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海南、浙江和江西稻区的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编者)混合菌株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了效价为9000倍的抗血清。该抗血清特异性强,对常见十余种植物病原细菌基本上无交叉反应;以酶标A蛋白为关键试剂建立的液相酶联法的灵敏度约10~3cfu/ml;样品检测批间和批内的变异系数分别小于24.5%和15.2%。1990~1991年利用该方法检测了海南、浙江、江西及江苏的419份稻种,对除江苏外的363份样品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斑点免疫法检测香石竹斑驳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庭典  张健如 《植物检疫》1992,6(6):422-424
本文应用斑点免疫法(dotimmunobinding,简称DIB)检测了进口香石竹幼苗中的香石竹斑驳病毒。其中1990年从日本引进的材料检测了10个品种,全部呈阳性反应;1991年从荷兰引进材料检测的10个品种中有4个品种表现阴性反应,6个品种表现阳性反应。DIB检测结果与电镜观察结果高度一致,即DIB检测为阳性的材料在电镜下都可观测到病毒粒体,而DIB阴性反应的样品在电镜下检测不到粒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甘蓝根肿病的人工接种体系与抗源材料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欣  王超  张晓烜  王帅 《植物保护》2015,41(5):121-126
试验分别比较了不同接种方法、不同接种浓度以及不同土壤pH条件下人工接种甘蓝根肿病后甘蓝的发病情况,筛选出一套甘蓝根肿病苗期抗性鉴定与评价的最佳接种体系:最佳接种方法为菌土法;最佳孢子接种浓度为1.6×108个/g基质,最佳土壤pH为6.0。利用最佳人工接种体系,对东北农业大学甘蓝课题组提供的20份甘蓝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其中抗病(R)材料3份,中抗(MR)材料9份,感病(S)材料7份,高度感病(HS)材料1份。  相似文献   

4.
玉米穗粒腐病接种技术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为接种菌源,采用4种接种方法进行比较,以针刺果穗较深处(籽粒与穗轴间)发病最重,花丝喷雾法发病最轻;接种时期以玉米乳熟期接种为好;接种浓度10×40倍下每视野60个分生孢子;接种量以每果穗接种2.5ml孢子悬浮液发病最重。同时规范了病情分级标准及品种抗、感程度划分标准。采用规范程序,对63份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  相似文献   

5.
浙江水稻稻种病原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2000年间对以浙江平原、丘陵及山区为主的稻种病原细菌开展了种类、频率及传病率的研究。从303份稻种样本中分离出3906个菌株,经菌落形态、细菌学、致病性测定后获得201个致病或弱致病菌(占总数的5.15%)。选出致病及非致病代表菌株299个连同23个对照菌株用Biolog进行证实。结果表明种子上所带的病原细菌涉及到6个致病细菌种和5个弱致病种。平原稻区存在较多致病细菌种,山区较少,但两地均以弱致病细菌种占优势;丘陵的强致病细菌种的分离频率显著高于平原与山区。在稻种上携带的11个细菌种中,人工接种和自然感染的病稻种均能引起传病的有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Pseudomonas fuscovaginae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  相似文献   

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大丽轮枝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通过比对分析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与其相近种不同靶标序列间的差异,选取Gpd(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作为靶标基因,设计并筛选了四条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LAMP引物和两条环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简单、快速和灵敏的大丽轮枝菌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灵敏度实验及田间发病组织的检测。该方法在62 ℃等温条件下进行核酸扩增反应70 min,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萘酚蓝),反应后根据染料颜色变化判定扩增结果。特异性试验中,仅含有大丽轮枝菌菌株DNA的反应管扩增后呈天蓝色的阳性反应,而其他供试菌株均呈紫色的阴性反应。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0 pg·μL-1,在土壤中检测的灵敏度为10个孢子/0.25g土壤。该技术能够检测出棉花发病组织中的目标菌,对采自江苏和山东的24份疑似病害样本进行检测,11份为阳性。该方法的建立为大丽轮枝菌的检测及其所致病害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东北地区水稻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 收集了本地区水稻种质资源152份, 在苗期和分蘖期进行离体叶片接种; 在分蘖末期对79份种质进行了牙签嵌入法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的152份稻种资源中, 苗期离体叶片接种表现抗病的种质有2份, 中抗种质有42份?分蘖期离体叶片接种表现抗病的种质2份, 中抗种质8份; 进行牙签嵌入法接种鉴定的79份种质中, 表现中抗的种质16份?在苗期?分蘖期离体叶片接种?牙签嵌入法接种鉴定中均表现为中抗以上的种质仅有‘沈农9819’?分蘖期离体叶片接种和牙签嵌入接种法所获结果符合率最高, 为77.22%?  相似文献   

8.
水稻白叶枯病菌在什么地方越冬?越冬后怎样传播发展而造成病害?这是防治上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在这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国进行大量调查和研究发现:(1)稻种上可以检验到,并能分离出白叶枯病细菌;(2)试验证明白叶枯病细菌可以在稻种内存活和越冬;(3)病田收集的稻种播种  相似文献   

9.
小麦蓝矮植原体寄主范围的鉴定及R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蓝矮是我国首次报道的小麦植原体病害。采用介体接种植物,症状观察和应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1进行PCR扩增,在接种小麦和传毒介体中均扩增出1.4kb的特异片段,鉴定出小麦蓝矮植原体新寄主7种。用巢式PCR方法对小麦蓝矮病田自然发病杂草进行分子检测,从表现症状的10种杂草中均扩增出1.2kb的特异片段。利用6种植原体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对10种杂草的扩增片段进行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表明:扩增片段的RFLP图谱与目前已知的16Sr I组翠菊黄化植原体的RFLP图谱相近。鉴定出小麦蓝矮植原体田间自然新寄主10种。  相似文献   

10.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1 ̄1995年采用自然发病和土壤接种方法鉴定了1550份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病性,表现高抗的397份,中抗304份,中感364份,高感485份,经重复鉴定,筛选出76份抗性稳定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不同抗性品种用肿囊腐霉菌和串珠镰刀菌接种测定,抗性反应基本一致,人工接种比自然发病鉴定效果好,通过病圃自然发病初筛,人工土壤接处复选,可准确鉴定大量材料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自发现到现在已有90年的历史。由于发生地区广泛,为害严重,各国对此病曾做了大量研究。日本对它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我国也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经历。但对其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初认为种子传病是首要的。但在病区单抓种子处理还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又认为病稻草是病区次年的主要菌源。近年来,又发现在严格处理病革、病种子的情况下,仍然发病,故怀疑除上述两种传播途径外,还有其它传播途径。关于杂草传病问题,日本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和我国国内一样,对杂草带菌传病问题,意见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对这一传播途径有彻底弄清的必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病的侵染循环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对白叶枯病的彻底防治。如果这一传播途径确实存在,我们若不承认它,在防治上就会出现大的漏洞。如果白叶枯病确与杂草无关,盲目地采用相应的措施,也是多余而毫无意义的。这次试验是采用较直接的“离心浓缩针刺接种法”,其结果:第一年证实有马唐等六种杂草、黄豆和水稻根部能够带菌;第二年证实有车前等三种杂草和水稻根不仅带菌,而且可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第三年又证实在不同地区有马唐,狗牙根等四种杂草能够带菌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中旬。另外,用病区杂草和水稻健苗混栽,结果稻苗上发病,而对照的不发病。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研究,证实有数种杂草的根茎部不仅带菌,而且能传病。  相似文献   

12.
用免疫分离法检测稻种上的白叶枯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分离法是一种新型的、高度灵敏和准确的种菌带菌检验法,它结合了利用专化性抗血清的选择法吸附作用和活细菌可形成菌落的两方面的优点,从种苗材料中分离到目标细菌,用纯菌测试它的回收率为50~70%,最低检出率为50~100个菌/ml,人工喷接种和病田收获的病种带菌率达87%,平均每粒自然病种上的细菌数在100个左右。免疫分离所得菌落经致病性测定,大多数为白叶枯菌。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供试水稻样品的采集田,系经采用塔氏器Tullgren apparatus烤螨法;50%乙醇浸泡法和直接剥检法等检查证实,其叶鞘内侧不存在趺线螨Tarsonemus spp.或狭趺线螨Steneotarsonemus spp.为害,而且在其典型的水稻紫杆病株上,能分离到Acrocylindrium sp.等病原真菌。这些病,健株体内多种有机物成分的测定揭示,水稻紫杆病株体内有机物含量的改变,也呈现一般侵染性病害共有的若干病理现象。所测水稻紫杆病植株,其体内多种游离氨基酸,例如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缬氨酸Val、酪氨酸Tyr、丙氨酸Ala、谷氨酸Glu、丝氨酸Set、门冬氨酸Asp、门冬酰氨Ash、组氨酸His等11种氨基酸的含量普遍减少;而可溶性糖、糖苷酯、脂肪酸、木质素、多酚类等有机物含量普遍增加。其中以游离氨基酸的减少、木质素和脂肪酸的增加,尤为显著。试验结果对水稻紫杆病的病原性质及品种抗病性的可能机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反向间接血凝法、噬菌体技术和喷菌法,对安徽全椒、芜湖、石台、合肥等地区上年水稻白叶枯病重病田内和田边的若干种越冬后的植物作带菌检测,结果表明:茭白(Zizanin caduciflora Hand-Mazz)、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Seud.)Fern)、鹅观草(Roegneria kamojz Ohwi)、艾蒿(Artemisia rulgaris Linn)、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inn)等植物带有白叶枯病菌。带菌量的大小,因带菌植物的种类和样品采集的地点而异。在检测的带菌植物中,带菌量较高的有茭白、紫云英等。另用白叶枯菌对多种杂草进行剪叶接菌,经13~20天后,茭白、看麦娘、游草等禾本科杂草的叶片上表现明显症状。杂草病叶的浸泡液与兔抗白叶枯菌的致敏血球产生特异性凝集反应。用噬菌体法也检测到大量活菌;接种稻叶又引起水稻发病。说明在被接种杂草上感染的是白叶枯细菌。  相似文献   

15.
 以钙黄绿素(calcein)为指示剂,建立了番石榴焦腐病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在该方法中,以番石榴焦腐病菌特异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为目的DNA片段,设计4条引物(2条内引物、2条外引物),优化LAMP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研究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64℃,反应时间1 h;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15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番石榴焦腐病菌和10份番石榴焦腐病病果组织LAMP产物均为阳性(绿色),而26株其它病原菌及10份健康番石榴果实组织LAMP产物均为阴性(橘黄色);灵敏度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可达到10 pg。实验结果表明,快速、准确、灵敏的LAMP检测方法适合基层部门及田间检测番石榴焦腐病菌使用。  相似文献   

16.
以 Facet(活性成份 quinclorac)为对照 ,测试了农美利的稻田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农美利是一个较优秀的直播稻田苗后除草剂 ,除草率可达 10 0 % ,适宜用量 2 mg/ m2 ,适宜使用时期为水稻一叶一心期~五叶一心期。对水稻的营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其抑制效应是可逆的。农美利对水稻和稗草的生理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农美利的除草作用在于对光合速率、呼吸强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其强度在杂草与水稻之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噻嗪酮在水和水稻植株中的残留动态及转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噻嗪酮在水和水稻植株中的残留动态。该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2.70%—91.46%,水和水稻植株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02mg/ks和0.005mg/kg。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茎部能不断从水中获取噻嗪酮并使之浓缩,噻嗪酮在水稻植株中存在一定的内渗和内吸传导,其中由下向上传导率较高。作者还讨论了噻嗪酮在水和水稻植株中的残留动态及转运与其对稻飞虱具高效、长效防治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证明发生白叶枯病的病区稻种内有白叶枯病菌存活,同时也存在大量的能寄生消解病原细菌的噬菌体。病原细菌和噬菌体都存在于颖壳内;噬菌体的存活期比病原细菌为长,但病原细菌至少可以存活半年以上,作为下年初次侵染的来源。稻种内的细菌侵染秧苗的途径,目前尚不清楚,侵染以后有一个较长的潜育期是非常可能的。无病田的稻种内没有噬菌体或存活的病原菌,因此,检查稻种内噬菌体和活的细菌是很可靠的检验方法,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证明。测定噬菌体是最简便的方法,灵敏度也高。由于吸附噬菌体的活细菌可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菌斑,故测定噬斑菌的数目也是很好的检验方法,灵敏度虽不如测定游离噬菌体的方法简便,但它可以测出有活细菌的存在和它的数量。测定噬菌体的增殖也能准确检验是否有活细菌存在,但是方法还有待改进和简化。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Bacterial leaf blight and leaf streak are the two most damaging bacterial diseases of rice. However, few bactericidal chemicals are available for controlling both diseases.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two kinds of chitosan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and degrees of N‐deacetylation and their effect on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and leaf streak were evaluated. RESUL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kinds of chitosan solution possess a stro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both rice bacterial pathogens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diseas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by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Howe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tosan and rice pathogens was affected by th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chitosan, the bacterial species and the contact time between chitosan and bacteria. The direc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hitosan may be attributed to both membrane lysi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biofilm. In addition, both chitosan solutio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ctivities of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eroxid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in rice seedlings following inoculation of two rice pathogen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CONCLUSION: The role of chitosan in protection of rice against bacterial pathogens has been shown to involve direc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indirect induced resistance. Copyright © 201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