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土壤侵蚀是丹江口库区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明确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丹江口库区的土壤侵蚀机理,也可为保护库区水环境提供依据。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丹江口市多山、地形破碎的地形特征,选择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沟壑密度5个因子构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借助ArcGIS 10.2平台,综合评价2012—2017年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并分析研究区在不同下垫面要素下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主要表现为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高度及以上敏感区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53%;5年间丹江口市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呈下降趋势;疏林地和未利用地是研究区高敏感性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随坡度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贵港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土壤侵蚀、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及生境等因子以及贵港市生态环境的特点,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和运用定位定量方法,对贵港市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为贵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贵港市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48.49%,其中极敏感地区占1.75%、高度敏感地区占5.61%、中度敏感地区占25.41%、轻度敏感地区占15.71%.对于这些敏感区域的保护,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以三峡库区土地生态敏感度评价因子的选取和量化分级为基础,构建了以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和生态系统 生境三类生态敏感度因子为框架的三峡库区土地生态敏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巫山 县进行了土地生态敏感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巫山县生态敏感性程度整体较高,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县域内高 度和极度敏感性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系统稳定性好;中度敏感区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 脆弱性,但对外界的干扰活动具有一定的抵抗和自我调节能力.巫山县应加大力度防治水土流失、加强植树造林以 增加生态用地面积,适宜强化林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梅溪河流域土壤侵蚀多样性的分析,以期为研究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三峡库区梅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以1988年、1999年、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梅溪河流域不同坡度各土壤侵蚀类型面积,计算出土壤侵蚀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结果]随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强度、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均以25~35°坡度带为转折点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结论]①因研究区主要为微度侵蚀及轻度侵蚀占流域总面积最大且最大比重达15.57%,土壤侵蚀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在5~35°坡度带增加表明侵蚀强度增强、侵蚀类型更为均匀、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加重,在>35°坡度带指数减小表明侵蚀强度减轻、环境得到恢复与改善。②土地利用分布及其变化与土壤侵蚀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的关系密切。③土壤侵蚀问题虽得到缓解,但土壤侵蚀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变幅均不超过0.02,表明三峡库区土壤侵蚀治理强度仍需跟进。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贺秋华  钱谊  李昌平  刘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32-6433
对贵州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的选用原则、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要点进行了探讨。拟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均匀分布函数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各县域单元的土壤侵蚀、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及生境、酸雨敏感性进行定量评价,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郑磊  左太安  李月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26-12629
简要介绍了三峡库区消落区的面积、范围以及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构建了消落区生态安全预警框架,包含生态安全动态监测、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警情预报和生态安全决策管理4个子系统。并针对消落区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建立了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地质灾害和流行病病情、疫情4个预警评价。同时选取29个评价指标,分为基础信息因子数据、联动影响因子数据和致灾诱发因子数据,其中致灾诱发因子数据需要实时搜集乃至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性和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生态脆弱区榆林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水资源、地质灾害、土壤侵蚀、生境和荒漠化5个生态因子,在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敏感性分析构建榆林生态安全格局。[结果]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是影响榆林市生态安全最敏感的因子,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占有较大比例。生态安全底线、满意和理想区面积比分别为25.69%、41.95%和32.36%。受自然条件和用地现状影响,榆林市生态安全格局地域差异明显,底线区位于白于山、中-南部土壤侵蚀、地灾频发和黄河沿岸地区,满意区位于定边县中部、横山-榆阳中部和神木-府谷北部,理想区主要为古长城以北的风沙区。[结论]榆林市生态敏感性主要以中度敏感为主,其中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为了明辨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的潜在生态发展区域,指导区域生态保护和开发。【方法】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为研究区域,根据其现状生态问题选取自然地理、气象、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4类指标共计14个影响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市二道绿隔生态敏感性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明确生态敏感区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结果表明:北京市二道绿隔整体生态敏感性较低,轻度敏感区面积占比高达47.3%;中度敏感区、不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8.3%、10.1%;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5.2%、9.1%,是重点保护区域。【结论】在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生态敏感性分区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落水初期三峡库区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三峡库区不同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分布随水位高程的变化特征,为三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三峡库区水田坝、香溪河口、万古寺、汉丰湖、石宝镇和渠口镇6处典型人工植被修复消落带,分别于高程145~155、155~165和165~175 m区域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随着水位升高,植物生物量增大,个体数量分布趋于均匀,生物多样性增高,植物优势情况趋于不明显。对比6处人工恢复消落带,发现在消落带中下部,石宝镇和香溪河口生物多样性较高;在消落带上部,汉丰湖生物多样性较高。[结论]从消落带生物多样性出发,搭配对应人工恢复措施应对长期、反复淹没的逆境条件适应性较强,可为三峡消落带的人工恢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乃至生态功能区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选取典型红壤丘陵区的江西省兴国县为案例区,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基本原理,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结果表明:① 2005年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所占面积百分比总计70.25%,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为364.57 km2;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53.14%的敏感性观测区存在空间正相关,集中分布于兴国县的西部、南部、中部和北部,另外,46.86%的观测区存在空间负相关,分散在研究区的北部、南部、西部和中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土保持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长治市为例,从复合生态敏感性的角度对长治市土壤侵蚀、生境及石漠化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以5个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可将长治市的区域生态敏感性分为3个区域,其中轻度生态敏感区域面积为3 097.7 km2,占总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太岳山东部的沁源县境内、长治盆地及周边平原地区;中度生态敏感区域面积为9 069.5 km2,占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太岳山山区;高度生态敏感区域面积为1 778.5 km2,占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武乡县、沁县、襄垣县、屯留县以及长子县境内的黄土丘陵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以三峡库区丰都段为例,选取土壤侵蚀、地质灾害、土地覆被和生境环境作为评价指标,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GIS进行矢量叠加分析,从单因素和多因素对三峡库区丰都段土地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内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5个等级分别为0.01%,19.96%,55.23%,24.65%和0.15%,以中度敏感为主;从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长江北岸敏感性高于南岸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辽河流域是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重点区域,由于生产与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张,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空间受到侵占,科学地识别和划定生态空间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包括植被覆盖指数、植被类型、生境服务质量指数、河流廊道连通性指数等4个指标的生态空间重要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集成多源空间数据,运用空间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对吉林省辽河流域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空间进行评价,辨识出关键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用地空间。研究结果表明:极重要、重要的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的林地和河流廊道两侧,须重点保护、严禁或限制开发;研究区的西北部除城镇外的区域评价等级为较重要,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的生物多样性程度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辽河流域的生态建设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兰州青城古镇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AHP分析法,从土壤侵蚀敏感性、水环境敏感性、生境敏感性3个方面展开,共选取5个生态子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城古镇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青城古镇的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空间分异较大,呈北低南高的分异特征.全域综合生态敏感性分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与高度敏感区3个等级,各区面积占比为32.51%、25.62%、41.87%.研究显示,青城古镇生态敏感性程度受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与水系3类因子影响较大;镇域北部黄河谷地与南部黄土梁峁山区周围敏感性较高,而北部中心镇区周围及西南部五大坪附近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建成区为例,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高程、水域缓冲区和植被覆盖指数等6个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5个等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因子叠加法完成研究区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建立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富阳区建成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5个等级敏感区面积比例分别为7.14%,18.95%,33.98%,20.17%和19.76%。在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类型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策略,为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不同水期清河流域水环境状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FBI(Family Biotic Index)指数和敏感性指数6个生物指数为评价因子进行水体等级隶属度计算,综合比较得到枯水期和丰水期各点位的水体状态等级。清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生物指数在枯水期和丰水期之间发生变化,整体表现为丰水期生物物种丰度、多样性、丰富度及敏感性指数大于枯水期,清河及主要支流上游生物多样性及敏感性类群比例较大,下游、乡镇及城区附近的生物类群多样性降低,耐污值高的生物比例增加。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体呈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的样点比例分别为12.5%、12.5%、75%和18.75%、43.75%、37.5%,清河流域干流及支流上游点位多为清洁和轻度污染,下游点位多呈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杭州市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生境敏感性和酸雨敏感性等环境因子进行评价,并通过多因子加权求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生态系统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性,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0.91%、59.63%和29.46%.结合生态敏感性,提出了各区块的环境保护对策和产业调整方向,为杭州市未来产业布局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和GIS的信息技术是快速、有效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利用秭归县2002年TM和2013年OLI遥感影像及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耦合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绘制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等级分布图,同时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差值检测和生态等级的转移矩阵,揭示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3年秭归县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且不断改善,质量等级优的面积比重由2002年的59.24%上升到2013年的82.65%;27.26%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主要分布在河流外围的农耕地区,仅有6.09%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差,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和坡度变率大的土地利用过渡地带;根据生态环境质量的转移动态分析表明,生态等级转向优和良的面积,占总共转移的92.98%,而转向差和较差的仅占总共转移的0.48%。  相似文献   

19.
土壤侵蚀是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选取了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及植被覆盖等因子作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对山东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级和综合评价,明确了山东省土壤侵蚀发生的可能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土壤侵蚀敏感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面积8.48×10~4 km~2,占全省陆域面积的53.69%。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最高,其次为胶东丘陵区,鲁西南与鲁西北黄泛平原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较弱。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生物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消落区具有水淹时间长、消落幅度大、水位涨落节律逆反自然枯洪规律及面积大、生境类型复杂等特点。从三峡水库消落区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库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治理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三峡水库消落区的生物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