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水象甲传播途径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悦  高宝柱 《植物检疫》1997,11(2):103-104
稻水象甲传播途径研究(二)蔡悦1高宝柱2陈洪存2王新1宋福4刘寿山3(1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2河北省唐海县农林局3唐山市植保站4河北省植保总站)2稻水象甲成虫可以随稻草传播2.1田间调查开展本项调查的目的是弄清在水稻收获季节,稻田是否仍然有虫源存在?...  相似文献   

2.
稻水象甲的药剂防治情况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鸿均  黄文琴 《植物检疫》1994,8(3):159-160
稻水象甲的药剂防治情况简介魏鸿钧,黄文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是重要检疫(水稻、地下)害虫。自1976年从美洲传入日本后,在亚洲迅速蔓延。现将美国、日本、...  相似文献   

3.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Kuschel 属象虫科稻象属,是全球水稻生产的一种重要害虫,在我国被列为进口植物检疫对象。由于其对水稻极具危害性,我国对稻水象甲检疫工作十分重视。国外对此虫研究较早、有关资料较丰富。现将稻水象甲的形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有关监测、防除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全国二类检疫性水稻害虫,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粮食安全。阐述了近年来稻水象甲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稻水象甲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不同水稻种植区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为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湖北省是水稻种植大省,自2008年首次发现稻水象甲以来,年发生面积逐步扩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稻水象甲在崇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危害特点和防控措施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展相关药效试验,筛选出高效、安全的药剂供生产上应用。2010年后因为防控措施科学得力,稻水象甲在崇阳的发生面积一直稳定在133hm~2左右,未造成重大危害。  相似文献   

6.
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稻水象甲成虫的室内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世界性的检疫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在稻根隐蔽为害,是较难防治的害虫之一。该虫具有营孤雌生殖、潜水性强、越冬成虫死亡率低、成虫多食性等特性,有利于其扩散和传播。目前,稻水象甲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在生物防治方面,国内外主要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稻水象甲的致病力及田间致病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付海滨  丛斌  褚栋 《植物检疫》2007,21(5):274-275
稻水象甲是我国规定的重要植物检疫性害虫,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对wsp基因的特异性扩增和测序证实了Wolbachia在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体内的共生,BLAST检索和序列分析表明稻水象甲体内共生菌Wolbachia属于B大组的Con类群。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防控商城县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的发生,本研究对该地稻水象甲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主要发生在商城县丘陵山区和沿河稻作区,发生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越冬成虫发生期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成虫产卵期在5月,幼虫发生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蛹期在6月,成虫羽化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测报灯成虫终见期在8月15日前后。采取稻田秋耕灭茬、隔离育秧、延迟播种期、科学管理肥水、保护天敌、稻鸭(虾)共作和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国际性植物检疫害虫。此虫危害严重,传播途径复杂,寄主范围广,生态适应性强,已经在我国部分省份发生。本文综述了我国学者在稻水象甲控制策略方面的研究和报道。  相似文献   

10.
稻水象甲入侵四川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在四川的风险性,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从省内外分布状况、潜在经济危害性、寄主植物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5个指标对稻水象甲在四川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稻水象甲的综合风险值为2.09,为高度危险检疫性有害生物。稻水象甲对四川稻区具有高度危险性,为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应对其加强检疫、加大监测和扩大宣传。  相似文献   

11.
唐海县稻水象甲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玉江 《植物检疫》1997,11(1):40-41
唐海县稻水象甲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张玉江(河北省唐海县农林局063200)唐海县位于唐山市东南,濒临渤海,地理座标为东经118°12′~43′,北纬39°7′~27′,1988年稻水象甲Li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首先...  相似文献   

12.
稻水象甲幼虫及茧在稻根周围分布规律颜仁贤(浙江省玉环县植检站317600)在稻水象甲幼虫及茧调查中,都要挖取土样进行检查,过宽、过深挖土,洗样,花工大、对稻损失大;过狭、过浅挖土漏虫率高,影响调查准确性,因此调查了解稻水象甲幼虫及茧在稻根周围的分布规...  相似文献   

13.
正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是农业植物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具有危害时间长、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在我省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稻水象甲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甚至绝收,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发生情况湖北省2008年在鄂州市华容区首次发现稻水象甲疫情,截止到2017年,全省发生疫情点已  相似文献   

14.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oryzopilusKuschel)为鞘翅目象甲科昆虫 ,主要危害水稻。原发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主要分布在美洲大陆的美国、墨西哥及古巴、亚洲的日本及朝鲜。 1986年我国将其定为对外检疫对象 ,1988年在河北省唐海县首次发现。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及日本和朝鲜的稻水象甲一样 ,侵入唐海县的为孤雌型 ,即 :如有 1头成虫侵入 ,在条件适宜时便可定居繁殖。目前稻水象甲在我国吉林南部、环渤海湾 ,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及台湾等地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北京是稻水象甲向西扩散蔓延的必经之地 ,以往文献中只…  相似文献   

15.
1994年7月26日在的岫岩县哨子河乡松祯村蓝旗村民组用黑光灯首次诱到7头稻水象甲成虫。为了能及时封锁扑灭,防止传播蔓延,我们于1995~1997年对稻水象甲的越冬场所及死亡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1调查方法1.1调查时间每年冬前11月中旬,冬后4月中旬...  相似文献   

16.
张莉  徐志新 《植物检疫》1994,8(5):279-281
稻水象甲与植物检疫(二)张莉,于虎勇徐志新(丹东动植物检疫局118000))(杭州动植物检疫局)7寄主植物稻水象甲的寄主植物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数种(次要寄主略)。7.1成虫寄主:燕麦Agropyrontsukushiense;荩草Atrhraxon...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寄主、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桂南稻区的气候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其传入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认为稻水象甲入侵桂南稻区并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极大,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8.
结合稻水象甲的分布、寄主、传播特点及广西稻区的气候等实际情况,对该虫入侵广西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传入广西稻区并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极大,风险较高。并由此提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稻水象甲是2014年首次在罗田县大河岸镇石井头村发现的检疫性水稻害虫。四年来,稻水象甲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至2017年,稻水象甲发生面积扩大到3 577hm2,发生范围扩展到除九资河、胜利两乡镇外的10个乡镇157个村。几年来我们在调查监测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制定疫情防控预案,组织防控扑灭行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定点监测疫情,调查发生规律为了准确掌握稻水象甲疫情发生情况,在湖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稻水象甲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西省2002年的危险性有害生物疫情普查中,在忻州市的原平和代县发现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传入为害。近几年,稻水象甲已成为当地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了探讨稻水象甲的综合治理措施,笔者对该虫的为害情况、越冬场所、发生及传播途径和防控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并组织了防控。1为害情况根据调查,稻水象甲在山西省的分布范围目前仍局限在忻州市的原平市和代县,发生面积最高达2 200 hm2。成虫多在水稻的叶尖和叶缘处沿叶脉为害,主要沿叶脉方向啃食嫩叶的叶肉,留下表皮,为害后造成长条形的白斑。白斑宽1 mm,长不超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