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海拔的变化与草甸退化程度对武功山草甸土壤碱解氮的影响,了解武功山草甸土碱解氮的分布情况,以武功山核心景区金顶1 600~1 900 m之间的不同海拔与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A(0~20 cm)、B(20~40 cm)2层土壤碱解氮进行测定,分析武功山碱解氮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武功山草甸A、B 2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同一海拔有明显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下层土碱解氮含量明显小于上层土壤,在重度退化的情况下这一特征表现不显著;海拔的变化对武功山草甸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海拔1 750 m左右上下层碱解氮含量均最多;草甸的退化程度对武功山草甸碱解氮含量的影响也不显著,说明武功山退化草甸土壤的供氮水平无较大缺失,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利用氮肥或其他肥料调节土壤肥力需要谨慎合理。  相似文献   

2.
以中科院位于新疆天山中部巴音布鲁克的长期围栏封育样地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围栏封育对亚高山草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栏内0~20 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07.69和277.53 mg/kg,20~40 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75.22和127.52 mg/kg,围栏内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变异系数分别为23.88%、29.8%、22.43%、33.74%;围栏外0~20 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20.77和285.371 mg/kg,20~40 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83.08和137.36 mg/kg,围栏外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变异系数分别为23.58%、33.97%和29.43%、42.88%。2围栏内上层和下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分别为100%、2.97%、40.10%、0.06%;围栏外上层和下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分别为9.37%、1.75%、11.28%、49.99%。3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在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性,围栏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空间分布水平低于围栏外,从空间插值图来看,围栏内外0~20 cm土壤中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高的位置,其20~40 cm层含量却相反。综上可以看出,围栏内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在水平方向的变异都低于围栏外;垂直方向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围栏内外上下层均为中等变异,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围栏内上下层变异系数分别表现为大于和小于;水平方向碱解氮含量上下层变异程度大于围栏外上下层变异程度,且围栏内上层空间相关性很弱,围栏内下层和围栏外上下层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水平方向围栏内速效钾含量上层变异程度大于围栏外上层变异程度,且围栏内上层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围栏外上层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速效钾含量围栏内下层变异程度小于围栏外下层变异程度,且围栏外下层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围栏内下层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水平方向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上层含量空间分布与下层含量空间分布相反。  相似文献   

3.
钾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而土壤速效钾是土壤钾素供应的指标之一。以江西省武功山海拔800~1 900 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速效钾、植物全钾的分布格局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异范围为24.33~138.53 mg/kg,均值为86.99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草甸区灌木区毛竹区针阔混交区。植物全钾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01~7.16 g/kg,均值为4.82 g/kg,植物全钾含量为草甸区针阔混交区灌木区毛竹区。海拔高度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植物全钾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速效钾含量与植物全钾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东营市河口区新户土地开发项目二期为研究区,运用经典统计法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养分以及土壤全盐的空间变异性质进行研究,并对不同采样密度下有机质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用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检验不同密度下的插值精度,以确定盐碱地有机质的合理取样密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速效钾的变异系数为18.4%,属于低等程度的变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全盐的变异系数在57.4%~76.9%之间,属中等程度变异。研究区的各种土壤属性均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主要影响因素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有关,而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全盐的空间变异性与耕作方式及农业生产中施肥等有关。随着采样点密度的增加,克里格插值精度提高,适当减小样点密度可以满足插值分析的需要,充分考虑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评价的精度分析,确定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合理取样数为111个,合理取样单元为48 hm2,合理取样间距为692 m。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武功山不同海拔和干扰程度的山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为退化山地草甸恢复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ASI法)测定各处理区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运用SPSS21.0及SigmaPlot12.5进行多元统计及绘图,分析土壤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的分布特征。【结果】土壤pH值呈强酸性,均值为4.56,有机质含量丰富,平均含量为3.11%;土壤速效氮(AN)含量中等,平均含量为38.96 mg/L;速效磷(AP)平均含量为5.01 mg/L;速效钾(AK)平均含量为46.79mg/L。不同海拔高度的上层土壤OM及AN、AP、AK含量高于下层;土壤OM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海拔之间上层土壤AN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AN含量随海拔变化呈现"W"型波动状分布,AK的含量依旧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高然后减低的趋势,不同海拔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5)。SD区域内土壤pH值与其他区域内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SD区域上层土壤OM含量与SLD区域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干扰程度上、下层土壤AN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CK和MD区域,不同土层深度的AN含量差异显著(P0.05)。SD区域内上层土壤的AP含量与其他区域差异显著(P0.05),不同干扰程度上、下层AK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CK及SLD不同土层深度土壤AK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海拔高度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OM、A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退化程度与pH、AK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海拔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武功山草甸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不同区域草甸土壤pH值呈弱变异,OM、AN、AP、AK等含量呈中度变异。武功山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丰富,可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对植被退化区域进行修复,以防止区域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6.
以武功山核心景区主峰金顶海拔1 600~1 900m之间的自然未退化草甸土壤与1 850m不同退化强度草甸斑块土壤2类处理为研究对象,对其A(0~20cm)、B(20~40cm)2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进行测定,分析武功山草甸土全氮、全磷、全钾的分布格局,及武功山草甸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对草甸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武功山自然状态下草甸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 094.4~7 473.6mg·kg-1、0.59~1.73g·kg-1和18.25~54.25g·kg-1。在同一垂直土壤剖面中均随着发生层的降低而减少,而全钾含量无此特征,且在A、B 2层中差距较小。2)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全钾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显著上升趋势。3)不同草甸退化程度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全氮含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武功山退化草甸土壤的磷、钾素养分供应水平无较大缺失,但氮素的供应出现明显损失,可为生态修复中调节土壤肥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是草本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性营养因子,且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 600~1 900 m)和不同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在同一垂直土壤剖面中均随着发生层的下降而降低,在海拔梯度上,3大养分指标的空间变化呈倒"U"形,均于1 750 m左右处达到最高值;(2)利用SPSS回归分析发现,上下层土壤均出现有机质和全氮、全氮和碱解氮相关性极显著,全氮与有机质呈线性正相关,碱解氮与全氮呈非线性正相关,拟合度均较好;(3)草甸上层土壤中有机质供氮水平高于下层,而下层土壤中碱解氮占全氮比重明显比上层要高。研究揭示了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为武功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清水县耕层土壤主要养分空间分布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ArcGIS软件的应用模块和地统计学方法,根据2008年清水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采样数据和地力评价项目的图件资料,研究了清水县耕层土壤主要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在不同乡镇和土类中的平均含量,生成了主要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清水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属于中等变异;由西向东呈现增加趋势;草甸土和沼泽土有机质含量最高,黄绵土有机质含量最低;全氮含量变异属于强变异;有效磷含量变异属于中等变异,有效磷整体含量较低,暗色草甸土有效磷含量最高,棕壤中有效磷含量最低;速效钾含量变异属于弱等变异,研究区域内各乡镇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不大,棕壤中速效钾含量最高,沼泽土速效钾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儋州市橡胶园土壤钾素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海南省儋州市橡胶园土壤表层(0~20cm)钾素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全钾含量的空间变异函数为K-Bessel模型,而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函数为Pentaspherical模型。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均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受结构因素和施肥、管理水平等随机因素共同影响。Kriging插值图较为直观地描述了儋州市橡胶园土壤钾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武功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退化阶段对其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武功山草甸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着退化的加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在轻度退化阶段含量最高,而在重度退化阶段含量最低,并且退化对氮素上层土的影响小于下层土,对有机质的影响是上层大于下层;(2)随着退化的加剧,土壤容重的逐渐增加但是土壤质量含水量逐渐减少;(3)重度退化导致各研究指标间失去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微尺度下植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烟田土壤养分的精细管理和合理施肥,以武隆烟区为例,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植烟土壤的养分空间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肥力要素在整个研究区内均表现出中等变异水平。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空间变异函数分别为球状、指数、指数、球状模型,其中,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具有较强空间相关性,而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用普通克里格法对研究区土壤速效养分进行克里格插值的结果表明,速效磷在研究区内普遍缺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中等偏高,且在研究区内表现出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 600~1 900 m)、不同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不同退化程度草甸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及有机碳、土壤其他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武功山不同土壤养分相同海拔不同土层间整体差异显著,呈现出表聚性特征,相同土层不同海拔间整体呈垂直分布规律;(2)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和p H值间则无明显的相关性。明确了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不同海拔间有机碳和各养分间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武功山山地草甸的植被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面积为450000m2农田为采样区,使用手持式GPS定位,网格法采集0 ̄20cm耕层土壤样品,实验室测定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壤养分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性质均存在着空间变异性,受常规施肥措施影响较大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变异相对较大;常规施肥有机质投放较少,变异相对较小;土壤养分性质均存在半方差结构,分别拟合Circular、Pentaspherical、Exponential模型,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均显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盐源烟区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前茬作物对其的影响,基于野外采集的237个土壤样本,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和方差分析方法对植烟土壤3种速效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2.75~158.54、1.25~68.90和34.37~362.59 mg·kg~(-1),变异系数在29.17%~77.04%之间。空间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明显,集中分布于适宜水平,处于较低及以下水平的面积较小,呈斑块状分布全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茬作物对研究区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影响显著,但对速效钾影响并不显著。当前茬作物为烤烟时,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含量最小,分别为77.00、13.15和126.39 mg·kg~(-1);当前茬作物为紫花苕时,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值含量最大,分别为27.06和170.41 mg·kg~(-1);当前茬作物为水稻时,碱解氮均值含量最大,为97.97 mg·kg~(-1)。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省曲周县第四疃镇为研究区,采用网格化取样的方法,在四疃镇共采集506份土壤,利用SPSS相关分析和Arcgis空间插值的研究方法,研究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氮、pH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偏碱性,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速效钾、全氮、有效磷含量丰富,其中全氮含量均达到极高水平,有机质属于中等水平。养分空间分布呈现西部含量最高、东南部碱性最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类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施肥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统计学与空间插值方法,对江苏省姜堰市2个代表性潮土、水稻土的研究区,运用GPS定位分别测定其耕作层(0~20 cm) 104、130个土样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并进行不同土类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施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水稻土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潮土,pH值两...  相似文献   

17.
盐碱地土壤养分和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盐碱地土壤养分、盐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半变异函数和克里金插值方法,对酒泉市盐碱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4.30、15.50、121.40 mg/kg,有机质和盐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2.80、7.49 g/kg,养分和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系数均表现为中等变异;空间变异性分析发现,研究区5类土壤因子块金系数均小于0.25,表明其主要受地形、成土母质和植被覆盖度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盐碱地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南高北低,而速效磷、盐分含量从东到西高、低交替循环;相关性分析表明,盐碱化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与盐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速效磷含量与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说明土壤养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盐分含量状况。  相似文献   

18.
香蕉地土壤pH的空间变异及其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香蕉种植区127hm2香蕉地为研究对象,网格法(100m×100m)采集表层(0~30cm)土样170个,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pH及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和速效钾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pH变异函数符合线性模型,速效钾符合指数模型,pH和速效钾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土壤速效钾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钾素的有效性受土壤pH的明显影响,土壤pH的升高或降低是导致土壤速效钾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获取香蕉地土壤速效钾、pH的连续分布图,为土壤钾养分分区管理及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亚热带山地草甸生态系统极端脆弱性、敏感性和人为干扰严重等问题,选择武功山主峰(金顶)周围(海拔1 880~1 913 m)为研究区,依据因人为干扰所造成的植被覆盖度相对百分数的减少率(%),设置无干扰、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等4种处理,运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简称ASI),开展不同干扰程度下不同土层深度(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质及酸度含量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为强酸性或极强酸性土壤,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上、下层土壤活性酸度逐步增强;交换性酸含量范围为1.8~3.4 cmol/L,呈现与活性酸相似的分布趋势;有机质含量丰富,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2.71%~4.15%,且上层土含量高于下层。(2)重度干扰土壤pH值与其他干扰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干扰水平土壤交换性酸含量无显著差异;重度和轻度干扰水平有机质含量在上层土壤中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深度土壤pH值无显著差异,在轻度干扰水平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交换性酸及有机质差异显著。(3)土壤活性酸与有机质含量呈现负相关;土壤交换性酸则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之间的线性方程为y=0.343x+1.477(r~2=0.444)。  相似文献   

20.
沈阳城市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 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沈阳城市土壤pH、全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pH、全磷、速效钾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全磷、速效钾的C0/(C0+C)分别为10.62%、9.94%,说明沈阳城市土壤全磷和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其空间变异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引起的;pH的C0/(C0+C)为44.25%,说明土壤pH具有中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是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引起的。最后通过克里格插值分析沈阳城市土壤pH、全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