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双季稻是湘潭地区稻田传统种植模式。为探索该地区稻田适宜粮食作物替代种植模式,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比较了3种粮食作物种植制度(双季稻、早稻—秋玉米、春玉米—晚稻)的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模式纯收入最高(16 347.7元/hm~2),其次是早稻—秋玉米(15 332.1元/hm~2),春玉米—晚稻模式总效益最低(14 260.8元/hm~2)。与双季稻模式相比,早稻—秋玉米模式经济效益下降不显著(降幅6.2%),人工投入少,且有水旱轮作的潜在优势,初步认为湘潭地区以早稻—秋玉米替代双季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从1979年开始,连续五年对豆—稻复种制进行复种连作和轮作的定位观察。1981年起增加豆间玉米—稻复种制的定位试验。结果说明,豆—稻,特别是豆间玉米—稻复种制,可以获得较高的粮食产量。尤以沿河冲积沙土、紫泥田以及潜育性低产田,豆—稻复种制折谷产量更为理想。经济效益较双季稻高。光能转化效率,豆间玉米—稻比双季稻稍低,  相似文献   

3.
大豆在我省为粮油兼用作物,建阳、三明地区是我省大豆的主要产区,常年产量占全省总产四分之一。建阳地区1986年总产1326万公斤,三明1985年总产1188万公斤。根据种植方式和收获季节不同,分为秋大豆、春大豆和田埂豆三种类型。七十年代以前,以早稻——秋大豆为主的轮作方式,三明市每年种植10多万亩,建阳种植20万亩左右,七十年代以来,因改制、扩大双季稻,稻——豆轮作的面积不断减少,加以锈病流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晚稻威优64、威优35等早中熟杂交组合面积不断扩大,这些组合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播种,秧田播种前空闲时间很长。怎样利用晚稻秧田播种前种植一季作物呢?1984年在我县龙凤山乡进行了豆—秧—稻复种制的试验,面积1.1亩,结果亩产大豆87.6公斤,晚稻亩平477.9公斤。  相似文献   

5.
基于沿江平原双季稻北缘生态区生态条件,以早籼稻浙辐203和晚粳稻镇稻18为供试材料,设置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4种栽培模式组配处理,通过对产量构成、生育特性、积温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粮食生产效率等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本生态区域的双季稻周年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周年抛栽模式有效积温利用率最高,达到108.7%,较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模式显著增产,分别增产5.5%、2.5%和7.21%,周年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4.6%、11.1%和1.6%。周年机插模式通过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周年粮食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提升了11.9%、43.6%和12.9%。综上,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抛栽模式实现了最佳经济效益,周年机插模式适宜于劳动力资源短缺背景下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平  冷培根  罗贤富 《玉米科学》2001,9(Z1):053-055
1998年,我们市、县、镇三级农技人员在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的20 hm2双季稻田进行了净种春玉米的示范,旨在探讨将我区双季稻田传统的"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改变为新的"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促进由单一口粮型产粮结构向"口粮型”与"饲料粮型”并重的产粮结构转变,以提高粮食转化率和种粮效益.通过示范,基本摸清了我区的双季稻田春玉米生育状态(春玉米7月中旬可以成熟,季节上不影响二季晚稻)、产量表现(最高单产为6540kg/hm2,平均单产为4684kg/hm2,高于同期的早稻产量)、病虫害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总结出"因地制宜选择田块,开沟吊地创造春玉米旱作环境,选用中熟玉米单交种,运用营养钵双膜覆盖培育壮苗,早播早栽争早熟,合理密植,足肥勤中耕,防治玉米病虫害”等一整套适合我区双季稻田春玉米生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浙南山区景宁县同全国一样,十分重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景宁县年种植单季晚稻5333hm2,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65%,其中在县城郊区范围种植单季晚稻1333hm2,原产量不高的双季稻改为单季稻。全县大多为马铃薯—稻两熟制,部分为马铃薯(春粮)—稻—菜的3熟制,由于品种种植多年,复种指数低,产量不稳,产值不高,针对这种实际,2003年以来,景宁县农业局在澄照乡三石村,渤海镇旦水等地试验示范,推广种植“马铃薯—稻(鸭)—菜”1.68hm2,经过有关部门验收,每667m2收马铃薯1674kg,收稻谷582.1kg,鸭(12.2只)13.5kg,收冬菜4217kg。以当地市场价计算(马铃…  相似文献   

8.
莆豆8008在双季稻区田埂育苗移栽的栽培技术陈华塔(福建省大田县科技中心,366100)福建省田埂豆栽培历史悠久,有中稻、单季晚稻等田埂豆,常年种植面积40多万亩,产量每公斤种子可收获大豆20~30公斤。1990年大田县用莆豆8008新品种在双季早稻...  相似文献   

9.
近年,莱稻复种栽培方式正在辽宁省昌图县悄然兴起。菜稻复种就是上茬种菜,通常种植大棚黄瓜、西红柿或地膜上豆、甘兰等,下连指菜收后移栽早熟水稻。1推广菜稻复种的意义从1997年开始,我们重点在昌图县东嘎乡范家村、力家村搞菜稻复种试验、示范,通过二年的实践证明,在昌图县大面积推广菜稻复种有以下几点好处:1.显提高经济效益。大棚下茬旱移栽水稻一般产粮5250~7500kg/hm’,效益6750~9000元人m’。种植水稻的时间正是一般大棚种秋菜或空闲时间,改种水稻后比种秋菜收入增加2250~7500元人m’。上茬地膜上豆或甘兰,纯收入可达…  相似文献   

10.
优化油稻稻三熟制机插秧条件下双季稻适宜的播种期可为三熟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指导。选用8个早晚稻品种,在湖南浏阳研究了播种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冗余生长和辐射利用率(RUE)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期的推迟,早稻全生育期缩短、晚稻全生育期延长,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同时,冗余度增加、RUE变小。水稻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后期物质转化利用率降低影响结实率可能是推迟播种后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本试验条件下,长沙地区机插双季早稻播种期可推迟至4月7~12日,机插双季晚稻播种期可推迟至7月5日,既能解决三熟制的季节矛盾,又能保证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趋明显。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模拟调整作物耕作和栽培措施,为有效减轻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负效应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次工作报告中未来可能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BCC_CSM模式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情景,选取RCP4.5和RCP8.5两种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与作物模型CERES-Rice耦合,筛选出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福建省各稻区可能的最佳品种和播期,并研究分析了品种更替和播期调整后的水稻单产、稳产性以及全省水稻总产的变化。【结果】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闽东南双季稻区早稻的模拟产量较未作适应性调整分别增加1.6%和1.9%,晚稻的模拟产量依次增加13.5%和9.8%;闽西北双季稻区早稻的模拟产量依次提高1.4%和1.0%,晚稻的模拟产量依次提高11.5%和7.9%;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一季稻的模拟产量分别增加14.1%和13.7%。在综合考虑两种适应性措施后,福建省各稻区总产也较当前明显提高,在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分别提高9.3%和10.5%。【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产量有不利影响,可采取一定的适应性措施缓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豆-稻-豆高效农业种植模式试验吴建友(龙海市东泗乡农技站)东泗乡地处龙海市东部半山区。改革开放以来,枝豆等速冻蔬菜的种植发展很快,每年春、秋两季单纯种植枝豆的面积都在6000亩以上。根据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稳定粮食生产的号召,我们在春、秋两季种植枝豆的...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农村耕地的种植效益,清流县近年来以提升耕地复种指数为手段,采用早芋—晚稻—荷兰豆的复种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介绍了早芋—晚稻—荷兰豆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1 前 言我县城郊外舍、澄照、大均等乡地处浙南山区北纬 2 7°39′~ 2 8°11′和东经 119°14′~ 119°5 9′之间。光温资源相对较差 ,年平均气温 17 5℃ ,年均日照时数 172 8 5h ,年均无霜期 2 4 1d ,>0℃积温5 4370 ,年均降雨量为 16 6 1 2mm。种植“薯—稻—稻”三熟制温光资源不足 ,种“薯稻”两熟温光资源有余的山垄有 16 0余hm2 。为了提高这部分农田的复种指数和单产 ,缓解春粮和春花 (马铃薯、蚕豌豆、小麦、油菜和紫云英 )等作物收获后种植双季稻季节紧 ,连作晚稻又不易获得稳产高产的矛盾。我站农业科技人员从 1998年开…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规模种粮效益的最大化,2015年在衡阳县演陂镇罗观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示范片面积33.33 hm~2,采用早晚稻品种搭配(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中熟品种)+专业化育机插秧(早稻拱棚旱育机插秧、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精准机插(早稻3.5~4叶、晚稻4~4.5叶)+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模式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经测产验收,早稻4个组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14.99%、14.7%、11.22%、5.46%;晚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两个组合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23.22%、13.66%;早晚稻最佳组合搭配可增产2887.5 kg/hm~2、增收9697.05元/hm~2。  相似文献   

16.
张运胜 《作物研究》1991,5(2):36-36
1987年以来,我们连续进行了马铃薯—稻—稻复种栽培的试验与示范,全县累计种植面积3800亩。实践证明,这一耕作制度是实现稻田亩产过吨粮,产值过千元的最新栽培模式。1 薯—稻—稻复种栽培的效益 马铃薯在我县稻田栽培,一般亩产可达1000kg以上,按蔬菜市场价每公斤0.6元计算,产值可达600元;早晚稻亩产850kg,产值629元,合计亩产值可达1229元。除去成本可得纯收入1010元。与其它稻田三熟栽培比较,每亩纯收入可增加300~500元。按每5kg马铃薯折算成1kg粮食,三季可亩产粮食1050kg。  相似文献   

17.
三熟制油稻稻区品种搭配方式的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稻稻制是洞庭湖地区的典型稻作制度。由于季节茬口矛盾大,生产上已形成了“重晚稻轻早稻”的习惯。品种搭配主要是以早配迟、中配迟为主,约占90%。早稻产量一般每667m’仅300kg左右。晚稻虽近500kg,但双季总产一般也只有800kg。为了实现国家水稻工程双季稻eevm‘单产跨“三纲”(1200kg)的目标,生产潜力的挖掘必须着眼于早稻,因而“国家水稻工程”临法基点确立了以品种(组合)“满负荷”搭配为核心的高产技术策略,在核心区24.6hm’的大面积上开展了示范研究,以缩短小区试验与大面积推广的时间与技术差距,为三熟制双季稻区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生育期适中、高产及氮高效的绿色超级双季稻品种,试验收集了34个绿色超级双季稻候选品种,于2015—2016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山村进行双季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对N肥减量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34个绿色超级双季稻候选品种的大田生育期为88~104 d;2015、2016年早稻分别减氮40%、33%情况下,与中早39相比,金优463、陵两优104、陵两优268、陵两优942、陆两优996的产量均增加5%以上,其中金优463、陵两优104、陵两优942产量均增加10%以上,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14%;晚稻减氮33%情况下,只有锦两优华占较天优华占增产5%以上,但其氮肥利用效率低于对照。从产量构成来看,早稻的产量与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和颖花数呈显著正相关,而晚稻的产量则与每穗总粒数和每平方米颖花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薯-稻-稻”轮作模式下双季稻施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种马铃薯收获后土壤肥力残留较多,早晚稻施肥量大,造成肥料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薯-稻-稻"轮作模式下早晚双季稻施肥减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种植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晚双季稻的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T1)的80%(即T2)时,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不大;但当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肥量(T1)的60%(即T3)时,对双季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冬种马铃薯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早、晚双季稻,其合理施肥量应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的80%。  相似文献   

20.
1957年江西省大豆种植面积达456.2万亩,总产3.36亿斤。其中秋大豆面积321.1万亩,产量2.41亿斤,分别占全省大豆总面积和总产量的70.4%和71.7%。六十年代以来,由于重稻轻豆,以稻压豆,发展双季稻,使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秋大豆面积急剧下降,每年种植面积不到100万亩。1984年全省大豆总面积198.3万亩,总产量2.7亿斤,人均占有量由1957年的18斤,下降到8斤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每年需要从外省调进大豆500多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