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侧深施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7~2019年在推广应用高性能插秧机的同时,推广使用插秧机配带侧深施肥装置,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基肥或基蘖肥)施入秧苗侧3cm、深5cm的土壤中,并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应用和对水稻产量相比较,探索哪种施肥方式更适合应用到当地水稻生产中。  相似文献   

2.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利用井关高速插秧机,配备侧深施肥机,将肥料按照侧4.5cm、深5cm的标准,将肥料施在稻苗根侧下方泥土中,为了验证侧深施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针对三大肥及云天化水稻专用基肥施用方法、用量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3.
水稻侧深施肥(亦称侧条施肥或机插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插秩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位土壤中的施肥方法。施肥位置在苗侧附近,秧苗返青后肥料很快被吸收,与表层施肥和全层施肥不同的是侧深施肥肥料集中施于还原层,与土壤接触少,肥料浓度高,微生物获取少,脱氮少,水稻吸收利用率高,是一种可促进前期生窗、防御低温冷害、省工、省成本、减轻水质污染的低成本稳产、高产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本技术对普通机械移植技术体系中的施肥部分予以改造,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边5cm,深4.5cm位置的施肥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将肥料呈条状集中不分散,形成一个贮肥库逐渐释放供给水稻生育需求,适应水稻自身代谢的需要,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养分的固定和流失,本试验旨在分析侧深施肥技术和水稻缓控释肥料在黑龙江稻田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特选用“绿舟牌”49%掺混缓释肥,开展了同等施氮量条件下不同肥料运筹的机插水稻侧深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每667 m2纯N施用量为18 kg的条件下,应用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施用“绿舟牌”49%掺混缓释肥,不同肥料运筹的水稻产量均较为理想,以在水稻秧苗机插时每667 m2侧深施缓释肥45.0 kg、在水稻秧苗机插后5~7 d每667 m2施尿素11.7 kg的水稻产量最高,每667 m2实际产量可达680.0 kg。  相似文献   

6.
正侧深施肥(亦称侧条施肥或机插深施肥)技术是水稻插秧机配带深施肥器,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位土壤中的施肥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可促进前期生育;肥料利用率高,施肥量可减少20%左右;有利于防御低温冷害,省工、省成本;也可减轻对河川、湖沼水质的污染。该技术是在全层施用基肥、表面追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94年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引入水稻侧身施肥机并试验成功,开始在三江大面积示范应用。1994年全省运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农业化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但其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低15%~20%。为此,2015年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要实现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的目标。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插秧生产过程中减少施肥量而又增产的一种施肥技术和装备配置,具体说就是在水稻插秧机上配装侧深施肥机具,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位(侧3cm、深5cm)土壤中的生产技术。这项侧施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促  相似文献   

8.
正侧深施肥(亦称侧条施肥或机插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一侧土壤中的施肥方法,并与培肥地力、培育壮秧、肥料类型、水层管理、栽培密度、病虫防治、农业机械、气象等综合因素相结合、成为一项可促进水稻生育、增强抗性、省工、省费用、减轻水质污染、降低成本的稳产高产技术。侧深施肥技术是在全层施用基肥、表面追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60年代在研究基肥全层施肥技术后,开展球肥深施试验,由于不能与机械配合而未能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一、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背景侧深施肥指将肥料施在水稻根系侧面3cm,距泥面5cm的区域,该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受限于田间操作的难度,一直没有被大面积的应用,随着侧深施肥插秧机的出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的作业,目前日本水稻生产已经大面积应用该项技术。二、试验目的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明确侧深施肥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节  相似文献   

10.
正一、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背景侧深施肥指将肥料施在水稻根系侧面3cm,距泥面5cm的区域,该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受限于田间操作的难度,一直没有被大面积的应用,随着侧深施肥插秧机的出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的作业,目前日本水稻生产已经大面积应用该项技术。二、试验目的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明确侧深施肥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节  相似文献   

11.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改变了以往传统施肥模式,通过专用机械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均匀、定量的条施在秧苗一侧的土壤中,该项技术是目前水稻种植中最高效、最环保的一种施肥方式。主要阐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发展优势以及技术要点,为实现水稻节肥增产以及侧深施肥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为发展生态质量效益型农业,做好农业"三减"工作,齐齐哈尔市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示范,配以水稻专用肥料,采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参与农业生产,充分验证了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适用性,为进一步在齐齐哈尔市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1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概述与现状分析1.1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插秧机插秧的同时将基肥或基蘖肥或基蘖穗肥同步施在稻株根侧3cm、深度5cm处,肥料呈条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进一步推广机插秧与施肥技术的有效融合,节约劳力,舒城县开展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简化、减量技术,通过比较实验,为我县推广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就是在水稻插秧的时候,把肥料施放在秧苗的一侧三厘米左右,深度为五厘米左右的的土壤里面。这是把农业肥料和农业技术相互结合的一种施肥模式。这个实验是为了通过测风施肥和普通的常规形式施肥进行对比。进一步去明确侧深施肥对于水稻肥料的利用效果,也为了能够让水稻种植节约成本寻求新的路径。本文就将从舒城县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简化减量施肥实验总结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现阶段水稻生产过程中施肥环节一直沿用撒施方式,通过深翻整地将肥料翻扣于土壤深层,然后进行耙地、旋耕和拉板整平,也可以在耙地后将肥料撒施于田面,通过泡田实现土肥相融。这种方法施肥量大,一般每667m2用肥约25kg,且肥料在田间分布不均匀,水稻秧苗吸肥量不一致,造成水稻长势、高矮大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比较理想的施肥方式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侧深施肥指将肥料施在水稻根系侧面3cm,距泥面5cm的区域,它可以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水稻生产过程中底肥采用在放水泡田前施到田间,此种方式肥料会随着整地后泡田水放到沟渠中而流失,浪费肥料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施到田间的肥料在搅浆过程中均布于土层中,秧苗仅吸收根部附近的一小部分肥料,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需要研究新的水稻底肥施用方式和装备.水稻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合理施用肥料及提高肥料利用率是节省成本、增加水稻产量、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水稻肥料施用量大、秧苗肥料利用率低,水稻侧深施肥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研究设计了一种水稻侧深施肥排肥装置,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肥料箱及内部组件肥料箱不仅只是作为肥料的储存工具,肥料箱几何参数、材料等也影响着施肥机的作业质量。在设计时肥料箱侧壁要有一定的倾角,且要大于肥料的自然休止角,在保证肥料箱容量的前提下尽量避免肥箱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寒地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基肥和分蘖肥施于秧苗侧土壤中的一种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施肥体系,是一项省肥、省工、省时,减轻水质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在近两年的推广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该项技术及应用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利用侧深施肥插秧机在插秧的同时,使用水稻侧深施肥器将肥料(基肥或基蘖肥)按照农艺要求一次性施在稻苗根侧下方泥土中,施肥深度5cm,肥料距离稻根侧向3cm。是贯彻农业"三减"工作的一个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稻谷品质,增加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试验目的: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基肥施于秧苗侧3厘米、深5厘米土壤中的一种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施肥体系,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明确侧深施肥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寻求新途径。一、材料与方法供试肥料:1、常规肥料:尿素:N 46%,磷酸二铵:N 18%、P2O5 46%,硫酸钾:K2O 50%。2、奥宝复合肥:含N 13%、含P2O5 17%、含K2O 15%。  相似文献   

20.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能够持续、稳定、均匀的为水稻秧苗提供养分,是一项肥、苗一起落地的综合复式作业技术,通过水稻侧深施肥试验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