项,旅游环境感知7项,旅游总体感知5项,共4类33项指标。采用5分制来定量测定,分别用1代表极力反对,2代表反对,3代表不知道,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结果]①村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②村民对经济影响的关注强于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③村民对旅游业整体发展持支持态度。[结论]根据此分析结果和村民对本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提出如下开发对策:①关注村民利益,参与旅游规划;②重视村民教育,提高参与力度;③加强接待管理,规范行业标准;④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旅游规模。  相似文献   

17.
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于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重要方面,对于促进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镇为例,采用传统的问卷调研法,对尧山镇居民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旅游开发的文化均衡和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两个方面来对旅游接待地进行文化调适。  相似文献   

19.
金华珍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79-181,207
旅游业不仅能促进旅游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旅游地居民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该研究以旅游地居民视角,通过实地访谈,从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方面探讨金达莱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总体上正面感知效果更大,但有些负面感知也不可避免.结合和龙市金达莱村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和居民参与度等方面的负面感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金达莱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选择浙江天目山和陕西佛坪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处于发展阶段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相比,处于参与阶段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更加强烈。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社会效益的感知显著高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但是环境冲击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方面的感知则正好相反。这反映了两地居民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着不同的忍耐度。最后,还探讨了影响保护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机制,发现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感知显著提高了居民的旅游支持度,环境冲击感知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的感知则是显著负向的;而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社会效益感知和环境冲击感知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