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青海省牧区冬春草原承包基本结束时,已经出现了草原使用权流转行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省流转草原面积已占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35%,表现出了多样的流转形式,在畜牧业发展以及草原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草原使用权流转制度是草原牧区在改革实践中的一大创举,是对"双权一制"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是对草原使用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代表了草原牧区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草原承包政策,本着从实际出发,采用"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制、搞活使用权"的原则,积极引导牧民群众自愿、有偿、合法地进行草原使用权流转,对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草原资源优势,加强草原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加快草原畜牧业的市场化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行草原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牧区出现草原使用权的流转.文章对海西州草原使用权的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分析了草原使用权流转的原因和作用,并针对草原使用权的流转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予海  王海 《青海草业》2001,10(4):36-38
草原承包后 ,随着生产的发展 ,牧区出现草原使用权的流转。本文通过对草原使用权流转产生原因、存在问题 ,以及流转的法律依据的分析 ,讨论了应该从流转的范围、形式、费用、期限、管理部门职责和处罚等方面加强草原使用权流转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草原使用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青海省草原使用权流转的背景、现状及草原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草原使用权流转的对策,旨在促进牧区草原使用权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6.
张进林 《草业科学》2004,21(4):38-38
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致力改善草原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到目前,全省六州牧区10余万户牧民家庭中的近9成牧户已告别了传统的游牧生活,实现定居放牧。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拥有天然草原0.365亿hm2(可利用草原面积0.316亿hm2,其中冬春草原0.159亿hm2,夏秋草原0.157亿hm2),主要分布在青南牧区、环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草原类型以高寒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等9个草地类型、7个亚类为主,其中高寒草甸占有较高比例,面积0.240亿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8%。1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推进畜牧业持续发展、促进牧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牧区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8.
张引弟  孟慧君  塔娜 《草业科学》2010,27(5):130-135
牧区草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伴随草原新三牧政策(休牧、禁牧、划区轮牧)实施、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型、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过程集中出现,又事关牧区民生与构建和谐新牧区的一个崭新的重要研究命题。本研究阐明内蒙古牧区草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与特征,指出伴随草地流转出现租赁期短、草畜平衡对草地流转限制等问题以及牧区草地流转动因与东中部土地流转不同、草地类型流转程度不同的特征。畜产品是牧民主要收入来源,草地流转价格低影响牧民增收、加大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在牧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与完善草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草地资源退化、利用方式粗放,超载过牧已成为限制草原牧区发展问题。本文总结了锡林郭勒盟紧紧抓住"人、草、畜"三个要素,加快转变牧区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稳步减少牧区直接依赖畜牧业生产的人口,认真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规范天然草原利用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显著成效,基本实现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的良性互动的一些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草原是我县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总面积95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79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84%。草原牧区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县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区牧区生态建设大规模展开,我县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草原使用权流转制度是草原牧区在改革实践中的一大创举,是对"双权一制"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是对草原使用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代表了草原牧区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牧区草场纠纷就是牧区草原权属纠纷,牧区草原权属分为草原所有权、草原使用权和草原承包经营权三种。草原所有权包括草原国家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里享受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权。草原使用权是指给集体所有制单位或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依法使用的国家所有草原行使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草原承包经营权是指牧民在法律法规和承包合同允许范围内依法承包经营集体所有草原或集体使用的国家所有草原行使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5大草原类型的15个旗(县)844户牧民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原补奖政策能对牧民减畜意愿起到激励效果,即在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下牧民愿意减少家畜数量,且获得更高的草原补奖资金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汉族牧民比蒙和满族牧民的减畜愿意更高;家庭总收入对减畜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草场资源丰富、家庭总收入较低和畜牧业依赖程度较弱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草原类型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位于较低草原生产力草原类型的牧民的减畜意愿更高。建议继续推行并完善草原补奖政策,改变福利式的补奖方式,提高政策目标的瞄准性。  相似文献   

14.
一、草原畜牧业处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中国的天然草原面积是农田的3.7倍,是优质牛羊肉的重要生产基地,牛羊吃草为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肉食品和原料奶,人吃畜、畜吃草。风调雨顺的时候,牧区是个好地方,总有一些外地人来到草原,被牧民雇用为牧工。  相似文献   

15.
牧民对草原管理政策的认知和执行是牧区生态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了甘肃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牧民对草原管理政策的认知程度,并采用频度统计分析方法评估草原管理政策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幅度,以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关键因素的关联度排序.结果表明:牧民对草原政策的认知,受牧民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个人外出打工情况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在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牧区农业技术的推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草原经营权和使用权以及加强草原保护宣传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牧民的这种认知特点,并据此设计相应的可被牧民认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牲畜作价归户私有私养不限数量的体制后,这就同草场使用上的公有公用的经营方式产生了矛盾。严重地阻碍了草地的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有效建设,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内蒙古赤峰市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普遍推行了“畜草双承包”责任制,牲畜作价归户,户有户养,草场按人畜比例划分到户,实行“有偿承包使用”制度,加强了草地的法制管理,调动了广大牧民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商品化发展,自一九八五年以来连续八年获得牧业丰收。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牲畜作价归户私有私养不限数量的体制后,这就同草场使用上的公有公用的经营方式产生了矛盾,严重地阻碍了草地的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有效建设。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内蒙古赤峰市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普遍推行了“畜草双承包”责任制,牲畜作价归户,户有户养。草场按人畜比例划分到户,实行“有偿承包使用”制度,加强了草地的法制管理,调动了广大牧民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商品化发展,自一九八五年以来连续八年获得牧业丰收。  相似文献   

18.
川西北牧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这里幅原辽阔,有天然草地面积212亿亩,是四川省土地面积的29%;可利用的草地面积182亿亩,是全省耕地面积的267倍;有人口160余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9%,人均占有草地113亩,是全省人均占有耕地的1378倍。畜牧业是川西北牧区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但长期以来,因地处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且冬长夏短,植物生长缓慢,其单位面积牧草产量低下。在这里生活的牧民为了生存,只能被动地适应这恶劣的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条件,以辽阔的天然草原作为他们生存的…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牧民的草地流转意愿,促进牧区草地的规模化经营。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和逐步回归的步骤和要求,从牧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特征、草地特征4个方面,对东乌珠穆沁旗牧户牧草地转入行为及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牧区草地流转已初具规模,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为主,草地主要集中在分散牧户手中;集中各项资源优势的牧户倾向于转入草地;草地转入规模受多种变量的影响。因此,建议逐步推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流转户的相关保障制度;加强草原承包经营权的宣传力度,提高牧户意识;加大教育投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20.
1基本情况近几年来,国家对黄南州牧区草原畜暖棚建设中投入巨资,极大的改善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改善了以往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为畜牧业走向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成为牧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新亮点。在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