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辊压处理大青杨板材的形体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常温下,以压缩率10%、20%、30%、40%和50%5个条件对饱水状态的大青杨(P.ussuriensis Kom)板材分别进行无约束径向和弦向辊压处理;研究辊压处理前后在全干、气干(含水率12%)和饱水3种测试状态下,试材在厚度、宽度和体积3个方面的尺寸形体变异及单位尺寸和体积变化的百分率。相对于压缩前,总体变化规律为:辊压所致瞬时变形在其后绝大部分可恢复,辊压后试材厚度方向尺寸变小(-0.154%~-4.500%)、宽度方向尺寸略变大(0~3.740%)、体积略为降低(-0.329%~-3.019%)。  相似文献   

2.
木陶瓷的制造(Ⅰ)——实木陶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以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木材为原料,浸渍酚醛树脂后经800℃隔氧烧结,制得实木陶瓷,分析了样品在质量和体积上的变化。研究发现,试样经过高温烧结后,相对酚醛树脂处理前,后绝干试样的炭得率,体积剩余及木陶瓷产品密度与树脂质量分数呈正相关,树脂处理使木材样品炭化时弦、径、纵向收缩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林分地力的变化状况以及阔叶树对红皮云杉人工林土壤营养的改善作用,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的培育筛选适宜的混交树种和施肥营养元素。方法在红皮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中采集树叶、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实验室内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样品C含量,凯氏定氮仪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N含量,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样品P含量。结果(1)4种红皮云杉人工林间土壤的C、N、P含量差异显著,3种混交林均大于纯林,其中红皮云杉胡桃楸混交林C、N、P含量最大;(2)4种红皮云杉人工林间土壤的C∶N、C∶P差异显著,3种混交林均小于纯林,其中,红皮云杉胡桃楸混交林C∶N、C∶P最小;(3)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的N、P含量差异显著,以黄檗为最低,胡桃楸为最高,但均高于红皮云杉;(4)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的C∶N、C∶P以黄檗为最高,胡桃楸为最低,但均显著低于红皮云杉;(5)混交林中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与土壤之间C、N、P含量及C∶N、C∶P的相关性皆高于同林型中红皮云杉叶片及其凋落物与土壤之间C、N、P含量及C∶N、C∶P的相关性。结论依据树种叶片、凋落物及土壤部分的C含量、N含量、P含量、C∶N、C∶P和N: P,胡桃楸和水曲柳可做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的适宜混交树种,培育过程中应注意解决N素和P素含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芽锈病是我国北方林区新发现的病豁。为害苗木、幼树和大树的顶芽和侧芽,严重影响苗木质量和人工林的正常生长。其病原菌为伏鲁宁金锈菌(Chrysomyxa woroninii Tranz.)。病菌以菌丝在病芽内越冬后,5月下旬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病枝芽枯死,发病期仅30d左右。  相似文献   

5.
红皮云杉地理种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来自东北地区红皮云杉种源试验林8个种源的80个样本为材料,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红皮云杉在DNA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多态位点比率达到73.68%,各种源多态位点比率的变化范围为35.09%~45.03%。采用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证明各种源的遗传变异程度由桦楠、鸟伊岭、柴河、穆棱、天桥岭、爱辉、高峰、大丰依次递增;种源间和种源内遗传分化分别为42.26%和57.74%。各种源间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一致度,其平均值为0.8622。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8个种源可聚为3大类:天桥岭、穆棱种源为第1类;柴河、桦楠种源为第2类;大丰、鸟伊岭、爱辉和高峰种源为第3类。红皮云杉种源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东部山区谷地红皮云杉的高生长量,径生长量,树高生长与积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关系,土壤含水率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及红皮云杉的更新。结果表明:云杉5月中旬开始高生长,6月中旬达到高峰,7月中旬停止高生长;胸径生长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进入速生期,8月初生长开始减慢,并于中旬停止生长。云杉的高生长与积温紧密相关;土壤含水率与苗木高生长相关密切。塔河、乌伊岭、汤旺河、红星的云杉为进展种群,而五营和带岭的云杉为衰退种群。  相似文献   

7.
雪岭云杉芽枯病是发生于乌鲁木齐市南山实习林场的一种我国新记录病害。此病在南山林场的发病率达35.7%;从调查的树冠部位来看,上部发病率最高;从树冠方位看,东面发病率最高,北面最低。病菌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分别在云杉小枝上发病的顶芽和侧芽内越冬,病原菌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经鉴定,人工培养条件下的病原菌的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最适生长温度为(20±1)℃,最适光照时间为6h。由病组织分离结果可知,在枯死的叶芽上还附生有交链孢(AlternatiaNes)、曲霉(AspergilusMichwliexLink)、小菌核菌(SclerotirmTodeetPersoon)3种真菌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干燥方法对人工林杉木吸湿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以40 mm杉木锯材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温干燥、常规干燥和气干3种方法进行干燥处理,采用双室温、湿度控制法和GAB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系统研究了干燥方法对平衡含水率、尺寸稳定性、等温吸附线型等的影响规律,并采用低温核磁共振分析测定不同干燥方法试样的细胞壁最大吸着水含量。结果表明:相较于气干及常规干燥,高温干燥可较为显著的降低试样吸湿平衡含水率及弦向线性湿胀率;不同干燥方法试样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可由GAB模型拟合,拟合度均高于0.91,且呈现第二类等温吸附曲线特征;高温干燥试样细胞壁吸着水最大含量明显低于气干和常规干燥材,与高温干燥对平衡含水率影响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9.
采用“相邻格子的取样方法”,在武夷山黄岗地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了调查.以主要优势种群木荷(Schimasuperba)、甜槠(Castanopsiseyrei)和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在不同年龄阶段群落中的相对优势度作为生态位重叠的计量,以优势植物种群在正常成熟林中优势度作为其容纳量,并用Lotka-Voltera竞争方程讨论了群落中优势种群木荷、甜槠和青冈的竞争,结果表明:平衡时,它们的相对优势度分别为33.24%、38.37%、28.39%.即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群落将由木荷、甜槠和青冈三种植物共优组成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乙二醛为交联剂、乙二醇为助剂处理大青杨木材.结果表明,处理材尺寸稳定性和部分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当交联处理条件为妒(乙二醛):15%,n(乙二醇):n(乙二醛):1:8时,处理材的抗胀(缩)率(ASE)达68.8%,阻湿率(MEE)达41%,顺纹抗压强度提高17.5%,抗弯弹性模量(MOE)提高31.5%,硬度提高50%以上,可以拓宽大青杨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尘源形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sand—duststorm)系指强风把地表大量沙尘卷入到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是1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沙尘暴尘源物质的形成及分布是形成沙尘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本文在查阅分析了大量关于沙尘暴研究等文献的基础上,从沙尘暴尘源形成因素、尘源种类及分布等方面,对沙尘暴尘源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映沙尘暴尘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